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_S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015-09-10郑艳芳李玉侠王章峰刘会娟贾志平
郑艳芳 李玉侠 王章峰 刘会娟 贾志平
摘 要: 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既离不开“大学”,更离不开“中小学校”真实的教育情境。为落实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构建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必然。两种学校的文化融合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教师教育课程重建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关键,制度建设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保障。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 教师教育 大学——中小学校
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培养,离开了中小学真实的教育情境,是难以让人相信的。基于实践取向的中小学教师培养,“U_S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U_S学习共同体”即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大学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关系为根本特征,特别发挥中小学校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作用,重建的“大学”与“中小学校”的关系。U_S学习共同体一旦形成,将形成大学与中小学校的共生共荣;将有利于师范生以真实的方式持续地获得对课堂和中小学校生活的具体的、第一手的经验;有利于师范生形成“个人经验”、“实践意识”,有利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两种学校的文化融合
在教师教育中,大学是教师理论学习的场所,中小学是教师实践的基地。作为价值导向的两种学校的文化融合无疑成为学习共同体创建的基础。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应当在学术本位与学生发展为本之间寻求整合,创生一种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的教师教育文化。教师教育应凸显“师范性”,加强对中小学文化的关注与吸收。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延伸和依托教师所任职的学校和所从事的教育实践。
一方面,教师教育文化应当积极吸收中小学文化。承担教师教育的高校应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充分尊重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话语权和创造性,发挥实践工作者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基础教育的实践改造、丰富和提升教师教育的研究、课程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当运用大学文化改造和提升现行的中小学文化。基础教育校本研修与校本培训过程中,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大学文化因子,促进中小学建立和形成以学习、交流、反思、研究和创新等为价值取向的学校文化,对于改造和提升现有的中小学文化、创生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文化是十分关键和有效的。
二、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关键:教师教育课程重建
(一)确立发展性教师教育课程观,追求反思性实践者的培养。
首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基础教育学生发展观,必然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具有发展性。教师教育课程要与时俱进,增强教师教育课程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适应性。教师教育课程要增加教师与学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话、沟通、理解。还要秉承对学生关心、对生命尊重的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其次,“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①。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强化问题意识,提高反思能力。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以研究和批判的态度不断分析、反思教育现象,及时调整自己,创造教育新经验,提出教育新思想”②。
(二)优化课程结构,实践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发展潜力,这完全依赖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从广义来讲,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实践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
首先,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要强化基础课,增加综合课,建立具有现代教师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增加科技前沿、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文理渗透,在理科教学中增加人文科学内容,文科教学中增加自然科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学科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扩大教师启迪学生智慧的空间。
其次,在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当增加门类,改变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老三门”打天下的历史,以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为核心,把教育类课程划分六大领域开设:(1)教育基础类,(2)学科教育与活动,(3)儿童发展与学习,(4)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5)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6)教育实践等。教育类课程要分层次、分模块进行,既有基础课程,又有提高课程;既有选修课程,又有必修课程;使师范毕业生既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又了解本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和技能,为他们将来成为学科教学和研究的行家里手作铺垫。
再次,教师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进一步增加选修课程,帮助未来教师形成深厚的知识积淀。从实际出发,增加选修科目,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素养,为他们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行教师教育一体化,贯彻终身教育思想。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③。要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结合起来,实行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大学中接受学术熏陶,才能提高眼界,更新思维。在职教师的进修应该是开放的,不能只局限在课程教材的研究上。“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优势,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④。
三、学习共同体构建的保障是制度建设
顾明远先生曾经提出:“我们常常强调观念的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它支配着教师的行为。但观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以物质为基础,即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转变。而且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转变的。这就需要制度做保证。制度是观念的凝结,它可以保证先进理念的落实。”⑤
U_S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最佳战略。加强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有利于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改善大学、中小学关系,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早在19世纪中叶,教育学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就强调师范教育不能脱离中小学,赫尔巴特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他在从事教育学科学化的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自担任实习学校校长并进行学校教学。他将其讲授的教育学课与教育实习尽可能紧密联系。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不能仅止于理论的教导,必须另加示范和实习,把教育研究与师资培养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注释:
①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②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26.
③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④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⑤顾明远.改革教师教育的10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参考文献:
[1]杨燕燕.我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愿景[J].教育探索,2010,(5).
[2]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3]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4]顾明远.改革教师教育的10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本文系衡水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衡水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1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