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小组合作 提高课堂效率
2015-09-16邹碧红
邹碧红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它能调动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观上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数学教学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那么教师怎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去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一、依托小组建设,开展小组评比
分组时,根据学生的思想表现、数学知识水平、性格等情况进行分组,每4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全班大约分成10个学习小组,各小组要有组长、协调员、纪律监督员和记录员等。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我先确定数学学困生,然后我在组内找出数学成绩优秀、乐于助学的优秀生,组成一对一的帮扶学习小组,让优秀生帮扶学困生,完成课堂预习、练习、作业等学习任务。其次必须搞好小组评比。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我按照差别化“10—9—8”等次评比机制,10分为非常好、9分为很好, 8分为好。每节数学课对班内各小组进行评比一次,以课堂纪律、小组讨论、汇报发言、作业、课堂表现等为内容进行评比,评出“10—9—8”等次并公布在黑板上,累计小组得分进行排名,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张榜公布。小组学习活动还与各类评比、期末“三好学生”挂钩。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大大激活数学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借助小组学习平台,创设合作互助情境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能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如我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圆的对称性》第1 课时,为了探索垂径定理,我让学生用事先制作好的圆纸片,按照以下步骤创设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情景。
第一步:让学生将园纸片对折,使圆的两半部分重合,得到一条折痕CD。第二步:在⊙O上任取一点A,过点A作CD折痕 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其中点M是两条折痕的交点,即垂足。第三步:将纸片打开,新的折痕与圆交于另一点B,如图。第四步: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先让学生观察上图,提出问题: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你能发现图中有那些等量关系?你能验证你的发现吗? 在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各小组根据小组讨论题进行了组内相互合作与交流,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去发现问题,再去验证所发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各小组派组员上台扮演“小老师”,展示做法,汇报成果,从而让学生总结得出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这样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自己发现和验证出来的垂径定理,既较好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又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更易记住及理解,学习效果更好。
三、开展“兵教兵”活动,创建数学高效课堂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先发挥小组中数学优秀生的带头作用,鼓励他们积极思维,与同伴大胆交流,教会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让基础差的学生讲出解题过程,其他组员来查缺补漏,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实现互助合作的“兵教兵”数学课堂氛围。
如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时,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让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我组织学生组内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与交流,先让学生动手“测量—猜测—验证”,分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兵教兵”,你说我听,即让基础差的学生讲出解题过程,让组员来查缺补漏。这种方式对于讨论的问题难度较低时采用,它既教会了学生听的技能、说的技能和交往技能。在合作学习这个过程中,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成了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思考者,也为学生提供了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然后各组汇报和轮流展示,查找错误、更正结论,归纳总结,教师可适时讲解、提问、补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出来”,进一步归纳,得出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