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2015-09-20张琳
张琳
学生学习,完全是根据感兴趣的程度而进行选择,这在数学课程方面有明显的体现。因为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及想象力要求极为严苛的学科,同时数学对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也高于其他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样一本教材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并不是百分百适合,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教材进行取舍与重组,“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应当积极去探索的。
一、注重数学实验探究教学,优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教材也许枯燥,但对于数学题目来说,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课堂教学,用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数学教材本身更注重于数学公式的教导,虽然经过极其严谨的推理得出的数学公式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解答题目,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数学公式推理过程的重要性,诱导学生只关注推理结果。虽然经过严谨推理得出的公式,对学生解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以小学数学中的求“圆锥体积”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是要求学生熟记公式后再运用到题目中。现行教材中,针对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设计了一组实验,实验步骤为:1.准备等底等高圆锥、圆柱容器各一个;2.使用易于称量的水或沙子倒满圆锥与圆柱;3.称量、对比圆锥与圆柱中的沙子或水的重量或体积。实验问题:你通过实验发现圆锥与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他们的关系?这样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自主归纳总结,得出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公式,即圆锥体积等于1/3圆柱体积。但在现行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老师在带领学生按照这样的实验步骤去操作时,学生却无法真正明白为什么圆柱体积就刚好是圆锥的3倍。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依然是机械式地按照书本来操作,虽然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但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依然得不到锻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依然会有许多学生忘记公式。所以老师自主取舍与重组教材、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必要性便凸显出来了。老师可以在教材的实验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在实验之前增加一个新的探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只有在“底高相等”的情况下才能探究圆锥与圆柱的关系。
二、紧密联系各点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过于脱离生活实际,这也是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与重组,并联系生活实际案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知识点之间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其整体结构密切、严谨。如“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而“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通过归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式,利用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推导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完善、总结归纳的能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知识点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创新课堂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与同学的讨论交流中得到较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灵活延伸数学知识,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
课后习题是每一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练习。传统的练习题是按照课堂的例题为模板设计的死习题。要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在课堂创新的同时,开放习题的设计同样必不可少。课前的预习是保证上课能听懂的前提,上课过程是为了保证学习效果,但要保证学生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点,则需要课后习题帮助其巩固。讲解课后练习是一名合格教师教学的必备技能,但一名优秀的教师则要懂得灵活的延伸数学知识,以开放性习题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梯形面积”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可设计诸如“不改变梯形面积和上底,梯形的形状及其他变量可以怎么变?”等问题,同样可根据此问题拓展至四边形、三角形等,以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梯形的面积公式”与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真正地认识数学、喜欢数学。开放性习题的设计在锻炼学生的空间构架、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联系的整体认识。
在新课程的改革标准下,培养、提高、拓展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是对现行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与重组的主要标准。可以通过以数学实验探究教学为主,运用数学知识点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课后开放性的练习题辅助的主线教学模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