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床子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的制备
2015-09-15陈娇婷王妙飞黄浩罗国安
陈娇婷,王妙飞,黄浩,罗国安,2
(1.赣南医学院药学院,赣州 341000;2.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北京 100084)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1ipid nanoparticles,SLN)是新型亚微给药系统,是一种以室温下为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的脂质或类脂如卵磷脂、三酰甘油等为基质,将药物包裹于类脂核中制成粒径50~1 000 nm固体脂质粒子给药体系。它解决了一般脂质体在体内外不稳定的缺点,又避免了作为药物载体物理不稳定性,以及聚合物粒子在制备过程潜在的毒性物质和产生的细胞毒性。同时,还具有对靶器官有特异趋向性、成本低和利于大规模生产的优点。因此,利用蛇床子素开发固体脂质纳米粒新型给药系统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笔者在本实验中以生理相容的单硬脂酸甘油酯为油相,以大豆卵磷脂、泊洛沙姆188为表面活性剂,用熔融-匀化法制成稳定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分散体,研究了蛇床子素固体脂质纳米粒(Ost-SLN)的制备工艺和处方优化。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Sartorius ALC4100电子天平(广州市上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感量:0.1 mg);85-2型数显恒温磁力搅拌器(巩义市科瑞仪器有限公司);NIROSOAVI高压乳匀机(美国仪器集团);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高分辨透射电镜(81W/AIS2100,西化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药 蛇床子素(南京替斯艾么中药研究所,批号:110822-200406,含量:≥98%);硬脂酸(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054K5303,化学纯,含量:98%);大豆卵磷脂(上海爱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批号:2075523,含量≥92%);泊洛沙姆(南京威尔化工有限公司,批号:WPWA544C,含量≥99%);聚山梨酯80(上海三浦化工有限公司,批号:090426,化学纯,含量≥95%);无水乙醇(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10528,分析纯,含量≥95%);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蛇床子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采用熔融-匀化法制备,称取处方量单硬脂酸甘油酯,在(75±2)℃加热熔融后,蛇床子素用适量无水乙醇溶解,两者均匀混合作为油相。取处方量大豆卵磷脂、泊洛沙姆188、水在超声中溶解,并加热至(75±2)℃成为水相。在搅拌下将水相缓慢滴加到油相中,制成O/W型初乳。用高压乳均机在100 MPa压强下,于(75±2)℃下反复乳匀5次后,迅速冷却形成蛇床子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
2.2 蛇床子素的HPLC法测定
2.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C18柱 Diamonsil TM C18(200 mm × 4.6 mm,5 μm);检测波长:322 nm;流动相:甲醇-水(75∶25);柱温:室温;流速1 mL·min-1;理论板数按蛇床子素计算应不低于2 000,主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蛇床子素对照品10.0 mg精密称定,置于100 mL棕色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配成 100 μg·mL-1对照品溶液。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蛇床子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1 mL,置于10 mL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超声,静置,经孔径0.45 μm 微孔滤膜滤过,即得供试品溶液。
2.2.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按照处方比例制备空白SLN,按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阴性对照溶液。进样后与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作比较。蛇床子素峰面积的保留时间约7 min,阴性对照溶液在相应位置无吸收峰出现,即载体材料和辅料不影响药物的测定。
2.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吸取蛇床子素对照品溶液 1.0,2.0,3.0,5.0,7.0,9.0 mL 于 100 mL 量瓶,用甲醇定容,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系列标准液,取20 μL进样,记录峰面积。以峰面积(Y)对浓度(X)作回归,得到线性方程为:Y=68 988X -11 763,r=0.999 7。线性范围:1.0 ~9.0 μg·mL-1,蛇床子素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2.6 回收率与精密度实验 回收率实验:按照绘制标准曲线的方制备低、中、高浓度蛇床子素甲醇溶液,HPLC法进样20 μL测定3次,由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其测定值,测定值与真实值比值为回收率。测得蛇床子素平均回收率100.12%。精密度实验:按照绘制标准曲线方法制备低、中、高浓度蛇床子素甲醇溶液,1 d内进样3次及连续3 d重复测定,得日内 RSD为1.67%,日间RSD为1.38%。
2.2.7 蛇床子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 采用超速离心法,精密量取蛇床子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1 mL,置离心管,于 10 000 r·min-1(r=10 cm)离心30 min。取上清液用甲醇定容于10 mL量瓶,经孔径0.45 μm 微孔滤膜滤过,备用。采用“2.1”项色谱条件测定游离药物浓度。
精密量取蛇床子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1 mL,置10 mL量瓶,用甲醇定容,超声处理,静置,经孔径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备用。采用“2.1”项色谱条件测定蛇床子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中总药量,并根据公式计算包封率。包封率(%)=[(总药量 -游离药物量)/总药量]×100%。测得其包封率为59.78%。
2.3 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实验考察A:药物与单硬脂酸甘油酯质量比(药脂比)、B:大豆卵磷脂与单硬脂酸甘油酯的质量比(类脂比)、C:泊洛沙姆质量分数的综合作用对Ost-SLN包封率的影响。因素与水平见表1,正交实验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1 因素与水平Tab.1 Factors and levels
表2 正交实验结果表Tab.2 Result of orthogonal test
正交实验结果:由表2,3的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在3个因素中,对Ost-SLN包封率的影响重要性依次为B>A>C,选择A3B2C1组合,即药脂比为1∶6;类脂比为1∶20;泊洛沙姆质量分数为0.5%的工艺制备Ost-SLN。
表3 方差分析Tab.3 Analysis of variance
2.4 Ost-SLN的形态学观察及粒径分布 形态学观察:按照最佳方案制备的Ost-SLN,在H-7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日立公司)照片中显示:Ost-SLN大部分都呈规则、完整的圆形或卵圆形,粒子分散状态良好,无粘连(图1)。
图1 蛇床子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形态(×50 000)Fig.1 Morphology of Ost-loaded SLN(×50 000)
粒径分布:将Ost-SLN样品用水稀释至适当浓度,用Zeta Sizer 300 HS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英国马尔文公司)测定其粒径,粒径分布范围为100~200 nm,分布比较均匀。粒径分布图见图2。
3 讨论
笔者在本实验中采用熔融-匀化法制备Ost-SLN样品,将载药类脂熔融物分散于热的乳化剂水溶液中形成初乳,初乳经高压乳均机匀质形成纳米乳,室温下冷却固化形成SLN。该法得到的SLN粒径小且分布窄,但高温会增加药物和载体的降解速度。
图2 蛇床子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径分布图Fig.2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Ost-loaded SLN
研究证明,乳化剂的种类、浓度均可以显著影响SLN的质量[3]。经典乳化剂有各种磷脂类如卵磷脂、poloxamer系列以及胆酸盐类(如胆酸钠、甘胆酸钠、牛磺胆酸钠、去氧牛磺胆酸钠);短链醇类如丁醇、丁酸等。HEIATA等[4]以不同比例的三月桂酸甘油酯和磷脂为载体材料,制备齐多夫定的亲脂性前体药物齐多夫定棕榈酸酯的SLN。实验发现磷脂的种类对所制备的SLN的性质影响很大,采用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line,DPPC)时,可制备中性的SLN,而采用不同摩尔比的DPPC:二肉豆蔻酰磷脂酰甘油(dimyristoylphosphatidylglycero1,DMPG),则制得带负电荷的SLN。前者粒径为(203±31)nm,后者为(294±32)nm。
本研究采用药脂比为1∶6,类脂比为1∶20;泊洛沙姆质量分数为0.5%的工艺制备Ost-SLN,制成稳定的乳化膜,以稳定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两相界面,且安全性高。
[1]林爱花,李勇.蛇床子素药理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0,12:3868.
[2]LI X X,HARA I,MATSUMIYA T.Effects of osthole o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usingOvariectomized rats;comparison to the effects of estradio1[J].Biol Pharm Bull,2002,25(2):738 -742.
[3]ONER M,WISSING S A,YENER G,et al.Influence of surfactants on the physical stability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LN)for mulations[J].Pharmazie,2004,59(4):331-338.
[4]HEIATA H,RASHAD T,RICHARD R S,et al.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as drug carriers Incorporation and retention of the lipophilic produrg 3 '-azido-3 '-dcoxythymidinc palmitatc[J].Int J Pharm,1997,146(1):123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