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要影像温暖世界
——浅析纪录片的公益力量

2015-09-25张晓嫣

声屏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小人国学园纪录片

□张晓嫣

让要影像温暖世界
——浅析纪录片的公益力量

□张晓嫣

说到纪录片的公益力量,人们会直接把它和公益纪录片这个名词联系到一起。诚然,公益纪录片的公益性质无可厚非,但本文则通过挑选几位纪录片导演及对他们作品的分析试图说明一个观点“大部分纪录片本身就具有公益性质”。人人都能做公益,公益就在我们身边,作为纪录片人更应该不辱使命。

院纪录片公益影像

对于公益,一直以来我国社会大众往往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认为公益是有钱人干的事情,就是捐钱,觉得公益离自己很远,又或认为自己不够格做这个事。主持人崔永元作为一位公众人物,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成立了“崔永元公益基金”。他在谈到对公益的理解时说:“你会唱歌,到社区去给大家唱唱歌,去给别人辅导辅导唱歌,去敬老院,他们身体不方便,没有办法买票去听你的演唱会,你去给他们唱上一首。像我们不会唱歌,给人去朗诵一下,哪怕去帮助人家社区,帮助路上维持一下交通,你随便,信手拈来做一点什么,都叫慈善。”①

我们要探讨纪录片的公益力量这个话题,离不开另外一个概念——“公益纪录片”。虽然“公益纪录片”这个概念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可以知道这个特定的名词是源于纪录片在特殊意义上的一种表现手法。简单地说,它要求纪录片不仅是停留在“真实再现”的层面,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提供一个方向,让更多的人通过看到浮华喧嚣背后真实的一面并产生相应的思考和行动。

我们在一些视频网站上可以很轻松地搜索到一些公益纪录片,如《180台DV的故事》(关注留守儿童)、《村小的孩子》(关注留守儿童)、《遥远星球的孩子》(关注自闭症儿童)、《我们正在老去》(关注空巢老人,也是中国第一部关注空巢老人的纪录片)、《迷失的家园》(关注自然生态)、《老师》(关注乡村教师)……但这些相对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来说还只是杯水车薪,我们需要更多的纪录片来唤起大众对于生命的感悟,让他们习惯于通过纪录片去领悟人生多味,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纵观现今国际国内的纪录片创作者和他们拍摄的纪录片,我们发现很多纪录片虽然没有打着“公益纪录片”的名头,但它们天生具有着公益性,把大众面对的问题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展示出来并传播出去,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

以纪录片《海豚湾》为例。这是一部拍摄于2009年的纪录片,由路易·西霍尤斯执导,记述日本某县渔民每年于太极地驱猎、捕杀海豚的经过。由于日本政府的不支持和当地渔民的不合作态度,摄制组无法取得合法的拍摄许可。依靠各方面人士的努力,拍摄者最终完成了该片,并获得了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比起获奖来说,对整个摄制团队最大的犒赏还要算日本政府方面做出的一些让步——太极地捕捞协会会长的被辞退,国际鲸鱼保护协会日本代表的引咎辞职,从小学生食谱中被剔除的海豚肉。该片导演路易·西霍尤斯说:“这是一个好的征兆,但是这还不够。只要屠杀海豚的事情存在一天,我们就会和他们斗争到底。……我们都希望这部《海豚湾》能让人类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愚蠢、荒唐和可笑的事情。在意识到之后,才能有杜绝这种事情再次发生的可能。”那么,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在感动和愤怒之余,我们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查阅相关资料后,笔者发现身边的人早已开始了他们的行动,如网络投票给日本政府施压,搞捐助,让更多的人来看这个影片,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福利机构和保护组织,甚至减少肉食尝试素食等。这些就是影片背后的无形的巨大力量。正是这种无处不在地力量推动我们的社会向更有序的方向发展。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一位人物——集社会活动家、纪录片导演于一身的迈克·摩尔,美国明星纪录片导演。他不仅缔造了全美纪录片卖座的票房神话,还在两年之内分别捧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和嘎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他的作品涉及面很广泛,极具深度。纪录片《罗杰与我》的背景是通用汽车公司大幅裁员而全面衰败,同时造成四万人失业。迈克尔以此片质问大企业,用事实撕开他们正人君子的假象。2002年,他导演的《科伦拜恩的保龄》探讨美国的枪支管制,又一次为摩尔赢得一个奥斯卡和国际性的声誉。紧接着2004年,一部《华氏911》问世。这部夺得戛纳金棕榈奖的纪录片毫不客气地涮了一把美国总统小布什,认为他就是“9·11事件”的罪魁祸首。迈克尔敢于直面强势、披露真实的勇气为人称道,同时也使他赢得了一大批追随者。

“把电影作为一种力量,在改变着对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抵触,我认为这就是公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小人国》的导演张同道说。提起张同道,就不能不提他拍的《小人国》,我们应该感谢他让我们看到了就连孩子家长都不可能看到的孩子的真实生活。《小人国》拍摄的是“李跃儿巴学园”,2004年由李跃儿创建于北京。巴学园和我们见到的幼儿园很不同,能给孩子很大限度的自由,孩子想在屋里就在屋里,想去外面就去外面。甚至连吃饭,都不是规定哪个点必须吃。而“巴学园”取名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畅销儿童书《窗边的小豆豆》。创始人李跃儿原本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她像中国所有热爱孩子的父母一样,“用严厉的爱”把自己孩子教得厌学。有一天她无意中看到杂志上的《窗边的小豆豆》的介绍,里面写到的“巴学园”让她反省也让她向往,于是就开办了现实中的巴学园。

对比同样作为拍摄孩子的纪录片《幼儿园》,《小人国》从开始拍摄就跟踪个体人物,跟踪他们的故事,每个孩子都有真实姓名,是有个性、有故事的孩子。和《幼儿园》的碎片化、概括性的拍摄风格相比,《小人国》拍得阳光、正面、有故事性。因为故事好看、戏剧性强常常被一些媒体当作故事片报道。看过该片,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孩子都是坠入凡间的精灵,他们或淘气爱动,或沉默寡言,或机灵古怪,或没心没肺。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需要爱帮助自己成长,或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或是一个活跃的集体,或是善于观察和聆听的老师,或是宽容公正的父母,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巴学园里得到了满足。

对于拍摄纪录片来说,不是说你用了好的设备就能拍出好的纪录片。设备和技术都不是最主要的,有的片子用的并不是好设备,但是拍出来感觉很好,所以所谓“好片”和“烂片”的差距,恐怕还是在心灵和思想上。对于纪录片,现在是态度(立场)决定一切(评论和票房)的时候。你有一个要表达的态度(立场)是能够跟人分享,能让人受益,这是纪录片拍摄的第一目的。而第二个目的,纪录片本身的制作完成并不是它的最终结点,我们需要运用一切手段把片子拍好,运用营销的方法,把你的感受和思想传递给别人,让你的纪录片跟尽可能多的人分享,并让观众自己去体味和评判。

只要他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纪录片导演,他的东西一定少不了触及社会的一些底层问题,也就是说他的作品是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如果再能够考虑一些营销的问题,让纪录片盈利,它的影响就会扩大,从而达到引起社会大众关注,一些“疑难杂症”就会迎刃而解。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就是有公益性的纪录片。

都说纪录片是以时间为砥石磨出来的东西,而公益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得像拍纪录片一样,耐得住寂寞。纪录片里体现的公益力量需要有心人用善于发现的眼睛继续挖掘。(本文系山西传媒学院科研项目《新媒体视域下〈电视专题创作〉》课程教学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4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栏目责编:吉庆

注释:

①网易公益:《崔永元:什么是公益怎么理解公益》,2010年8月12日。

猜你喜欢

小人国学园纪录片
建筑学园(2)
建筑学园(1)
宠物学园
纪录片之页
宠物学园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穿越小人国
小人国国王的愿望
无处不在的小人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