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生态下如何提高广播新闻策划能力
2015-09-25□李先
□李 先
在新媒体生态下如何提高广播新闻策划能力
□李先
“没有策划就没有精品!”在全媒体环境下,媒体的竞争惨烈,“策划”无疑是各媒体的“杀手锏”。亟待复兴的广播界,如何进一步增强策划力量,提升广播新闻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就成为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的一个话题。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为使某些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看,新闻报道策划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新闻资源具有可被认识、开发、配置、转换和利用的特性。新闻栏目设置需要策划,战役性宣传需要策划,重大新闻报道也需要策划。越来越多的媒体成立了专门的新闻策划部门,以具体的组织措施使策划制度化、规范化。新媒体生态下,如何提高广播新闻策划能力的手段和方式?
一、改变新闻表现形式,优化新闻编排。
新闻编排要体现贴近性。按新闻规律把受众关心的新闻由政治及社会生活、由远及近、由大及小进行编排。首先是地域贴近性。听众首先关心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对本地的新闻最关心。对朝鲜核试验,联合国作出制裁,是世界上的一件大事,但同时本地发生一起火灾,一栋20层的大楼烧了起来。相比之下,后者对本地听众而言,其关注度胜过了联合国的决议。广播新闻编辑在编排时要在众多的新闻事实中选取同本地有关的新闻放到重要位置。其次是影响贴近性。新闻事件发生后,它的关注度、影响度、扩展度是传播度的关键所在。在广播新闻编排时必须注意新闻事件的影响程度。影响度大的新闻要放在前面,放在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位置。河南郑州规划局一位局长质问记者“替谁说话”的新闻之所以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是因为这条新闻事关党的作风建设和党的干部素质,在编排这样的新闻时不仅要上提要,还要浓墨重彩、不惜篇幅。正因为人们对这条新闻的关注度超过了通常的经济社会类新闻,在编排这条新闻时自然会位置前移,其重要程度也就不言而喻。影响度的贴近性决定了新闻节目的影响度。编辑在编排时都要掂掂新闻的分量,节目中影响大的新闻越多,该节目的影响力也会水涨船高,人们在记住新闻事件的同时,也记住了该节目。
广播编排还体现在“短”字上。广播新闻一定要以短取胜,反复播报,使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随着事件的进展吸引更多听众。“碎片化”的节目形态就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内尽量频繁地营造兴奋点以刺激听众的收听兴趣。以外台的成功经验为例。广东新闻广播的新闻杂志型栏目《直播广东》每期90分钟,以消息加专题的新闻杂志形态呈现,直播连线是节目的主要实现方式。消息板块中每条消息包含着导语、连线采访、事实叙述、简短讨论,需要主持人以播音、采访、叙述、讨论等语态来完成。1分45秒是《直播广东》的“单元时间”,声音来源两种及以下的录音稿遵循每条不超2分钟的时间原则,采访、评论、讨论等表达样态杂糅,声音来源不少于三种的话题讨论板块,遵循每个谈话单元5分钟以内的时间原则。变换的语言样态所形成的表达节奏在时间单元的限制内被再次强化,消除了听众听广播节目的疲劳感态。而“新锐988”作为浙江第一个纯新闻广播,也彻底打破传统广播的运行模式,遵循新闻栏目全碎片的运作模式,形成全天候的新闻节目。在新闻的编排上,穿插碎片化插件,用微信、微博、微视等交互方式和听众随时互动分享,使听众真正成为新闻的爆料者、参与者、评说者。杭州城市之声作为一个面向私家车的专业频率,基于对当地交通环境和受众特点的判断,提出了“大综艺、全碎片、轮盘式”的办台宗旨,尝试“碎片+轮盘”的方式。节目编排上,每个15分钟的轮盘内,报时、路况、不超过5分钟的小节目,所有插件提前录制。资讯信息则在半点播报,让匆匆赶路的车上听众,在上车后听1-2个笑话、资讯或服务信息就下车,无需像收听传统广播那种按时间表追逐个别节目,频率创收也从800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6000万元左右。
二、改变报道语言,以情感动人。
广播新闻的特点是短、新、快,信息量大,通俗易懂。因此,广播新闻要善于用近似于口语化的广播语言,以情感打动人。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2014年举办的大型报道为例。2014年10月9日至14日,江西台广播新闻中心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功策划并实施了以“长征,从这里出发”——纪念红军长征出发八十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这是一次成功的新闻战役,同样也是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广播新闻中心《江广早班车》和《全省新闻联播》连续5天开设专栏,每天播出一篇有细节、有故事、有发现的录音报道+记者手记,改变传统报道平铺直叙的报道方式,从微小物件触摸恢宏历史,从细微变化感受巨大变迁。从一首歌、一条河、一个渡口、一个村落、一位老红军出发,通过今昔对比,让历史的画卷徐徐铺开,让时代的发展淋漓展现。生动的语言表述,集中展现了江西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长征”路上扑面而来的改革春风。“长征,从这里出发”等相关报道,被新浪、网易、中国网等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网上阅读点击量达到700多万次,反响热烈。
三、改变传播渠道,让新媒体成为主要创新点和突破口。
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特性和优势,改变流程,以时效抢先。以“长征,从这里出发”报道活动为例。所有采访记者都配备了智能手机,充分使用拍照、录音、摄像等功能,使采访素材更丰富、更多元。记者不再是单纯的广播记者,而是一个全媒体的新闻记者,所有报道和花絮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重点栏目发布,再将精华内容剪辑成录音报道在广播重点栏目中播出。中国之声新浪和腾讯官方微博以“长征,从这里出发”为标签,统一播发此次“走转改”的图文音频微博;中国之声官方微博开设“长征,从这里出发”秒拍专栏,前方记者在有特色的采访点,用智能手机拍下10秒的微视频,向听众、网友简单介绍自己所处的地点和此刻的微感悟,让广播记者出镜,让听众身临其境;在前期及采访过程中,中国之声的官方微博播发八十年前长征的老照片、老故事等资料,营造气氛。同时,配合报道的日期,邀请金一南等党史专家在微博开辟专栏,讲述长征故事,或直接利用《历史上的今天》现有资源,剪辑成音频在微博播发;中国之声和广播江西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每天设计活泼生动的互动话题,围绕当天广播新闻的报道主题,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征集听众、网民对当日主题的认识、猜想和感受,互动内容在广播节目中体现。中国之声与唱吧等线上活跃的新媒体平台合作,联合发起“歌唱长征”的活动,邀请广大网民演唱《十送红军》《长征组歌》《江西是个好地方》《映山红》等歌曲,并在新闻节目中予以适当展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对新闻事件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报道,使受众对广播电台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为例。目前,中国之声在进行一个全广播的云平台建设,搭建广播全媒体采集与分发技术系统,实现广播节目“多信源采集、多媒体编辑、多平台分发”,构筑“一云多屏”的现代广播传播体系。也就是意味着,有了这个平台以后,真正能够做到全国广播是一家的概念。记者外出采访,通过卫星电话传回云平台的所有信息,包括录音、新闻音频都会在这个平台上留下记录,这样就能够重复使用或资源为不同节目部门所共享。
在新媒体生态下,传统广播究竟能走多远,这要看能否打破僵化的思维,推倒封闭制造内容的围墙。面对外面世界的精彩变化,传统广播要潜下心来专注内容创新,精耕细作广播新闻等核心内容资源,进一步优化新闻编排,创新板块设计,强化新闻策划和议题设置,对新闻资讯进行拆分,挖掘、集成、提炼,生产适应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落点、不同需求的碎片化内容产品。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广播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