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名师课例促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2015-09-10邱玮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小学语文

邱玮

[摘 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小学语文是教育大厦的根基,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话题。笔者在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分析与应用”的研究中,历经两年多,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对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专业成长

小学语文是教育大厦的根基,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教师的发展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职业地位、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需要,是自身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是开展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过反复学习研讨论证:研究名师课例,可以让教师少走弯路,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在研究名师课例的过程中,可分为四步走:

一、大量阅读专著,激励教师成长

读专著,学习名师先进思想,是研究名师课例,走专业成长道路的基础。思想决定行动,研名师,不应只学“招式”,而应追根求源,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名师课堂内在的“核”,以名师为榜样,点燃自主成长的内驱力。

为强化教师自主学习意识,可购买教育教学专家的音像资料和图书,倡导“读书是最好的备课”的思想,鼓励教师多读书,开阔视野,提升境界。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确定一位名师为学习对象,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到图书室借阅书籍等方式了解名师成长历程,体会名师耀眼的光环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纵观小学教育一线的语文名师,无论是“主题教学”的倡导者,还是“作文革命”的领军级人物,抑或是“组块教学”的实践者等等,都是靠“韧”劲学习,靠“闯”劲实践,靠“恒”劲坚持,数十年如一日走过来的。名师以执着的追求、丰硕的成果,让普通教师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增强了责任感,唤醒了自主成长的意识。只要教师有了发展的内驱力,就会战胜职业倦怠情绪,对工作充满热情,主动地去寻找学习的机会,成为研究者。教师要尝试改变教学行为,逐渐获得自我控制、自我引导的发展能力。

二、确定研究主题,广泛搜集资料

研究须有重点。虽然名师课堂可圈可点,值得探讨研究的地方很多,但不可面面俱到,须从课堂实际出发,选取大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平时教学中最困惑的问题加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明确,学为我用。为了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提高效率,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分析梳理各阶段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新课导入、有效提问、点评激励、衔接拓展等,也可以研究一种教学现象,一种语文课型。经过研讨,学校结合校本教研实践,最终确定了课例研究的四大主题,即低段识字写字、中段古诗词、高段阅读和作文,再制订教研计划,明确每个主题的负责人,选择相应的名师课例,使研究重点突出,有条不紊,落实到位。

研究须搜集资料。研究名师课例之前要安排每一个成员广泛地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比如名师教育理念、教学风格、备课过程、教后反思及其他评论性的文章等。课题研究要建立在大量丰富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掌握了相关理论,研究者可以高屋建瓴,具有广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名师课例进行剖析,从而避免研究肤浅、流于形式、收不到实效的弊端。实践证明,掌握的文献越丰富,对名师课例理解得越深刻,课例研究的效果就越明显,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研究名师课例,钻研教学之法

这是研究的重要环节,课堂是名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艺术等的综合体现,根据研究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研究名师的“教”。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主要教育影响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者、加工者、改造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全面研究名师怎么教,以找出名师的异同,归纳共性特征。根据研究主题,选择不同的课例进行研究,比如对同一名师的不同课例、不同名师的同一课例、风格相近的名师课例、普通教师与名师的课例等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探究名师课堂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专业素养,反思自身的教学,找出与名师的差距,诊断出现问题的原因,摸索改进自身教育教学的策略,生成教学智慧。

研究学生的“学”。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不断发展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教得怎样”应当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出发加以考察。首先是学生的参与状态,看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广度,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深度;其次是学生的交往状态,看教师是否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是否精神愉快地学习;最后是学生的达成状态,看学生有没有掌握这节课的知识,能否融会贯通,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有没有得到进步与发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通过名师课例研究,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发展观,有助于改变教师教学的习惯态度,提高教育科学素养。

通过对名师课例的分析,旨在总结名师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可以用来学习、借鉴的范本,再把名师的课例创造性地融入到课堂之中,以达到名师典型引路、放大资源效应、缩短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周期、提高课堂教学水准的作用。

四、借鉴名师经验,反思写作促提升

创造性地借鉴名师经验。学习名师,可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名师进行模仿,这样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在一遍遍的模仿中,教师能从中悟出教学的艺术、闪亮的教学思想。胡适先生说:“所谓创造只是模仿到了十足时的一点儿新花样,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必不善于创造。”

可见,模仿不是不加分析,一味地“拿来”,“模”是揣摩和琢磨,是学习名师思想、教育智慧的意思。如果只是执迷于一招一式的模仿,追求形似,却忽视了神似,这样的东施效颦,很难跨进理想境界。一堂好课并不是教师教学技艺与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少年来学识、功底、经验、个性、人生阅历的自然流淌,只有创造性地模仿,才能借助名师的风格创新课堂,实现自我特色与个性的形成,最终由“扶”到“放”。

在反思写作中提升。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使教师从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成教学智慧,学会教学,促进各方面的成长。比如上完一节课,善于反思的教师就会不自觉地发问:这节课的目的是否达到课堂效果如何,与名师比较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有什么处理的办法等。反思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培养了判断和分析能力。会反思,再加上专业写作,把教学中的得与失,瞬间即逝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在思维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更富有洞察力。如果教师能时常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实践上的各种问题,写教学随笔,形成方案,总结规律,那么就一定能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

归根结底,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名师的指引,更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教师应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丰厚文化底蕴,加强学科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练好“内功”。

责任编辑 吴晶晶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小学语文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