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传承与摒弃
2015-09-20高江海
高江海
早在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时他又指出,教师将来是太阳底下人人羡慕的职业。这就把教师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反过去“穷教员”面目,成为一种有尊严、令人羡慕的职业。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教师工资不断上涨,其社会地位也是前所未有。然而,在教师职业地位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种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绝非与生俱来就会教书,就会当班主任管理学生,甚或当校长管理一所学校。教师的成长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历练中逐步走向成熟,一方面,数千年来中外教育的熏染使教师思想代代传承,养就了教师独有的职业伦理;另一方面,教师在自己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以及接受专业师范教育后所形成的教育个性,正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职业食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专业思维已从传统的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转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从命令式教学向平等民主式转化,教师成了服务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助手。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如何传承古今教育精华,如何摒弃教育发展过程中滋长的糟粕,已成为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传承:教师的职业需求
作为一种职业,教师与其他行业一样,需要代代传承,不断创新,广泛吸收前人经验并实现与时俱进,这是教师的职业需求。数千年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是道德的表率、知识的代表、文明的典范,对教师职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自唐代韩愈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之后,历代教师都以此作为自己的教学规范,将为人、为师、为学当作教师从业的三大支柱。目前,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都是对前人知识的传承与光大,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也是教师从业的基础。教师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将成为终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者。因此,我以为,教师从业必须传承以下内容:
第一,师德师风。这是教师从业的基础。几千年来,尤其是近现代教育,诞生了许许多多教师的楷模,像蔡元培、陶行知、丰子恺、季羡林、魏书生、孙维刚等,他们都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他们的许多做法都是教师传承的经典。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具有热爱学生的心,要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爱心奉献给学生,既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也要对学生的终身负责;要把自己的职业当作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在自豪与快乐中学,在激情与奋发中教;教师要有谦逊的为人态度,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要有宽广的胸怀,接纳不同声音的学生,为不同差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
第二,教学基本程式。“备讲批复考”是传统的教学程式,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教学的凝结,也是教师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始终不渝坚守的教学法则,特别是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遵循这一规则。(1)备课是将学生、教材与教法有机融合。教学案的生成,基础是学情,然后去开发教材资源,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它是教学蓝图的规划。(2)讲课是教师将“蓝图”付诸实施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知识底蕴与教师传授新知的有效对接,“因材施教”“对话教学”是从孔子到现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智慧地承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批改作业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最便捷手段,教师可通过布置作业来验证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要做好这一步,需要教师会选择练习题目、会自行命题、会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4)复习是教师对知识整理的最重要步骤,通过这一做法,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梳理,印证重点,解决难点,熟练答题步骤,达到轻车驾熟地掌握知识。(5)考试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不论是何种教育性质下的考试,都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验证,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疏导,又要促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发挥出最佳水平。
第三,班级管理知识。管理才能不是班主任独有的,科任教师也必须具备。只要有课堂组织教学就需要有管理,要胜任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管理才能。要实现班级风气正、成才多、学生整体素质高,就需要教师去管理。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面对充满个性的学生,感到无从管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无法处理,与学生沟通中更是无从着手,特别是遇到顽皮的学生更是无计可施,乱班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为此,对于班级管理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学,在教学中长知识、长智慧。
第四,研究的能力。教师是研究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师通过教学发现问题,对教学加以反思,将一个个问题连接起来加以思考,这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研究。现代教育中,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需要教师对教学予以研究。教师在传承教育先辈们教学经验的同时,要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昭示后来者少走弯路,这就是研究的意义。
第五,现代教育技术知识。随着电脑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电脑打字、放音乐等简单活动中,要把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让电子白板、一体机在课堂教学中绽放绚丽光彩。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向专业人员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技术熟练、本领过硬。
第六,读书学习的习惯。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勤学苦读的传统,先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承继先贤的读书传统,无疑对教学具有较大的裨益。一个教师能够腹中藏书千万卷,思想就会驰骋万里,在教学舞台上会展示独特的教学风采。人民教师担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其读书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延续。喜欢读书的教师常常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尤其是自己的学生。此外,随着现代信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每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就要翻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阅读,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摒弃:为教师肌体保健
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上一阶段的延续,顺理成章地吸纳了前一阶段教育的精华,不可避免地掺进一些糟粕,吸收——剔除——再吸收——再剔除,逐步完善,进而达到与时俱进,这是家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警示我们,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自我完善,剔除在自我身上残留的糟粕,为肌体保健,才能走上健康之路。我以为,目前教师必须摒弃的糟粕有以下几方面:
1.势力市侩。在一些青年教师中,崇尚“官本位”,鄙视“教”本位,用官职来评判教师人生价值的大小,教师不当官便没有价值,有官才有价值。官小价值小,官大价值高。在这种错误价值观统领下,产生一系列的错误行为:终日栖栖遑遑,把精力集中在跑关系上;工作敷衍了事,做表面文章;鄙视教学研究,丧失了对学生和学问的兴趣;崇尚“俗”文化,缺乏“教师”味,完全背离“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为师准则,与人民教师的形象大相径庭,是教师应该摒弃的。教师要成为一个名师,必须抛弃名利,养成勤奋、敬业、乐教的职业习惯,快乐成长,健康发展。
2.体罚学生。体罚学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痼疾。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有“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说法,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接纳以体罚的方式来促使孩子改掉缺点,走向成才之路,于是便有了教育中的体罚。体罚常见形式有殴打、罚站、罚跪、掌掴等形式。在我工作过的一所学校,曾有一位英语教师,只要他上课,肯定班内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被罚站在教室外面,罚站的原因是这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起初他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经主管政教校长跟他谈话后,才认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
3.职业倦怠。这是教师一种职业通病。一般来讲,教师工作十年之后,便出现职业倦怠,表现在厌教,厌学生,厌学校,工作上马马虎虎,不求上进,对什么都不在乎,特别是一些评上高级职称或者年岁稍大的教师,更容易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工作,影响着学生成长,必须摒弃。我以为,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应做到:要制定生涯规划,把目标当成动力;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积极阅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要不断地与同行交流,互相切磋,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要有成就感,将教学中取得的成就展示出来,亮出自己的风采。
4.网络依赖症。这是近年来在教师身上兴起的一大顽固疾病,且呈蔓延趋势,特别在一些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你走到校园,会随时看到一些年轻教师弯头摸弄手机,开会时在上网,蹲厕所也在上网,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网上交友,一刻钟也离不开网络,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讲课时还开着手机惦记着股市行情,成了典型的“网虫”“网癖”。可以想想,当我们在班内大声禁止学生进校带手机、禁止学生进网吧的时候,此种行为怎么不觉得羞愧?我们又怎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有节制上网,需要时上网,是教师必须约束自己的戒律。
三、求美:让教师活力四溢
教师要有“求美”之心,要成为阳光下心灵美的形象大使。教师的形象应当是谈吐优雅、知识渊博、举止潇洒、教态稳重、言行一致,要衣着整洁,有师长之风、君子之仪。教师应是优秀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是社会中倍受尊敬的群体。
首先,教师要做道德表率。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教师是品德高尚、知情达理、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化身,其言行举止是做人的楷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代表,除了具有传播文化知识的功能之外,还应当具有社会人所必有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要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加强自身修养,承继先人们高尚的道德风范:陶行知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孙伟刚对事业的执着,谭千秋在地震到来时所表现的大爱,魏书生的民主教学,都是我们学习的教育经典,应在教学中发扬光大。此外,教师还要有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长官,追求真理,寻求正道。有人可能觉得那些教育大师离我们太远,有点理想化,我们望之莫及,然而只要我们能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就必然会铸炼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教育名师。遗憾的是生活中一些教师缺乏起码的道德底线,体罚甚至猥亵学生,搞课外辅导班在学生身上揩油,不认真研究教学而追名逐利,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为伍,败坏了教师的名声,与知识分子的形象大相径庭,这是教育人所不齿的。
其次,教师要做知识化身。“解惑”是为师的核心,教师要承担起解惑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传统教育中,教师一生熟练掌握一门课程便有了一生的饭碗,无需涉及其他知识,而现代教育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固化了的教师思维已被彻底颠覆,教师要成为知识的化身,必须具备以下知识:(1)综合课程知识。这是新课程体系的创新之作,是双学科或多学科的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人们对问题的综合认识,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帮助,倘若我们仍在单一课程模式下继续徘徊,不免会成为井底之蛙,画地为牢。(2)信息技术知识。随着电脑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国际互联网为人们的信息检索、沟通交流提供了便捷,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在网络上的查询、检索、交流、发布信息,已是必需。可以这样说,不会上网的教师就是不合格的教师,不懂得多媒体技术的教师就不是现代教师。(3)班级管理知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传统的班级管理,是靠着教师的权威,靠着传统的伦理,甚至靠着体罚,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应试的机器,很少有个性,缺乏创新的意识。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面对充满个性的学生,感到无从管理,特别是遇到顽皮的学生更是无计可施,乱班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班级管理的智慧。(4)沟通交往知识。现代社会需要合作,沟通与交往是合作的前提,如果没有合作很难实现现代社会中的大规模生产。教师需要合作,他可以在与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诸成员的合作中,实现心理支持、汲取力量、减轻负担、增强动机、获取成功。教师只有具备合作的本领,才能与人融合,才能走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5)教育科研知识。教师是研究者,不是教书匠,不是教书机器。一个成功的教师应当是一个教学研究专家。教师研究的内容,就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用文字去描述、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就是对教学的研究。有名望的教师都是教学研究的行家里手,魏书生、于漪无一不是从搞教研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家。教学研究是教师终身的事业,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教育要发展,教学质量要提高,必须有一批扎扎实实搞教研的教师队伍,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以昭示后者作为借鉴。
最后,教师要成为教育典范。教师教育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智慧,绝非是每一个教师都是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历练中实践积累起来的,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魏书生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叶圣陶的以“不教”代教的做法都被列入教育经典案例之列,是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的楷模。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管理学生和巧妙传授知识技能,要懂教育,会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具有“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用耐心教育学生,以爱心去感染学生,用热情去发现学生,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要用多把尺子来助学生成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善于发现学生,让学生露出一招,请大家去赏识、去认可。要记住:未来的音乐家、科学家、诗人、体育健将、影坛名人就在你的学生中,你现在就是具有一双慧眼的伯乐。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教师的责任事关千家万户。教育需要传承,数千年的教育积淀是现代教师成长的根基,在继承前人优秀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与时俱进,为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注入活力,是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吸取前人教育精华的基础上,剔除自身存在着的痼疾,以求得工作更加完美,确保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