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教育思想”
2015-09-10韩娟
韩娟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发展为本”是完全一致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更能被有生活乐趣的知识所打动。本文主要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设计生活情境实现“教、学、做合一”,并对学生进行促进其成长的生活化评价。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 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生活”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1)创设直观性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
(2)创设描述性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3)创设欣赏性情境。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4)创设体验性情境。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
2.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创造课外的精彩。“教学做合一”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教”“学”“做”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1)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丰满。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呆板。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
(2)课堂延伸,“社会即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认为,对于“有价值的数学”应该理解为学生学习课堂数学后能在实践中或真正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运用,并提炼出有效的数学思想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3)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为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拓宽学生视野,让其成为孕育知识的摇篮。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组织生活化的数学语言,理解数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接受。
二、挖掘生活化内容的途径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要认真挖掘。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从教材中挖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2.从生活中挖掘。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易于学生接受的数学问题,使生活数学化。具体可从社会生活中、校园生活中及家庭生活中进行发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在鼓励和表扬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愉快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