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教育,回归语文本位
2015-09-10黄培霞
黄培霞
摘 要: 新课改如拂面的春风,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静下心来审视语文课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少了,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少了,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语文教学似乎已经偏离最终目的,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色。那么如何实现“原生态”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生命教育服务?文章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关注发展 回归本位
“不要在课堂上浪费学生的生命”。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语提醒了我: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不浪费学生的生命?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如春风拂面,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小组合作学习频频进行,课件演示异彩纷呈,对学生的鼓励各出奇招。然而,静下心来审视语文课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少了,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少了,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语文教学似乎已经偏离我们的最终目的,偏离语文本色。那么,如何实现“原生态”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生命发展服务?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实实在在教语文,以训练促发展
我们经常在公开课上看到这么一幕:课堂上,学生初读完课文,还来不及交流、反馈,老师就说:“下面请同学自己再读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喜欢和谁在一组,就和谁在一组。”接着又说:“现在,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一段。”而后,又是一连串的形式:一会儿老师提问,一会儿演示课件,一会儿小组合作学习……甚至,还安排随堂表演。轰轰烈烈的一节课,老师、学生忙忙碌碌,到头来学生学到什么不得而知,甚至仍一头雾水。细细想来,课文还没教,学生如何能知道喜欢哪一段,为什么喜欢更无从谈起。这样毫无目的的小组学习有何意义?这堂课给了学生多少品读,感悟课文的时间?这种教学形式看似热闹,实则是无效的“满堂动”,谈不上语言训练,文化积淀,无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语文教学千改万改,不能改了“双基”;课堂教学千变万变,不能变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二、认认真真读语文,以朗诵促发展
难以忘怀儿时回荡在校园内的琅琅书声,难以忘怀老师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和精当的点拨。然而这一切,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却有些久违了。我们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促进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可谓锦上添花,如虎添翼。我们并不反对利用多媒体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然而若使用不当,却很容易把语文教学带入另一个误区。一位老师上《美丽的武夷山》,课堂上使用了大量武夷山风光的静态或动态图片,筛选了课文中的信息,还播放了十分钟的录像。老师花了大量时间、精力让学生观看图片、录像,剥夺了宝贵的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时间,品读感悟的时间少了。试想,学生如何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武夷山的美,更无法体会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语文教学中的悟情学法自然是一句空谈。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摄影作品欣赏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让听者听不出“语文味”。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所讲:现在的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教师连珠炮似的发问,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摄影,训练如何能扎实?
语文课堂,如果没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则无异于一潭死水。语文教材,是经过名家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作品中千淘万渌得来的。许多美文、佳句,需要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如《海底世界》描写海底动物声音的片段: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像人在打呼噜……还有《美丽的武夷山》:武夷山的溪水绕着山峰转了九个弯,所以叫九曲溪。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这些美文佳句,我们至今仍朗朗上口,熟记于心。只有多读,学生对美的感悟力才能提升,才能由最初的感悟美、鉴赏美到创作美,创作出令人心仪的文章。不只学生多读,老师也应该加入读的行列,读出语文的美妙神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倾听老师的朗读,让老师的诵读声回荡在学生心间,不绝于耳。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真真切切评学生,以评价促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倡鼓励性评价,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原本富有真情的激励评价变得虚伪了。公开课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学生刚朗读完一段文字或回答完一个问题,老师立刻说:“很好,表扬他!”于是,课堂立刻响起有节奏的“啪啪啪”三下掌声,接着又是一阵“棒!棒!棒!你真棒!”的赞扬声。再一位同学回答问题,依然获此殊荣。长此以往,这种单一、重复的评价不但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反而让他们漠然置之。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说“好”,从不对学生说“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浮躁,是非辨别的标准也开始模糊。怎样以评价促发展呢?本色的课堂评价很重要。老师应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客观的、真诚的评价,并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同伴之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下,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进而改进自己,提高自己。而老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评价的艺术性,有时可以是一个手势,一个拥抱,一个眼神或一个微笑,让课堂评价更有生命力,让生动、幽默、艺术性的评价成为课堂的另一道风景。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老师们提供了广大的探索和研究领域。语文课堂应有读味,有品位,有学练结合,有激荡的情感,立足工具性,弘扬人文性,尽显语文味。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再隋.呼唤本色语文,净化教学理念.学术报告,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