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l2、Br2、I2性质实验的改进

2015-09-21张辉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8期
关键词:改进性质物质

张辉

摘 要 元素化合物知识在高三复习中是学生较怕面对的板块,记忆性的地方较多,物质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靠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既没有兴趣,又很难将知识联系起来解决一些综合性的大题。将卤素和重要金属中的铁联系在一组实验中,并且每个小实验又可以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将解,真正做到边做边讲,边看现象边出结论,学生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

关键词 物质 性质 实验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035-02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运用实验手段不仅能更直观的看到物质的变化,理解变化的本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下的化学科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新课标下的高考不再停留在知识的认知层面上,更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引申。在高考总复习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涉及记忆的地方较多,在紧张的复习中,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以至于遇到综合性题目时往往丢分较多。在元素化合物中,非金属部分以卤素为主,金属部分以铁为主,它们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出题的热点,通过一套综合性的实验装置,不仅更直观的看到物质的变化,加固学生的记忆,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许多问题是可以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层面上进行分析的。

一、实验用品

1.药品:二氧化锰、浓盐酸、饱和NaCl溶液,浓硫酸、FeCl2溶液、KSCN溶液、KBr溶液、KI溶液、FeCl3溶液、淀粉溶液、NaOH溶液

2.仪器:铁架台、蒸馏烧瓶、分液漏斗、锥形瓶3只、气囊、输液瓶3只、针筒4只、导气管、止水夹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装置(如下图)

四、实验操作及现象

1.检查装置气密性后按图示装入药品。

2.关闭止水夹K2、K3、K4、K5,将浓盐酸加入蒸馏烧瓶,同时点燃酒精灯,待气囊鼓起,熄灭酒精灯,反应停止后,关闭止水夹K1,就可在瘪的气囊中收集到干燥的氯气待用。

3.打开止水夹K2,轻轻挤压气囊,让少量氯气进入输液瓶1,即可看到溶液颜色变为血红色,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Fe3+,Fe3+遇KSCN显红色。

4.关闭止水夹K2,打开K3,轻轻挤压气囊,让少量氯气进入输液瓶2,由于使用橡胶管连接,可轻轻振荡输液瓶2,即可看到溶液变为橙黄色,说明氯气将溴置换出来,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Br2。用装有KBr溶液的针筒1吸取溶液,观察针筒与输液瓶中的颜色,若无差别,则证明输液瓶2中无过量氯气。用装有FeCl2和KSCN混合溶液的针筒2吸取输液瓶中的溶液,可观察到针筒2中颜色变为血红色,说明溴将Fe2+氧化为了Fe3+,证明Br2的氧化性强于Fe3+。

5.关闭止水夹K3,打开K4,轻轻挤压气囊,让少量氯气进入输液瓶3,轻轻振荡输液瓶3,即可看到溶液变为褐色,用装有淀粉溶液的针筒4吸取少量溶液,可观察到淀粉溶液显蓝色,证明有I2的生成,氯气的氧化性强于I2。再用装有FeCl3和KSCN混合溶液的针筒3吸取输液瓶中的溶液,可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浅,甚至消失,说明I2将Fe3+还原为了Fe2+,证明Fe3+的氧化性强于I2。

6.关闭止水夹K4,打开K5,轻轻挤压气囊,将气囊中残留的氯气排入最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尾气处理,整套实验即可结束。

7.实验结论:氧化性:Cl2﹥Br2﹥Fe3+﹥I2

五、注意事项

1.开始前要保证气囊是瘪的,可尽量减少空气的量,气囊鼓起时立即停止氯气的制备。

2.挤入输液瓶的氯气不宜过多,因本套实验为性质实验,只需能看到现象即可,加上涉及有毒物质,故药品使用量少,要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3.本套实验设计的目的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将枯燥的讲解直观化,边做边讲,边看现象边得结论,故在操作中要注意各止水夹的开与关。

猜你喜欢

改进性质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