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解读

2015-09-10陈娟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教学

陈娟

[摘 要]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和实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不断扩展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堂时间产生矛盾,学生由于缺乏历史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模块式教学,“以生为本”教学思想流于表面,倡导生成资源利用而忽视了预设的运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新课改的顺利推进。历史教师应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素养,把情感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

一、不断扩展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堂时间产生矛盾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由原来教师的照本宣科转变为学生自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空间,可以深入也可以拓展。当历史课堂教学有了伸缩余地的时候,教师有了增加教学容量的机会,课堂时间自然也就加长,这就与有限的课堂时间产生了实际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师如果理解不了新课改理念的内涵,就会把握不准教学目标,很难拓展知识内容体系。经过扩展后的教材有了很大的延伸性,能够挖掘的空间很大,再加上教学参考资料繁多,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取舍,就会使原本就已存在的矛盾更加深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如果不能把新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跟认为“采用灌输的方法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知识”的做法没有什么区别。有的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整个课堂教学时间全部用于学生开展活动,极大地拖延了教学进度。课堂上没有生成的问题,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重心产生严重偏移,即使有问题生成时教师也无力应对。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迎合新课改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准确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生缺乏历史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模块式教学

面对历史课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高中生一时难以适应,陷入手足无措的困境。追其原因,主要是当下的历史教学在宏观目标、层次推进以及建立结构框架等方面尚未形成协调机制。历史教学目标和实际操作中达到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不管是在教学层面还是在教师操作方面都无法站在相当的高度去探究这个问题。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创新历史教学,才能走出这个困境。

初中历史学习是高中历史模块式教学的基础,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整体认识和学习历史知识,再加上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地位有限,导致中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足,历史观念浅薄,没有形成历史意识。到了高中,历史模块教学跨越性较大,学生由于缺乏历史知识结构,一时无法适应。

对于学生来说,高中历史知识更加深奥,学起来有了一定的难度。历史学科知识涉及非常广泛,比如地理学科中的气候变化、政治学科中的“国家政体”《民主与专制》等概念,历史学科和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的时候要联系其他学科进行理解。如果学生没有积累这些知识资源,历史教师也不作任何讲解的话,学生学习一些专业性知识的时候就会存在理解困难。因此,精准把握教学深度对历史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历史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还要积极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做一名博学型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新课改向前发展。

三、“以生为本”教学思想流于表面

针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真正理解“主体”的含义,如果理解偏差,课堂教学就会出现 “形”与“质”分离。“形”就是我们仅凭眼睛就能看到的,比如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集资料并整理,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等,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而“质”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思考、辨析、感受、体验等,学习成果就是学生情感和体验的呈现。学习阶段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学生的主体表现形式也不相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表现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低,而内在的表现程度却在逐渐上升。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对学生思考问题方法的训练,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表现得更充分,避免对合作探究产生依赖。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只在形式上对学生示以尊重,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并没有得到落实。比如,教师经常简单地提问学生,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等,以为做到了这些就是以人为本。事实上,历史是一门具有内省性质、树立公民意识的学科,其本质就是学习者解放自己,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在理解人格意义的基础上去学习历史知识,进而成为一名现代公民。要想达到这种教学境界,首先,教师要做一个具有解放意识的代表,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宝库,担当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其次,教师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理解历史教学的内涵,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再次,教师要把情感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学科本身包含了思想、情感、态度、精神等多种元素,同时渗入研究原理和理论观点,完成对学生价值观锻炼和重塑的过程。

四、倡导预设的运用而忽视了生成资源利用

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多数教师积极倡导预设的运用,却忽视了生成资源利用,从而失去了利用再生资源深化教学的机会。所谓课程生成,是指知识、思想、技能等资源的升华和提高,是学生课堂学习所需要的有效资源,它是与学生思维水平和课堂自然相适应的东西。在历史课程改革中,教学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课前备课和预设课堂环节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以前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用新的理念去整合、利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当堂教学任务,又积累和丰富了之前的课程资源,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在新课改初期,教师们经历了思想观念的洗礼,想方设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期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无形中固化了教学模式,忘却了新课改的本质。教学方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想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但课堂时间不允许。需要注意的是,一味地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变换着教学方法,这难道就是新课改的真谛?教学方式的甄别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在贯彻新课改精神的前提下,考虑到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要素,如尊重、信任、品格、情感等,要把有价值的因素融入到教学中,要符合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只追求方法的多样。教学方法不是固定的形式,只要适合历史学科就行。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评价的过程中,都不能搞形式主义,应坚持实事求是,避免新课程改革沦为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周丽娟.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9).

[2]王稚韬.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重在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3).

[3]高铭.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8).

[4]林家勤.论新课程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 张淑光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教学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