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聆听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2015-09-10官乡裙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聆听审美音乐教学

官乡裙

[摘 要]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聆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注重和发挥聆听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习惯,是提高他们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聆听;音乐教学;审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聆听,是欣赏音乐艺术最基本的途径。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曾提出:“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为它不是对象。”可见,聆听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有多么重要。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如何围绕聆听展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一、聆听使音乐教学更高效

曾经,笔者也和许多音乐执教者一样,在教学新歌时总是按部就班地遵循着这样几个步骤:①歌曲范唱;②学唱歌谱;③学唱歌词;④试唱整首歌曲。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反复教唱很耗时、费力、枯燥,而且学生也容易产生疲倦感,注意力很快分散了,学得很被动、无趣。这让笔者困惑不已。一次偶然中笔者发现:为什么学生们学流行歌曲学得那么快,普及率那么高,而且好些流行歌曲也挺难学的?答案只有一个:听会的——听MP3,从网络上学、电视里学等。于是,笔者在歌唱教学中便运用了聆听的方法,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从头教到尾:简单的歌曲让学生听几遍,难一些的歌曲除去听会的乐句,专攻难点乐句,让学生多听几遍。

当然,歌唱教学中运用聆听,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聆听,而应该是教师有引导的有效聆听。例如:在教学《一二三四歌》时,笔者先提出:“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新歌,看看老师先不教,同学们自己聆听几遍就能学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会更加认真地去聆听歌曲。在播放第一遍时,笔者提问:“我们将会听到一首怎样的歌呢?歌曲会表现怎样的情绪和精神呢?”音乐一播放,很多学生就仔细感受着音乐昂扬激越的旋律,并且身体随之律动起来。在学生切身体会到歌曲的情绪和精神后,接着播放第二遍,请学生注意歌曲演唱的基本技能和歌曲中口号的作用。在两遍后问学生:“你们会唱这首歌了吗?”他们说:“会了。”接着,他们的演唱告诉笔者他们确实基本上会唱了。同时,也发现他们个别乐句音不准和结束口号乐句的节奏不准确等问题。然后,笔者顺势指出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笔者范唱出正确与错误的两种演唱,学生通过聆听、对比,能分辨出哪种是对的。同时通过进行乐句乐谱视唱,音准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接着,请学生完整聆听第三遍,注意听辨歌曲的演唱形式——轮唱。在教学轮唱时,仍然要发挥聆听的作用,请每个声部演唱时控制音量,并注意聆听别的声部演唱,不可只顾自己唱,要达到各声部的和谐相融。

通过这样的聆听教学,一堂歌唱课的收益不小:提高了歌唱教学的效率,避免反复教唱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引导下的有效聆听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采用比较式聆听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难点乐句进行理解与学唱;能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了聆听歌曲时的审美体验,学生进行演唱时也就有了借鉴的经验。

二、有效聆听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再次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中小学生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感受与欣赏的内容,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良好的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审美能力。

当然,我们的欣赏课,如果只是呆板地聆听也是毫无意义的,应创新方法,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1.情境导入式的聆听。音乐课本中有很多优美的音乐都有着它的创作背景,因此可以创设以音乐故事情境为基础的导入式聆听。如在欣赏《两个犹太人》时,先出示《两个犹太人》的油画,请学生根据画面想象故事的情节并表演。在学生生动的故事情境表演后播放《两个犹太人》的音乐,学生很快就能听辨出关于富人(胖子)和穷人(瘦子)的主题旋律并能说明理由。再结合音乐表演故事,学生就能在表现胖子和瘦子的主题音乐出现时,更生动地展示出各自的形象。同时,大家也对《两个犹太人》的音乐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2.描写或描绘式的聆听。让学生用语言或图画描写或描绘出所感受到的音乐,是有效聆听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欣赏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部作品时,有的学生用画表现了广袤的草原;有的学生用语言描绘了在一个辽阔的原野上,有一群马在悠闲地吃草的情景……学生们自由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并积极地用语言或画笔表达出来,这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聆听,与作曲者的心灵相碰撞。有了这样的聆听,可以训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发展他们的音乐思维,也更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

3.对比式的聆听。任何事物只有对比,才能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突出,音乐也是一样。在欣赏《九寨沟音画》中的《瀑布与溪流》和《大峡谷组曲》中的《日出》时,笔者让学生先浏览书中关于这两部作品的文字及图片介绍,然后相继播出这两部作品,请学生听后分辨出这两部作品。听完后,大部分同学都能分辨出播放的是哪首作品。因为他们对比出了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日出》的音乐力度由弱渐强,表现出了太阳在科罗拉多大峡谷逐渐升起的气势,而《瀑布与溪流》伴奏音型六连音的不断反复则表现了九寨沟溪水萦回的特点。

4.以“唱”为基础的聆听。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笔者设计先让同学们学会《化蝶》的演唱,有了对《化蝶》主旋律的熟悉,学生很快就听出了爱情的主题,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小提琴协奏曲的情感体验及学会对奏鸣曲式的结构分析。

5.结合视觉的聆听。在音乐欣赏时,聆听能为我们带来更大的遐想空间,但如果结合相应的视觉体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与欣赏。例如:在教学“欣赏舞剧音乐”这一单元时,笔者让学生观看了《天鹅湖》等几段教材内容中的视频,让他们从视觉的角度增进对舞剧的了解,加强对舞剧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这种视听结合的欣赏,更能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能更完整透彻地了解舞剧音乐。

三、聆听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促进作用

1.以聆听为基础的律动能使律动的节奏更加准确,情感表达更为细腻。有节奏的跳动是随着音乐律动的基础,如果不能把握准确的节奏,那么律动和音乐就会“牛头不对马嘴”。只有培养学生养成在聆听中律动的习惯,才能准确把握音乐节奏,指导肢体协调律动。此外,通过聆听感知音乐的情感,才能在演唱时准确表现出来。

2.以聆听为基础的演奏能使音高更为准确,旋律更加优美流畅。很多学生的器乐演奏总是停留在视觉上,他们只看谱弹奏,而很少去听自己演奏了什么。所以,这样的演奏经常错音,表达不流畅优美。因此只有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训练他们的音乐听觉,才有助于他们把握音高,演奏出美妙的旋律。

3.以聆听为基础的音乐创造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赋予音乐更强的生命活力。在探索音乐的形式和内涵等创作实践中,只有在充分和积极聆听的前提下,才能赋予音乐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真正得到发展。

因此,聆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注重和发挥聆听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习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新一轮音乐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继续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万永勇

猜你喜欢

聆听审美音乐教学
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