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细阅读文本,用心阅读文本

2015-09-10郑班勇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堰河王夫人思考力

郑班勇

大凡选入教材的作品,虽非经典,也是名篇,意蕴丰富深厚,经得起反复阅读,只要你认真读,都能从中读出点新意来。读一篇课文,如何才算读进去了呢?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文章当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段话、一个词、某个内容,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所谓“读出问题”,就是读出困惑进行质疑解惑,不懂的问题提得越多,表明你读得越深入。无论“读出自己”还是“读出问题”,都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用心阅读文本。

一、细读阅读,须字字留心

《红楼梦》是一篇需要细读的小说。它博大精深、仪态万方,不仅视野开阔、脉络深广,而且许多生活琐事的描写、细节的刻画细腻生动、内蕴丰富,需要细细品读,方能寻绎出个中意蕴。《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名著《红楼梦》,讲林黛玉初次来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同时通过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作了一次直接描写,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写王熙凤出场可谓绘形绘声,形神毕肖。但许多阅读者,往往只注意王熙凤这个人物如何珠光璀璨、彩绣辉煌,如何放诞无礼、地位特殊,而忽视了那个站在一旁的王夫人——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段文字写王熙凤与王夫人的对话。虽然在贾母的眼里,王夫人“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但该出口时就出口,面对王熙凤的张扬与旁若无人,王夫人似乎轻描淡写的两句话却是绵里藏针,特别是后边的“一笑”“点头不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对于王熙凤是否先料到,是否已经预备下,王夫人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去求证,对王熙凤“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的回答自然表示满意。所以,用 “一笑”和“点头不语”替代回答。

林黛玉进贾府如何“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阅读时,则要字字留心,句句在意,才能感受得到。邢夫人挽留黛玉吃过晚饭再走时,她笑着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王夫人吩咐她“……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她的回答让王夫人很是高兴。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字字留心的另一层要求是不放过一字。阅读文言文,甚至关注每一个虚词。《鸿门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请注意“拔剑撞而破之”这句话,本也可用“拔剑撞破之”表达,但太史公偏偏不,他在这“撞破”之间加了一个“而”字,却是为何?加了这个“而”字,不仅调节了这句话的音节,而且改变了这句话的语法结构,把“撞破”由动补关系变成了“撞而破之”的连动关系,表示了语意的递进,这就传神地描绘了范增以剑撞击玉斗,一撞再撞,直到撞破的全过程,范增心中的恼恨之情方得到了充分的宣泄。而“撞破”一词只是一般性地表明撞的结果,甚至也可以理解为撞的力量太大导致破的结果。妙笔能生花,一个“而”字的巧妙运用代替了多少叙述、描写、心理刻画的笔墨,这就远非“拔剑撞破之”这句平平的了无生气的叙写所可比拟的了。

二、细读文本,要关注全局

细读文本,要关注全局。阅读文本时,要瞻前顾后,才能读出个中三昧。《林黛玉进贾府》中当宝玉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的回答是:“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样一句平平常常的回答容易为读者所忽略,不妨联系上文,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同样一个问题,林黛玉给的答案却不一样,是因为听了贾母的话后,觉得自己虽然实话实说,但不够谦逊,立马改口,这一改口正体现了她的“时时在意”。阅读之精微全在字里行间,学会倾听文章发出的细响。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对风雪的描写,林冲初到草料场时,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林冲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此外,还要关注侧面描写风雪,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 “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在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如此前后联系,才能真正品味出“风雪”二字描写笔墨虽不多,作用却不小:或渲染气氛,或推动情节发展,或烘托人物形象。

在诗歌阅读中,也同样要关注全诗。《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十一节写道:“当我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在山腰里,田野上//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而第六节写回到父母的家里时,却是“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前后联系,结合起来阅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是骨肉,却形同陌路;本非兄弟,却情同手足。足见诗人对家人的疏隔,对大堰河的眷恋。

钱梦龙老师说过:“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读,或默思,或圈点,或批注,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钱梦龙《一个“不合格老师”的人生轨迹》

可惜,老师并不重视文本细读。许多年轻教师匆匆看了文本,就投到“教学用书”的怀抱里;许多老教师连“匆匆”都谈不上,或凭借发黄的教案或拿着“优秀教案”就走进课堂。连起码的阅读都谈不上,更遑论详细阅读、激情诵读、反复品读了。

三、细读文本,更需费心

细读文本,更需费心。文学创作是心灵感悟的活动,艺术品是心灵的结晶,艺术的解读也呼唤心灵的感悟。

我记得十几年前,听特级教师陈日亮先生的一次讲座。他说,年轻时,曾经给自己定过一条规矩,每逢过旧历年,除夕的夜晚,是必得读一遍《祝福》才能下楼吃年夜饭,为的是重温一下作品留在心头而抹不去的情调、色彩和气氛,而并不是来个忆苦思甜。正是缘于读得如此用心,他对《祝福》作了“十二处点批”。陈日亮先生凭借其“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的“三以”读法,为我们奉上了《如是我读》一书,虽然是薄薄的一册,却沉甸甸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他用心读文本的心得,真正的“读出自己”。

英国19世纪文学批评家德·昆西认为,阅读的感觉与印象比读者的思考力与理性重要得多:“当自己的思考力和自己心灵中任何另一种能力相矛盾时,绝不能理睬自己的思考力。”“单纯的思考力是人类心灵中最低下的能力,并且也是最不可靠的。”一个人潜心阅读,才能以自由的心灵走进文本所构筑的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夜深人静,一盏孤灯,一杯清茶,我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读到第四节时,慨叹于大堰河的忙碌,同时又被她对“我”的无私、温馨的爱打动。心底琢磨着,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份情感呢?于是,我仿写了一组排比句:“在你吃饱了饭之后,在你喝酒至微酣之后,在你搓完麻将之后,在你垂钓归来之后,在你跳完广场舞回来之后……”上课时,学生听到我的仿写的诗句,登时领悟了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只有用心,才能读出一篇文字遣词造句的妙处,读出蕴含在字句背后的深意。“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随”是《长亭送别》中的描写张生与崔莺莺别离的情形,金圣叹用心阅读,读出别一番滋味:“二句十字,真正妙文,直从双文当时又稚小,又憨痴,又苦恼,又聪明,一片微细心地中的描画出来。盖昨日拷问之后,一夜隔绝不通,今日反借饯别,图得相守一刻。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是中间仍自隔绝,不得多作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车儿既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

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强调对话,但效果却不彰,原因就在于这样的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而且只能顺着文本和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势必陷于被动,对文本仰视,采用跪着的姿态阅读。解决的办法只能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而且要看到为什么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因此,要细心阅读文本,用心阅读文本,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的:“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语文教改成败的关键。而对文本的理解,每深入一步,就要求老师的学识增加一份。”

(作者单位:大田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大堰河王夫人思考力
王夫人对贾宝玉婚姻方面的拒绝言语行为与她的心思
Logic Dots
一切容忍都是为了和谐
提升思考力
试论薛宝钗、薛蟠、王夫人、王熙凤对薛姨妈形象的补充
试析《红楼梦》中王夫人的善与贤
《大堰河——我的保姆》细节赏析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哈佛、牛津的5堂思考力训练课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思考力探究
入手细微达于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