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5-09-10龚巧珠陈桃荣柳宓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职业能力数字化

龚巧珠 陈桃荣 柳宓

[摘 要]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我校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把原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以实现课程设置与农村医生岗位需要的对接。教材主要基于农村医生特定工作岗位的各项调查研究编写,教材内容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数字化;农村医学;职业能力;校本教材

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是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新增设的专业,同期卫生部也明确规定该专业毕业生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资格后,必须到村卫生室和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执业。因此,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特定工作岗位为农村基层的乡村医生。然而,自2010年教育部增设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以来,多数中职学校教学一直沿用三年制专科和本科教学的模式和课程体系,即学科型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1]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充分暴露了课程体系模式老化、课程设置缺乏新意、课程内容偏离岗位、教材建设明显滞后等弊端。[2]一方面过于偏重理论知识,通常以逻辑讲述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于技能型、服务型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较高的门槛和学习难度导致中职学生更难掌握相关技能,也易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当前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有限,中职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难以驾驭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绝大多数的研究是将视线集中在三年制专科及以上的学科教学改革上。而针对更加贴近基层、有更强实用性要求的农村医学专业,中职教学改革却缺乏有深度的探索。尤其是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职能的行为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教育体系改革中的空白,需要中职医学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入、及时的探索和研究。于是,在学校领导及各级部门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成立了“中职农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职能的相关研究探索”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本课题由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研究,参研人员由长期在教学一线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和乡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的乡村医生组成。近些年教师们最焦虑的是当前“90后”的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数字化时代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学生喜欢看的专业教材。教材是实现教与学的载体,是学生成才成功的路线图,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3]

因此,一年多来,我们首先进行了数字化环境下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共开发编写了《正常人体结构》和《遗传病与优生》两本校本教材,并于2014年9月投入使用,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以农村医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为例,阐述数字化环境下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措施和方法

1.成立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

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由学校教育教学相关领导、行业(医院)专家、教研部主任、教研室主任等组成。由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为农村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层医生,行业专家除了邀请省、市级医院有高超医疗水平和一定教学经验的医疗专家外,还邀请了来自农村基层医疗一线的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这样的专家团队既可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更能体现针对职业岗位的适用性和必需性。该委员会主要承担教材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决策之责,具体督导并组织实施教材建设的开发编写工作。

2.成立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开发团队

本开发团队主要担任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教材开发编写工作,参与人员除本教研室全体教学人员外,还邀请了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医院)专家。在教材的开发编写过程中,由于企业人员的全程参与,从而能切实做到根据农村医生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导出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提炼教学大纲,指导教师针对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确定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需求等,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编写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真正意义上进行了校企合作,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培训教材开发人员的信息素养

当前,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90后”和“00后”的中职学生成长在数字化时代,可谓“数字化原居民”。数字化网络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充满了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中职学生每天从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速度和数量,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经历了数字化技术从无到有的“数字移民”。如果我们这些被称之为“数字移民”的中职教师没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所开发编写的教材仍然沿用传统经典教材的思路和模式,那就是用前数字化时代的过时模式,来强制教育一种熟练掌握全新数字化模式的新生代,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本教材在保证其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一定要具有时代特色,并具有创新性、适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否则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对学生是缺乏吸引力的,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还会被喜追求时尚、喜颠覆传统的中职学生所摒弃,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中职教师要及时充电补习信息化技术知识,以提高信息素养。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基本素质、思维方式等才能与时代同行,教师才能编写出符合数字化时代要求的教材。

4.主要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分析法、现场访谈法、专家座谈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进行广泛调研。

以2010年9月江西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农村医学专业《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大纲为蓝本,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对《正常人体结构》中的各知识点需求,设计“《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调查问卷。对临床乡村医生,我校后续其他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教师,和农村医学专业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向乡村医生、教师和实习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各60份,请乡村医生按照他们所在科室的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后续基础和专业课教师按照他们所授课程的知识技能,临床实习同学按照他们实习中所见的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诊疗知识技能,分别对照正常人体结构知识点的需求,如实填写《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内容提纲和要求。最后,对《正常人体结构》调查问卷中的知识点需求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当前中职学生认知能力及学生喜爱的教材编写体例形式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尽可能使我们的教材符合学习心理认知能力及适应学生的情趣需求,而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材。此外,我们还深入到农村基层卫生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现场访谈法、专家座谈法、头脑风暴法等进行广泛调研,进一步掌握农村医生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再进一步分析这门医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实际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基于乡村医生岗位的行为导向教材建设工作,最终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教材与技能的对接。

二、结果及分析

1.分析调研结果、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

从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中获悉,《正常人体结构》不是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因此,我校把本次调研结果以及本教材开发团队全体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临床一线专家的临床经验,作为本次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的主要依据。

新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三方面综合考虑生成:一是调研问卷教学要求中“掌握、熟悉”两项,选择人数之和超过总调查人数1/3以上的内容;二是某一课程教师回答教学要求中“掌握”人数超过一半的教学内容;三是本课程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临床一线专家的临床经验“了解”部分的教学要求认定,主要是认为掌握和熟悉的总人数占调查总人数1/3以下的教学内容;其余部分为熟悉内容。而对极少数调查者认为要熟悉的“人体重要器官、系统的发生”的大部分内容,本大纲已删除,少部分内容已放置“人体胚胎学概要”中,因而新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比原大纲精减了一章。新教学大纲中的“了解、熟悉、掌握”三部分的比例分别为:13%、31.1%、55.9%,符合教学要求。新旧大纲教学要求中的“了解、熟悉、掌握”三部分教学内容的不相同比率达34.72%,此数据说明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职能的课程内容设置,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农村医生岗位需要的对接,教材也实现了与生活、岗位、学生的贴近。

教学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设置,根据特定的学生对象和学制,制定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情感目标;教学任务分解、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其解决方法上,体现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其教学效果要达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获取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材编写适合职业教育活动新形式

教材主要是基于农村医生特定工作岗位的各项调查研究编写的,即以新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为指导,融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的标准,依据当前中职生的心智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格式体例的编排。教材内容和体例上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且能适合项目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职业教育活动新形式,符合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材编写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

主要创新特点:①教材内容:在保证《正常人体结构》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基础上,以新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基于岗位职能,体现教材内容的适用性,使内容贴近岗位;另一颠覆传统的尝试是对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如,把传统教材中最后一章“人体胚胎发生发育概要”提前至第2章,从人体的起源开始,激起学生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兴趣。②学习目标:在表达上打破传统惯例,直接以考点提示形式提出,并在正文中加粗倾斜标注,更能让学生重点关注,同时可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时尚性。③体例编排:符合当前数字化时代中职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在保证教材整体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不走传统套路,增加或突出了病例、拓展链接,执业考试考点、知识要点等板块,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④内容表述:教材内容表述上大胆使用多媒体,以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从而适应学生学习。例如,把传统教材中大幅枯燥乏味的文字,编排成比较表格、流程图、关系结构图等。如,对心脏外形的描述,先归纳为“一尖一底二面三缘三沟”,再把其重点内容列成表格比较;对椎骨的一般形态描述,先归纳为“一体一弓七个突起”,然后对它们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比较;主动脉分部及主要分支,用流程图形式表示。这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更符合初中毕业生的心智水平,使学生爱读想读。

4.教材使用已初显成效

创新型《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已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校2014级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已投入使用,这种基于农村医生岗位工作能力及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型教材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学生尤其喜欢对教材中简明扼要、清楚易记、重点突出的多媒体化表述的内容,利用手机进行拍摄,随身携带,利用碎片化时间和他们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以享受学习过程。2013级农村医学专业(75人)用传统教材进行授课,其期中考试平均成绩为67.50±0.23分,而2014级农村医学专业(72人)使用的是该创新校本教材,期中考试平均成绩为80.00±0.26,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谈他的四个职业教育梦想之“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时说过:“职校的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教材必须要改变,要让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他们所能适应的学习方法与职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相匹配。首先从教材建设做起,教材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因此,我们课题组审时度势,在基于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基础上,建设了数字化环境下的《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实践证明,学生使用创新型数字化环境下校本教材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边艳芬,高旭.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01).

[2]刘洋,张虹,杨琪.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2).

[3]朱月庆.中职卫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23).

责任编辑 王 慧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职业能力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基于企业需求的职业学校加工中心校本教材开发的探讨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数字化制胜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