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研究
2015-09-17张全红
蒋 赟 张全红
(1.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江门 529020;2.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湖北武汉 430205)
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研究
蒋 赟1张全红2
(1.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江门 529020;2.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湖北武汉 430205)
乡镇企业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要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1986-2011年乡镇企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构建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逐年增加,起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此外,进入21世纪后,乡镇企业园区个数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的作用较为明显;相反地,从事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占总数比却与促进新农村建设成负相关性,故我们也不能忽视过度发展第三产业等问题。
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贡献度评价;主成分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决策,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针。目前,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预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各地的具体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影响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问题。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处于微妙期:首先,从农村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看,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不够,只是一味地效仿城镇的产业发展模式,农村工业在结构上和城市工业的雷同使得乡镇企业在与城市大中型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此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那种低技术、高消耗、过度破坏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可为继,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式不得不面临调整,对于调整的方向、资金、技术等问题的解决,国家应如何指导和扶持等,都需要研究。其次,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出打工人数迅速增长,达到了1.3亿人,而这其中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农村仍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资料来源:《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一方面使得新农村建设主体流失,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不足,维持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成果更是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年也是农村的主要消费群体。农村消费减少,消费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需也会减少,农村的财政收入也会随之减少,阻碍了农村的发展。最后,我国的农业根基本身就很薄弱,农业技术、装备远不及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乡镇企业能否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的未来需要怎样的乡镇企业?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
在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也为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图1显示了1978-2011年乡镇企业人均工资净增长及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年增长率情况。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数上是稳步增长的,其中1985年的增长率最高,达到了41%,其余年份的增长率基本持平。在乡镇企业人均工资水平方面,2008年的人均工资增长率为负值,表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均工资略有下降。此外,乡镇企业也为我国“非农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我国农村工业化以及改变了我国的农村经济结构,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向农村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随着我国政府对乡镇企业的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一,乡镇企业园区的建立与发展。乡镇企业园区的建立使生产同一类型的乡镇企业集群,不仅提高了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由于园区多设在城乡结合部,故大大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改变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态。第二,随着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尤其是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力推广与投资,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农村企业重要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加之,近年来生态旅游业、农村物流业等新兴农村服务业的持续升温,乡镇企业的优势也凸显出来。
图1 1978-2011年乡镇企业人均工资及吸纳农村劳动力情况
学术界对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贡献研究并不多,并且大多只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并没有做过多的定量研究,集中讨论农村企业对农村、农业和农民贡献的文献更是不多见。费孝通(1986)认为,乡镇企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开始,尽管乡镇企业的发展因各地的机遇以及客观条件的不同而造成起步时间和效果的差异,但乡镇企业早已遍及全国,更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方一本、伊正常(1985)认为,乡镇企业每年用于“补农”、“建农”的资金总额远超于国家对农村“补农”、“建农”的总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当地地方政府的财政增收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苗小玲(2004)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为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而乡镇企业的发展能有效地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解决了农民就业难、工资性收入低的问题[2]。朱文兴(2007)认为,新农村的建设存在时效性的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特别是推动乡镇企业吸纳大学生、科研人员等高素质人才的就业,以提升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科技力量[3]。张厚明(2008)认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给乡镇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4]。第一,小城镇能够发挥集聚优势,取得生产中的聚集效应,大大减少了乡镇企业的投资成本;第二,乡镇企业的聚集使得治理企业和农村的污染更为方便,增强了乡镇企业处理负的外部效应的能力。任旺和吕宁(2009)则认为,乡镇企业改变了我国农村以往以农业生产为全部依托的经济结构,在乡镇企业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绿色产业[5]。何昇林等(2009)认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集体无意识性,大部分地区出现劳动力转移过多、农村劳动力不足等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浪费,那么解决这一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乡镇企业[6]。
相比国内对乡镇企业的研究,国外研究显得更少。澳大利亚学者拉塞尔·史密斯(2005)认为,乡镇企业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改进来解决。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2006)明确了企业给社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他认为企业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加快社区的发展,社区福利作为一种衡量尺度,远高于公司的盈利。新加坡的陈光炎(2009)则认为,在建设新农村时,必须把发展重心由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他还强调提升农村地区的消费、扩大中国内需是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指标的选取与分析方法
(一)指标的选取
本文结合国内学术界提出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4个方面的作用和贡献,在可获得数据的前提下共选取了9个指标(见表1):第一,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其中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长中乡镇企业贡献率(K1)和乡镇企业营业收入上亿元的村个数(K3)两个指标。第二,乡镇企业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其中包括从事第三产业乡镇企业数占总数比(K2)、吸纳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K4)、乡镇企业园区个数(K9)三个指标。第三,乡镇企业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其中包括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总人数(K5)这一个指标。第四,乡镇企业能够给新农村的建设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其中包括支农建农及补助社会金额(K6)、港澳台投资乡镇企业资金金额(K7)、乡镇企业实缴税金总额(K8)三个指标。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长中乡镇企业贡献率(K1)这一指标排除了其他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更能直接地反映出乡镇企业对农民工资收入情况的贡献度。其公式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长中乡镇企业贡献率(K1)=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收入净增长/人均总收入净增长。
表1 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指标选取
(二)分析方法
在表2中看到9个指标间的相关性比较强,这表明了它们在反映整体信息时存在很强的信息重叠,如果直接对数据进行分析会带来工作量的增大。因此,一方面,为了解决信息重叠的问题,在不损失大量信息的前提下,将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多个变量综合为几个内在独立的因子来测量一个实测指标体系值[7];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独立因子对实测指标的贡献度也不一样,我们还应对独立因子的贡献度进行界定。故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进行多元降维处理、指标体系值的计算以及各个维度指标权重的确立。
表2 9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与指标体系的确立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11》中的数据,由于整理30年来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资料,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在此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部分指标的测算带来了很大困难,一些指标的数据缺失也在所难免。如1990年以前的乡镇企业营业收入上亿元的村个数和乡镇企业园区个数的数据是缺失的。由于这两个指标1986年至1990年间缺失的数据相对整个数据是缺失较少的信息,所以本文采用回归替换法(Regression Imputation)利用了数据库中尽量多的信息,然后建立回归方程估计缺失值,即用缺失数据的条件期望值对缺失值进行替换。
为了反映地方的差异,本文也分别统计了2001年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8①个指标的统计值(见表3)。
表3 2001-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8个指标统计情况(单位:百分比、人、万元)
由表3可看出,东部地区除去从事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占总数比低于中部和西部的平均水平外,其余的7个指标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进而缴纳的税金和对农村的扶助也相对较多;在企业员工的福利方面,由于地理优势明显,成本相对较低,企业员工的工资待遇相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高,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数和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加之与外界交流频繁,港澳台等的投资也相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多。
为了更好地全面分析乡镇企业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有必要将现有的指标信息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经济含义明确、目的性强的综合指标——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的综合评价值,本文用F代替。
(二)综合评价值的测量与维度权重的计算
1.综合评价值F的计算
首先对原始数据集合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KMO检验是为检测数据是否符合因子分析,其取值范围为0-1,一般认为KMO统计量大于0.9时效果最佳,在0.7以上可以接受,在0.5以下不宜做因子分析。本文分析中 KMO值为0.836,因此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是为了看数据是否来源于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显著性水平越接近于0,一般是小于0.05,说明拒绝了变量间关系数为单位矩阵的原假设,样本数据适宜做因子分析。只有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样本数据才能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在表4中,KMO值为0.836远大于0.6,数据检测效果良好;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01小于0.05,因此本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表4 KMO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
本文按照累积贡献率大于等于90%来选取公共因子,由表5可看出前3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90.213%,也就是说这三个因子能很好地整体反映出整个数据的信息,基于此,选择前三个成分已足够替代原来的变量信息。
表5 各指标的累积贡献率
表6 成分矩阵
表7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通过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得出因子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那么,由表5得出我国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的综合评价值F,其计算公式为:
通过(1)、(2)、(3)、(4)式计算出 1986—2011年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综合评价值F。(见表8)。
表8 1986~2011年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综合评价值F计算结果
2.各维度指标的权重测量
为了进一步研究各个指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程度,本文对各个维度指标的权重也进行了测量。根据主成分的表达式可得出综合得分数学模型:
Ωi(i=1,2……9)即为各个指标对应的权重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原文中提到的标准化后的变量表示主成分时变量的系数(见表7),θi为第i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见表5)。依据公式(5)和(6)计算出9个指标分别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值(见表9)。
表9 各指标的权重大小
四 结论和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11》中1986—2011年共26年的数据,选取了4个维度9项指标,涵盖了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四个主要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了1986—2011这26年间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综合评价值F,并进一步测量出各个维度指标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发现:
第一,乡镇企业对当地农村建设发展有重要作用。由图2所示,其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综合评价值F从1986年的-0.9619到2011年的1.7796,是呈递增趋势的。也就是说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镇企业的贡献度是逐年递增的。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乡镇企业是农民就业、增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动力,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2 1986-2011年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综合评价值F变动情况
第二,在9个指标中吸纳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港澳台对乡镇企业的投资金额以及乡镇企业实缴税金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最高,那么乡镇企业应主动招揽高素质人才,提升数量,并加大力度吸引外商的投资,履行好缴纳税款的责任。乡镇企业园区个数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的作用较为明显,换而言之,要想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则必须重视乡镇企业园区的建设(见式(2))。反观,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长中乡镇企业贡献率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最小,但其对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见式(3)),对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贡献最大,故也不能忽视其对乡镇企业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从事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占总数比与促进新农村建设成负相关性,从事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占总数比越高反而越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这与我国对农村第一产业的不重视和第三产业过度发展不无相关,我国政府更应当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使三大产业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见表9)。
第三,我们也不能忽视以农村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存在着高污染、高消耗、缺乏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与当地农业生产结合不够紧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全面建设新农村这一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乡镇企业不应是逐渐消失或削弱,而是应该加强和壮大。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更应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乡镇企业飞越式发展。
注释:
①本文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划为东部地区,将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划为中部地区;将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海南划为西部地区。
:
[1]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1996(3):3-5.
[2]苗小玲.“三农”问题与乡镇企业发展[J].经济经纬,2004(1):99-101.
[3]朱文兴.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81 -85.
[4]张厚明.新农村建设为乡镇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J].经济前沿,2008(Z1):34 -36.
[5]任旺,吕宁.乡镇企业:中国农村发展之路[J].商业文化,2009(10):150-151.
[6]何昇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与耕地撂荒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2):15-17
[7]米增渝.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09(12):11-22.
[8]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1994(4):14-22.
[9]苗长虹.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J].经济地理,1997(6):60-64.
[10]周建群.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新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35-36.
[11]李时椿,常建坤.对当前农村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4(9):60-66.
[12]王俊程,武友德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过度流失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与解决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5):6-11.
[13]葛孚桥.新农村建设的经验、问题及启示——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调查”后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7(专刊):35 -39.
[14]张晓山.中国的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与现状[J].学习与探索,2001(1):54-60.
[15]林伯强.如何评价乡镇企业对中国农业增长和农村发展的影响:基于20世纪90年代一个实地调查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2(6):12-23.
[16]魏茨曼,许成钢.Chinese Township Village Enterprises as Vaguely Defined Corporations[J].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1993(6):155 -189.
[17]Jean C.Oi.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Corporations[J].The China Quarterly No.144 China Issue,1995(12):1132 -1149.
[18]Jin Hehui and Qian Yingyi.Public versus Private Ownership of Firms: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Vol.113(3)):773 -803.
[19]Kok - ehiang Tan.Rural Urbanization as the Chinese road to Urbanization:Hope and Reality[J].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Small Town Development,1998(5):10-12.
[20]加藤弘之,孙一萱.试从文化角度解释中国经济制度——论“包”的伦理规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4-39.
A Study on Township Enterprises’Contribution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Jiang Yun1,Zhang Quanhong2
(1.Wuyi University,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angdong,Jiangmen 529020;2.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Department of Economics,Wuhan 430205)
Abstract:The township enterprises are one of the main carriers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the main force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1986 to 2011 Statistical Yearbooks of township enterprises,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wnship enterprises’contribution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conducte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ir contribution degree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ownship enterprises have made the yearly-increasing contribution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and thus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 addition,the 21st century find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township enterprise parks,but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engaged in the tertiary sector,and their promotional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therefore,issues like the over-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cannot be neglected.
Key words:township enterprises;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evaluation of contribution degree;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325.3
A
1004-342(2015)01-27-07
2014-10-24
蒋赟(1988-),男,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张全红(1970-),男,湖北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