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改革分析

2015-09-10毛菲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课程标准

毛菲

[摘 要] 语文是中学教学中一门主要课程,而写作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作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病新课程标准的施行,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巨大冲击,对学生素材获取、想象力激发、表达方式掌握、审美志趣培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变革。

[关键词] 课程标准;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突出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获取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觉无话可说,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累的材料不够。由此可见,观察积累能力是写作的基础。学生观察积累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一是直接观察,即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身感受自然生活中的美好景物,感受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体验,写真人真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对事物的观察还不够深刻,教师就必须引导他们细腻地思考、体味,教会他们感受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正所谓“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的内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和加工,作文的真正源泉是现实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使学校生活与社会实际相统一,启发学生有目的地细致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事物,例如用错字的广告语、店面招牌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采用参观、访问、讲座、游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多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进而在写作时有话可说。

二是间接观察,即通过阅读书籍看电视、浏览网络信息等途径丰富学生的材料积累和精神世界。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把报刊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这样可以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一定的素材。

只有通过观察积累,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中有素材可写;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获得一定的材料只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步,第二步则需要学生通过深刻感知和丰富的想象化客观外物为主观内物,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积累的素材。《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7~9年级写作目标即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具有创造性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学生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已经积累的材料之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想象可以使客观外物与学生的心灵相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调动已经积累的丰富写作素材,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创造,真正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作文中想象的运用还能够丰富文章的语言,使语言生动活泼,避免文章中语言的单调、呆板和重复,使语言丰富多彩,富于表现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想象的空间,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利用课文内容,使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改写、续写等,通过这些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原文,这样既能使学生熟悉课文,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二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新闻时事,知晓古今中外名著。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将这些时事、著作与所学课文相联系运用到写作中,这既能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学生能否写出好文章,重要的一点是能否掌握写作技巧,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让心中所想跃然纸上。这就需要教师训练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方法,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等。《语文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还提出:“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能够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更重要的是能够综合运用记叙、抒情、写景、议论等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妙笔生花,写出好文章。例如,写记叙文时也可以运用议论,这样不仅能升华主题,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文章不会如流水账一般平淡无味,能给文章增添一些色彩;记叙文写作中还可以运用写景和抒情的方法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样文章才生动、精彩。

议论、抒情、说明、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中,最关键的是度的把握,如果议论文中记叙的部分太多,只“叙”不“议”,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或者记叙文中写景的篇幅过长,就会造成结构松散、中心思想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法,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作文能力,才能让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思想感情。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志趣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目前,许多中学生的作文内容肤浅空洞,甚至无病呻吟。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章,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中,充满着作者的爱国之情;在描写英雄烈士的先进事迹的课文中,充满着作者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党之情。教师通过这些作品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审美判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让他们将这些写作手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当中。

第二,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师应给予鼓励、表扬;对于学生作文中消极、灰暗的态度,教师应给予疏导、劝告,这样才能在作文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才真正地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革故鼎新的理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写作教学中积极大胆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范宏芳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