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教学的升华
2015-09-10王泰
王泰
创新是思想的舞蹈,阅读中积累,借鉴中创新,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加自由广阔的空间。
一、引导思维创新,使学生闪现创造的火花
学生讨厌的不是语文,不是写作;学生讨厌的是枯燥的语文课堂,是为作文而作文的写作课堂。人们经常会问:“为什么会这样?” 却很少有人去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遇事能够换种角度去考虑,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伞的,小女儿嫁给卖草帽的。老太太整日唉声叹气,晴天愁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阴天愁小女儿的草帽没有买主。一位智者劝道:阴天大女儿卖伞,晴天小女儿卖草帽,阴天晴天都有钱赚,你为何还不快乐?老太太一听觉得也是,于是笑逐颜开,喜的合不拢嘴,晴天为小女儿喜,阴天为大女儿乐,快乐便从天而降!
换种角度思维,就会有跳出庐山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思维视角,就能更好地体会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不妨从课文入手,读中借鉴,以读促写,这样既能利用好课堂,适时拓展,从教材中提取素材,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学生学习《召公谏厉王弥谤》一文,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文章内容,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把文章内容提炼为:用心良苦,召公谏厉王弥谤,以求国泰民安,开创一代盛世,光耀史册;不惜余力,厉王拒召公谏言,导致国破家亡,留下千古遗恨,鉴戒后世。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提炼后的内容,展开想象,自选角度作文。这样既兼顾了文本与拓展的关系,又使阅读与写作水乳交融。
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开阔,就能实现思维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当看到鹅卵石时,既能想到“历经岁月的洗礼,才会如此玲珑剔透”,又能想到“之所以惹人喜爱,是因其八面玲珑”;当看到垂柳时,既能想到“站的再高,也不忘亲吻大地母亲的感恩情怀”,又能想到“柔弱中的坚韧与顽强”; 当看到竹子时,既能想到“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的气节”, 又能想到“亭亭净植的外表,掩盖不住内心空虚的道貌岸然”。
创新思维后的写作,就像把大豆加工成各种美味的豆制品一样,来个华丽的转身,实现思维的蜕变,提升思维的深度,使思维的沙子变成思想的珍珠。时间长了,学生自会把写作当作一种享受,当作一种释放自己情感的方式。学生的写作激情一旦被调动起来,自然会到阅读中去寻找写作素材和写作灵感。写作之时,慢慢会有这样的境界: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
二、拓展活动创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拓展灵活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更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可以鼓励学生依据教材情境,自编情景剧和课本剧,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体验课文的内容和情感。例如把《桃花源记》改编成课本剧,学生能将课文中优美的语句熟记在心,尽情地领略世外桃源的美景,体会作者对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生活的向往。在编制剧本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再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把自己排演或观看课本剧的经过、感受写下来,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配上背景音乐,师生合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深邃的情感和豪放的意境;再改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硝烟弥漫的三国古战场的历史画面、赤壁的壮观景色就会在眼前展现。通过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在体味历史风云变幻的同时,深刻地理解:写景是为了抒情,写古是为了喻今,写别人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
拓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方式,将诗文诵读与音乐融为一体,开展“唱古诗”活动;将诗文诵读与美术融为一体,让学生给经典诗文配画,或为画配上诗文。老师给出一幅画或一个意境,让学生选择用合适的诗词演绎出来;老师给出一句诗意的语言,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进而爱上语文,爱上写作。
多种语文活动的拓展给学生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使阅读更快乐,使语文课更多彩,使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
三、实施方法创新,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乐事
竹密岂妨流水过,溪水无声绕竹流。水与竹相互依存,韵味横生。同样,在语文学习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了解过程方法与培养情感价值观紧密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知识储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须当静则静,当动则动。课堂活动,不能只看表面的热闹,更要看课堂的知识含量、思维含量和学生参与后的收获。我在讲授《蜀道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这道题是想通过抓主要句子,增强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这样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有丰富的内涵;看似浅显,实则有深刻的意蕴,能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学生激烈的讨论后,整理得出的诗句是: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就是运用创新教学方法后学生思维的精彩展现。
面对教材,学生有时需要静心、静读、静思、静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这个过程是任何活动都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一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使学生在真正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风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与文本、文人、文化的亲近之情,真正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感,感有所悟,悟有所获。
学生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而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用“我教你,我牵引你”的办法,因为这就像“拉牛上树”,教师和学生都是被动的,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让学生边读边想,边想边悟,读时能入乎其内,悟时能出乎其外。这样内引外联,获得的便是鲜活的知识,这就像“驱牛向草”,在语文学习的青青草原上汲取知识的养料,在写作的百果园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思,尽享阅读和写作的乐趣。这样就能使读书、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这样语文学习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费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