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5-09-10廖艺惠

考试周刊 2015年58期
关键词:预习作用语文教学

廖艺惠

摘    要: 预习,即上课前的自学。具体地说,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主动、独立地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养成并保持预习习惯是扭转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尴尬局面的一种学习良策。

关键词: 预习    语文教学    作用

语文教育前辈吕叔湘先生29年前就曾著文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对此,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使得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什么导致语文让学生黯然神伤?原因有许多,但笔者认为其中原因之一是学生还不能在老师指导下成为独立思考的学习者,还没有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乐学者。养成并保持预习习惯就是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惯。

一、预习能为上课做好知识上、心理上的准备

预习虽是在老师授课前独立学习,心理上起先有种畏惧感和好奇感,只能摸索着前进,但它体现出的自由度是相当大的。比如:时间把握比较自由,你可以多花些时间,也可以适可而止:步骤、方式采用比较自由,你可以先看完整篇课文,再查阅工具书以便解决生字词的问题,也可以在看完课文后看些与课文相关的教辅材料,或者先看些与该课有关的教辅后再看课文,以便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可以采用圈、点、勾、画、眉批、旁批的方式对课文进行质疑、评价摘录。通过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每篇课文占用的课时都是有限的,特别是类似于童话、小说、戏剧这样本该用多课时的课文更不能用更多的课时。同时,课堂上老师所能占用的时间是统一的,面对的是全班同学,当然只能是同一速度。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本章节甚至整个学段的内容要有概括的预先的了解,否则听课时一旦碰到知识障碍就会成为落伍者,因为临时查书或问别人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我们能进行课前预习,就会及早发现课堂上将要出现的知识障碍和自己的知识漏洞,从而予以扫除和补救,在知识上为上课做好准备工作,有助于提高课堂听课质量。

因为通读了整篇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的主题,分析了人物形象。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皇帝的新装》,不但要学生复述故事,还要对作者安徒生进行巩固复习,更要提前感受该童话中几种人物的形象特点,带着这些预习有重点、有方向地理解课文才能正确分析皇帝、骗子、大臣、小孩这些人物形象,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

二、预习能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提高听课水平

预习时虽然弄懂了一些,但总会留下一些问题,预习发现的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就会盼着上课时得以解决。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听课,积极性提高了,目的性明确了,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通过老师的启发、点拨和同学们的讨论争辩,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成就感就更明显。有的学生认为预习后,该文章就明白了,再听讲就会没事可干了,岂不浪费上课时间。其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听讲要求,即使是预习过的内容与思路,还可以与老师讲解的内容与思路相比较,看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并探究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预习朱自清的《春》、老舍《济南的春天》、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这些写景的散文童诗歌时,就要求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预习:①各课文中的景各有哪些,它们的形、声、色、态、味分别是怎样的;②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将这些景物表现在读者的面前;③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就突破了景物特征等重点和难点。一些同学在预习时模仿老师教过的类似列出新课文结构提纲,待讲解后做补充和改正,在比较中提高鉴赏水平,上课注意力较集中,听起课来显得比被动地听课效果要好得多。

三、预习可以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预习可以使我们改变多年的“教”与“学”关系中陈旧的观点,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尝试,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序幕。课前预习让学生走在老师的前边,接触教材,发现问题,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推动化”为“自主化”。学生在预习中以自身力量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由于学生主动,教师在备课中要有充分的准备,特别是预习环节,从“学”的角度研究“教”,做到两个针对:针对学生与针对形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预习形式不同,同是一种文体,低年级学生在预习中能做到复述故事情节即可,而高年级学生不仅能如此,而且能对情节和形象加以综合评述。如在讲散文《风筝》时,高年级学生在完成低年级学生的复述之后,还能对本篇课文的主旨提出不同看法。经过预习思考,最后综合比较,从而提高分析能力。

预习的形式除了口头复述、综合评述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提高写作能力。比如在讲童话、神话、寓言故事单元时,根据课后的训练让学生在预习时给故事写续集或改写结尾,同学们跃跃欲试,在课堂上念自己的作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预习还原了学生主體的参与者身份,学习的主题性更强、效果更好。

四、预习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

应当承认,人类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蕴藏着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师要看到掌生的发展潜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学生。预习就是一把开启学生潜能宝藏的钥匙。学生在预习中不断地大胆发问“为什么”,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释疑求真,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同时,学生在预习中不知不觉地都会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的儿童有着不同的文化涵养、生活阅历和经验积累。老师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组、提升和再创造,从而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这样,通过激励这种外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树立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自信心,外力就会变为内力,就能使学生不断前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不愧为一种眼光,是一种主动,是一种战略,是一种方法。同样,学生有预习习惯,学习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会意识到自己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中,始终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浓厚的兴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真可谓“课上得来还觉浅,预先学习方悟深”。

猜你喜欢

预习作用语文教学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