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
2015-09-10赵奎
赵奎
摘 要:每节课应确定相对单一的着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定的练习题,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力求一课一得。讲课时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快乐、高效地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内容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讲练结合;一课一得
如何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实效?一语以蔽之,就是要让学生在每节课都能有所得。为此,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每节课都应确定相对单一的着眼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
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不少篇目都有相当的深度和容量,有的涉及知识面相当广泛。能将之讲深讲透当然好,但一节课只有45分钟,故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都学,而应该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牢牢把握有助于形成能力之点。当然,一课一得,课时目的相对单一化,绝不是课堂教学简单化的别称和随心所欲的安排,它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语文课本各单元的编排意图、并针对学生实际而“每战集中优势兵力”以抓主要矛盾的一种措施,是与语文学科教学总要求形成有机联系的一个具体步骤,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必要条件。比如,某册语文课本选有5篇议论文,每篇的论点、论据和各种论证方法都予以平均讲解,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每篇议论文特点,各有侧重地突出一个鲜明特点,比如有的着重讲提出论点、阐明论点的方式,有的着重讲各种立论根据,有的则主要讲各种论证方法。教师分散地、有步骤地、先后有序地把有关议论文的“零件”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自己慢慢地去辨别、去“总装”。
二、应力求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扎扎实实地推进
每节课注意安排一定时间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段、篇等各种语文基础和听、说、读、写各种语文能力过程中,相应地发展自己的智慧、意志、感情、才能和禀赋。俗话说:一天不练,手生腿脚慢;两天不练,功夫丢一半;三天不练,成了门外汉;四天不练,只能瞪眼看。事实证明,各种语文知识的巩固,听、说、读、写能力的熟巧,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课堂上讲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印象鲜明深刻,是促进“发展”、学有所得的重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有个显著的弱点,那就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常常是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眉飞色舞,热闹一阵,激动之余,并没使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形成什么能力。
三、每节课有意识地让学生留心应当怎样进行学习,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语文属于社会科学的文史类,其社会性、实践性都很强,涉及面宽,故形成能力周期长,因而更应重视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应在不断讲课中告诉学生阅读程序、批点方法、背诵窍门、分析步骤、写作门径等等,鼓励他们自己独立钻研“阅读课文”,试析课外读物,交流心得,相互启发。教学工作的实质,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学习是一种个体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教师和家长代替不了的。教师的责任,是“引路”“导航”“服务”,越俎代庖、拔苗助长都是培养不了能力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没有主观能动性就根本谈不上认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就应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记》有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此之谓也。”
四、每节课都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认真研究教法,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该课的浓厚兴趣
每当语文新课本一发到学生手上,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选读名篇,看阅小说、吟诵诗词,而对另一些如说明文、议论文之美的课文则往往要到讲课时才去翻阅,这就是兴趣驱使下的自主学习。为了使学生掌握充实的语文知识,必须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内部诱因,维持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打破题解、释词、朗读、分段、分析、归纳的模式,设计有特色、有新意、有实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不断地感染、设疑、激趣,让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客观的情况是,学生对有兴趣的内容再难也想钻,没有兴趣的内容再简单也学不进去。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并不是每课的内容都能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特别是有些议论文、说明文,学生就不大感兴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探索创新,切实把握新旧知识之间形成的“冲突”,把这些冲突变成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动力,使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不断上升到更高的阶段。这既是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的良方,又是让学生每节课都想得的悬念。坚持这样做,教学实效就会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郭纯静.要提高单位时间的课堂教学质量[J].新职教,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