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好好学习袁天天向下冶小媒体也能斩获普利策大奖

2015-09-25彭小安

声屏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普利策萨拉好好学习

□彭小安

野好好学习袁天天向下冶小媒体也能斩获普利策大奖

□彭小安

作为在一线跑了几十年的老记者,我经常听到一些新同事这样议论:“我们在这样落后的地方广播电视台工作,能成为名记者吗?”我的回答是:“能!只要坚持‘好好学习,天天向下’,地方台记者就能成为名记者,小媒体也能斩获普利策大奖。”

这里我先说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佩琦·圣约翰和萨拉·加宁两个人的故事。

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佩琦·圣约翰首先进入一家小媒体工作,后来又相继服务过8家媒体。最后因为丈夫工作变动,佩琦从美联社离职,来到佛罗里达州的《萨拉索塔先驱论坛报》。在这家知名度不高的报纸,她花3年时间完成了对佛罗里达州物业保险体系的调查报道,最终在2011年获得“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为了让有限的文本能更清晰、更有力量,佩琦将一篇报道反反复复修改了30多遍。虽然这份报纸2012年发行量只有12万份,但佩琦发现,报纸报道的都是周围居民最关注的事情,社区居民遇到难题时,常来报社找记者,这大大鼓舞了她:“我希望自己的报道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或是给他们帮助。”佩琦的经验是:“在小媒体之外,找一个可以帮助你提高的导师,可以是其他报社的优秀记者,也可以是你大学时的老师。”对佩琦而言,最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他既是优秀的报社编辑,也是她大学时代的老师,丈夫教会了佩琦很多调查性报道的技巧。

2012年“普利策地方新闻报道奖”的获得者、27岁的萨拉·加宁也有着类似的经历。与很多做着名记者梦的美国青年不一样,大学毕业后,媒体实习经历丰富的萨拉选择到宾夕法尼亚州《爱国者新闻》这家社区报做一个都市版记者,这份报纸2012年的发行量只有2.5万份。萨拉把小媒体作为起点,是因为在那里“可以拥有各种尝试的机会”。入行不久,萨拉就开始独立进行采访报道。无论面对什么题材,她都努力积累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萨拉也明白,在一家发行量低、影响力小的媒体,很难有顶尖的编辑帮助记者快速成长。她的对策是,运用好社交媒体。她常把发表的报道放在自己的主页上,获得更多来自读者、同行的直接回应。“报纸的发行量有限,但互联网却可以让我接触到全球的读者。”萨拉说。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后,多家大媒体向这两位“小报记者”伸出了橄榄枝。萨拉现在服务的媒体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而佩琦则加盟了《洛杉矶时报》。总结佩琦·圣约翰和萨拉·加宁两个人的成功诀窍,其实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下”。

“好好学习,天天向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好好学习”是前提。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意愿,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在,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基层,记者只有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掌握中央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指示精神,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忠诚践行新闻工作的职责使命,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天天向下”是归宿。学以致用,学习了科学理论,就要变成行动指南。“天天向下”又有两层含义,一是天天“想下”,即想着基层,即使自己暂时顾不上下乡,也应该在心里装着基层工作,装着群众的冷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下面的情况,进而对基层工作正确导向;二是“经常下基层”,做实地调查采访并进行指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才能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好好学习”呢?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坚持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复学习”。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也写道“面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还不相符合的严峻现实,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可以说,坚持学习既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进一步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新闻队伍的一些同志在学习方面日渐落伍了。如有的记者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安于现状,不想学;有的记者自以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用学;有的记者理论脱离实践,只顾死抱书本盲目学。这些片面想法和做法是需要坚决抵制和抛弃的。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曾经指出“如果我们没有大量的素材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积累,总靠吃老本过日子,就会在新闻业务上很难有较明显的长进”。由此看,对新闻记者来说,要想开好“铺子”,要想有“长进”,就必须不断“进货”,不断“积累”。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被采访对象给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只能选取有特点、有见解、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问,其他的资料也就只能靠平时积累或事先打外围来获取。这时资料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学习正是有效积累的良策。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上世纪80年代到香港演出,当地一名年轻记者到后台采访他,他们见缝插针谈了不到一小时。在香港的15天里,马季见到了这位记者关于这次采访他的5篇文章。这名记者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采访时间里写出这么多的新闻,原因就是这名记者本身就是非常称职的资料员。美国写内幕新闻的名记者约翰·根宝一生积累了6万张卡片资料,堪称资料“富翁”。记者要想真正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接受有关非新闻类知识培训,充分吸取新知,更新知识储备,洞彻写作思路,提高观察力,提升发现力。比如,多学一点社会学知识,多学一点现代经济学知识,就会在报道中高看一眼,深看一层,写出精品。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使学习日常化。每天花时间读书、看报、浏览网站,注意勤记笔记,收集资料。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同事身上的积极因素与优点,而且更要注重比较同一新闻事实上同行的不同表现,取长补短,取法乎上。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记者。

要做好“天天向下”最重要的是坚持。群众最智慧,实践出真知。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迫切需要新闻工作者“天天向下”、深入群众,激发思想的火花、激活创造的灵感,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然而在当前,新闻界有些人却存在浮躁之风,到一个地方走马观花,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拿上人家几份材料,回到家里修修改改就发稿。久而久之,养成了写稿马虎、工作浮躁的不良习惯,缺乏敬业精神。凡是有成就的记者,究其原因,固然与他们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他们下苦功夫进行深入采访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说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果记者不进行深入采访,不认真调查研究,又怎么谈得上贴近呢?在老一辈的记者中,深入采访是一项基本功。他们有时为了弄清一个事实,不惜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甚至风餐露宿;有的为了抢时间完成采访任务,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精心修改自己的稿件。《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湖北随州市采访。当时已60多岁的她,为了采访县委书记引导农民走承包致富的情况,一不要陪同人员,二不坐小轿车,自己挤公共汽车到几个乡镇采访。她采写的《县委书记“挖”穷根》新闻在《人民日报》见报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她的这种求真务实的采访作风和敬业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新闻同仁学习。我所在的吉安广播电视台就有这样一位记者,他虽然不是新闻专业毕业的科班生,但他敏锐果敢、勤奋进取,浑身上下都跳动着新闻人的激情、锐利和冷静。他有着敏锐的视角,常常能在“布满灰尘”的地方寻找新闻,那些在别人看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和不被关注的角落,对他来说却同样蕴藏着无穷的新闻价值。正是这种“闻人所未闻,道人所未道”的敏锐嗅觉和“走人所未走,看人所未看”的向“下”作风,使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迅速脱颖而出,成长为业界小有名气的记者,每年都有作品获得江西省好新闻奖。

好的新闻记者是不断学习、不断“向下”坚持出来的。当然,光有学习的意识,没有“向下”的行动,犹如纸上谈兵,是采写不出好稿件;而光有“向下”的作风,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又无法让自己的文章站在一定的高度,同样不能出精品。只有坚持学习与“向下”相结合,学以增智,深入基层,才能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成为一名名记者。

作者单位:吉安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普利策萨拉好好学习
信猫萨拉的小纸条
信猫萨拉的小纸条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童星向上》主题曲
Vikor methods basic in risk management of petroleum enterprise in Yemen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基于百年普利策的新闻思考
承诺,草率不得
浅析普利策新闻思想
皇冠上的明珠:揭秘普利策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方便面吃得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