《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2017-01-05赖欣欣
赖欣欣
摘 要:《蒙古秘史》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非常广泛,被动语态不仅有语篇的结构重组功能,在语用上还有突出行为本身或行为产生的结果而使其达到客观公正的效果、突出施事者、强调被动者、表达作者的“主观性”等功能。
关键词:蒙古秘史;被动语态;语用功能;语篇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53-02
《蒙古秘史》作为一部蒙古族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文学典籍,它不仅被视为蒙古族文学史上的瑰宝,也被当作研究古代蒙古语的重要文献资料,为此一直是众多蒙古学者关注的焦点。原文中的被动语态相对于现代蒙古语被动语态其使用数量之多及使用范围之广都比较特殊,全书有被动句三百余例,语料丰富,形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世纪蒙古语被动语态的全貌。关于《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源源不断。鲍培、多弗尔、吉仁尼格、呼日勒巴特尔、嘎日迪、斯琴、小澤重男、乌力吉、斯钦朝克图等学者主要从句法层面对《蒙古秘史》中的被动语态进行了句法结构和语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基于从语用学视角研究的欠缺,本文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以语用学为理论指导,从蒙古语自身的特点出发,试图在语篇层面上考察《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特征。
一、《蒙古秘史》被动语态
《蒙古秘史》是中世纪蒙古语目前流传下来的最完整、最可靠的文献。原文中的被动语态相对于现代蒙古语被动语态其使用数量之多及使用范围之广都比较特殊。现代蒙古语被动语态是从古代蒙古语被动语态演变而来的。从句法结构上看,现代蒙古语被动语态部分地保留了中世纪蒙古语被动语态的特点。现代蒙古语被动语态结构中施事宾语以与格来标记,受事主语以主格来标记。但在《蒙古秘史》中的被动语态施事与受事的格助词标记尚未统一,这一点嘎日迪、斯钦朝克图和乌力吉均有详述,对此,本文不做探讨。蒙古语被动态动词以“-Gda/-gde,-ta/-te~-da/-de”词缀来表示,从澳洲学者罗依果(Igor de Rachewiltz)编著的《蒙古秘史索引》①中的统计结果看,被动语态总次数337个,其中被动语态“-Gda/-gde”形式为262个,“-ta/-te~-da/-de”形式为75个。斯钦朝克图在“比较中世纪与现代蒙古语被动语态的特点”一文中对关于中世纪蒙古语被动语态与现代蒙古语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列出了明确的数据。其中《蒙古秘史》原文中被动语态总次数为369个,现代版本中的总次数为173个,不及物动词被动语态在原文中为37个,在现代版本中为14个。②学者们对中世纪蒙古语不及物动词词干后面带的“-Gda/-gde,-ta/-te~-da/-de”词缀是否属于被动语态方面表述不一。嘎日迪在1987年发表的“中世纪蒙古语‘-Gda/-gde,-ta/-te~-da/-de形式”文中指出“不及物动词+-Gda/-gde,-ta/-te~-da/-de”形式不属于被动语态,并将这种结构命名为“受动态(üyiledügden kürtekü keb)”。③乌力吉在其硕士论文中详细解析了中世纪蒙古语不及物和及物动词及被动语态的关系,指出嘎日迪提出的“受动态”其意义终究隐含着被动意义,为此“不及物动词+-Gda/-gde,-ta/-te~-da/-de”结构属于被动语态。④斯钦朝格图在“论蒙古语动词语态的特点”一文中将被动态分为了外被动态和内被动态或中动态。⑤从历时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看的话,学者们所提出的受动态或中动态的本质意义都表示被动意义。为此,本文认为“不及物动词+ -Gda/-gde,-ta/-te~-da/-de”结构属于被动语态。
二、《蒙古秘史》被动语句的语用分析
被动语态是人类日常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句式,它是人类语言最基本的语言范畴。人们常常通过被动语态来叙述解释实际的概念和现象。语用语言学指对语言本身语用问题的研究,即研究语言结构和语用意义之间的联系,回答语言怎样被人们使用达到交际的目的。《蒙古秘史》被动句的语用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世纪蒙古语被动语态的本质、运用规律及作者的主观性。就《蒙古秘史》被动句而言,其语用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和强调被动者
通常先进入脑海的信息相对其它成分更加影响读者或听话人。主动句中,施事者位于句首,然而在被动句中,受事者在句首,为此在知道施事者的情况下,为了突出强调被动者,使用被动语态使被动者成为读者或听话人关注点。例:
(1)h?觟′elün-üjin gējü newükderün tuqlaju(《蒙古秘史》,§73)
诃额仑夫人(他们)被撇下迁走的时候
例(1)中,讲述了也速该把阿秃儿死后,泰亦赤兀惕氏带着随从百姓撇下诃额仑夫人母子迁走的事件。诃额仑夫人是受事者,结合上下文我们很容易得知施事者为泰亦赤兀惕氏,本小句为了突出诃额仑夫人当时孤残的情况而采用了不及物动词被动语态。
(二)突出施事者
在现代蒙古语中通常为简化或不需要提供施事者的情况下使用被动语态,但在《蒙古秘史》中有时被动语态也用于突出施事者,此时施事者位于句首。例:
(2)tatar irgen-e bariqda′a bi(《蒙古秘史》,§53)
被塔塔儿部人擒住了
(3)tatar irgene-e oyisulaqda′a bi(《蒙古秘史》,§68)
被塔塔儿人暗害
例(2)讲述的是,俺巴孩合罕亲自送女儿出嫁的途中,塔塔儿军捉住俺巴孩合罕,把他送到了阿勒坛合罕处。俺巴孩合罕临死时说此话一方面是告诫后人警惕塔塔儿部落,另一方面,传话给子孙一定要为他报仇,为此,此处用被动语态强调害俺巴孩合罕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塔塔儿部落的人。例(3)同上。
(4)tenggiri qajar-a gücü nemekdejü(《蒙古秘史》,§113)
由天地给增添力量
(5)tenggeri-de ese ta′alaqdaba bida(《蒙古秘史》,§143)
上天不爱护我们
天,蒙古语叫“tenggeri”。蒙古人崇拜和信仰“长生天”。《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的根源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朵奔蔑而干死后,阿阑豁阿所生的3个儿子为上天的儿子。其后,成吉思汗一生的业绩都归功于天力。为此,因为上天增添力量,所以才打胜仗,虽然例句(4)(5)都是被动句,但是也把施动者“tenggeri”放在了句首,突出强调施动者,弱化受动者。
(三)为达到客观公正的效果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和交流的工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的表达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通常的语境下,用主动语态表达客观的内容符合交际常规也容易被人们接受。在《蒙古秘史》中作者特别注重用被动语态客观地表达所发生的事件。例:
(6)nere ügei ker ükü[k]deküi qarsu ke′ejU(《蒙古秘史》,§80)
与其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不如走出去吧
(7)jilda boldaju manaqar qatqulduya ke′ejü icuju(《蒙古秘史》,§142)
天色已晚,咱们明天厮杀吧!
(8)büri-b?觟k?觟 ulus-un b?觟k?觟 belgütei-ye niru′u-ban ququldaju üküba(《蒙古秘史》,§140)
国之力士不里孛阔就被别勒古台折断脊骨而死
例(6)中,使用被动语态“ükü[k]deküi(被死)”,客观地表达这里指的死不是指生老病死,而是指泰亦赤兀惕人包围密林使成吉思汗置于死地。例(7)中,用被动语态表达休战的客观原因是天色已黑。例(8)中,不里孛阔不是自己不小心折断了脊骨,而是被别勒古台折断了脊骨。以上均使用被动语态使文章的语言表达客观明确,易懂。
(四)突出行为本身或被动行为产生的结果
有时施事者和受事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事件的发生,影响到故事情节的继续发展。此情况下,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使用被动语态强调动作本身。例:
(9)Tenggeli-ben ququra[q]daju(《蒙古秘史》,§101)
车轴(被)断了
本来车轴断了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在此,因为车轴断了,所以孛儿帖夫人和豁阿黑臣没能逃脱三姓篾儿乞惕人追逐,在整个故事情节中“车轴断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在这里用被动语态突出了“车轴断了”这一事件。
(五)为表达作者的“主观性”
《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之历程的历史典籍,主要以成吉思汗艰难地崛起并统一蒙古高原的历史事件为主线。为此,全文围绕黄金家族而写,从文中很容易观察到作者的“主观性”。“主观性”是指在话语中含有作者“自我”的表现成分,即作者讲述一段话语的同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⑥例:
(10)sarta′ul irgen-e eye-dür-iyen ese oroqdaju(《蒙古秘史》,§265)
当(我们)被回回不肯议和时
(11)elsen oroqdaju cinggis-qahan ya′u ber anu ese k?觟ndeba(《蒙古秘史》,§176)
(成吉思汗)被降顺后,成吉思汗对他们丝毫无犯。
例(10)中,如果回回与成吉思汗军团议和的话,成吉思汗军团不会攻打回回,双方都避免战争。但回回不肯议和,为此,作者用不及物动词被动语态表示成吉思汗不愿打血战,在被动的情况下不得已出兵与回回打仗,表达了成吉思汗的政治道德观,也体现了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一种主观意识和言外之意。
综上所述,《蒙古秘史》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非常广泛,被动语态不仅有语篇的结构重组功能,在语用上还有突出行为本身或行为产生的结果而使其达到客观公正的效果、突出施事者、强调被动者、表达作者的“主观性”等功能。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使我们对《蒙古秘史》被动语态在语篇中的巧妙运用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由此可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蒙古语被动语态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注 释:
①(意)罗依果.蒙古秘史索引[M].美国布卢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72.
②斯钦朝克图.比较中世纪蒙古语被动语态与现代蒙古语被动语态[J].语言文学,1992,(12):39-48.
③嘎日迪.中世纪蒙古语“-qda/-qde~-da/-de”形式[J].语言文学,1987,(3):31-40.
④乌力吉.《蒙古秘史》中的-gda形式[D].内蒙古大学,2000.12-17.
⑤斯钦朝克图.论蒙古语动词语态的特点[J].民族语文,2011,(2):47.
⑥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
参考文献:
〔1〕乔玛.蒙古秘史(新转译并注释)[M].乌兰巴托,2011.
〔2〕嘎日迪.中世纪蒙古语“-qda/-qde,-da/-de”形式[J].语言文学,1987,(3).
〔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並注释[M].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9.
〔8〕余大钧.元朝秘史(译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