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IIM理论模型对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2015-09-10陈阳

考试周刊 2015年74期
关键词:助人行为农民工子女

摘 要: CIIM理论模型一般用来促进不同群体间的融合和矛盾消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涌入城市。研究表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往往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等负面情绪,缺少适当的社会交往及助人意识。因此,有必要基于CIIM理论模型探讨对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适用性探讨,对促进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有莫大的好处。

关键词: CIIM理论模型 农民工子女 助人行为 适用性分析

一、CIIM理论模型对助人行为的应用性探讨

虽然内外群体间的差别貌似并不巨大,但是这种差异对个人在其社会感知、情感、认知和行为上都有复杂的影响。例如,人们往往会及时对内群成员做出偏私行为,并主观上认为内群成员较外群成员更加优秀和出色。因此,身份认同的视角差异,在微观个体层面上便是误解、暴力或歧视。这种差异在群体层面的极端表现便是战争。从这些负面的情绪或行为出发,以消除人们有关内外群体的视角差异增进助人行为目的的促进方案,便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以身份认同出发点,对助人行为的促进方案并不缺乏。除了本文运用的CIIM模型外,还有其他方案可以选择。但是,有研究表明群组间的支持态度并不意味着积极的群组行为发生。而CIIM模型则经过多年研究,可以有效通过对共识内群身份的强化减少个体对外群成员的歧视和不公平,同时还能有效增进个体对外群体之间的助人行为。基于共识内群身份对内外群体助人行为的促进同时囊括微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符合本文的研究主旨。

其中,CIIM模型通过共识内群身份使个体改变对内外群体的原始态度,这是一种对个体原有身份认知的拓展。这种拓展方式促使内外群中的个体认可共识内群身份的一致性。因此,这种认知的拓展促使个体改变行为的同时,也促使群体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并促使内外群体间发生融合。这种融合使得原本存在群体身份差异的个体,将彼此认定成了“自己人”,在减少群体或个体间摩擦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个体或群体间的助人行为发生。

二、CIIM理论模型对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虽然,诸多研究证明CIIM理论模型能有效减少个体在认知层面意识到的内外群体差异,并最终促使助人行为的发生。但是,以此模型作为理论根基,对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混合教学班级的助人关系网络实施促进方案仍需审慎。原因有二:第一,农民工子女被试有着和以往研究者选择的被试有差别。国外研究往往以性取向、国籍、种族作为划分内外群体的划分标准。这些划分标准一般都存在典型体貌差异或者外向行为差异。但是农民工子女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父母务工而无奈进入城市的。同时,他们和城市儿童的行为表现差异更多的是以内隐方式表现的。所以,和国外研究选择的被试比较,农民工子女具有独特的中国语境和行为内隐化两个特点。但是同时应注意到,国内研究一致表明,农民工子女具有显著的歧视感知。农民工子女作为社会中受到歧视的特殊群体,他们本身能够感知到自己和城市儿童的差别。基于此,可以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分隔成为两个不同的群体,进而可以选择农民工子女作为被试。第二,不同于其他研究中经常使用大学生及其他成年人作为被试,农民工子女本身尚未成年,认知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一些心理能力尚在发展中。同时,由于本研究中初中生农民工子女仍处于求学阶段,因此他们仍然需要将一天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学校中。他们的生活圈子和范围非常局限。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的生活圈子就是自己的班级。虽然,和成年被试相比较,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能力相对较弱,但这正成为使用CIIM模型对其促进的优点。因为,农民工子女所处的班级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班级成员这个内群共识身份在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任何一刻都存在,它是自然存在共识身份。因此,这便为以农民工子女为被试,以班级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促进研究提供了依据。

最新研究证实农民工子女对不同群体身份求助者的助人时间投入有显著差异。这是对CIIM模型理论假设的验证。其中,实验中农民工子女更愿意帮助具有共识内群身份的求助者。即班级作为共识内群身份可以有效引导农民工子女放弃原本存在的内外群差别,以班级身份界定自己,以班级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但是正如我们在研究上兼顾微观与中观研究层次的研究模式,运用CIIM理论模型验证了实验情境下个体层面农民工子女的助人差异后,我们更应该在真实情景下对班级助人关系网络中农民工子女的助人行为进行测量和促进方案的实施。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班级情境中农民工子女的助人行为差异分析再次验证,农民工子女更愿意帮助和自己相近的人。这种相似性的肯定体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层面。越是固着老家身份的农民工子女,在助人关系网中越不愿意和城市儿童或其他身份认同的农民工子女接触。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自己仍然还是老家人,只能和老家人接触、交流。显然,他们忽视了自己的班级身份,没有意识到在同一个班级中,无论城市儿童还是其他身份认同的农民工子女,都是“班级人”。因此,我们设计了基于CIIM模型,并使用“班级身份”作为促进方案实施的出发点,以班级为单位,在现实情景中对整个班级的助人关系网络实施促进方案。结果再次表明,对班级身份的强调和强化可以有效保证班级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班级整体助人关系网络密度和促进亚群体结构的完备。因此,运用CIIM模型对农民工子女的助人行为进行促进很恰当。

参考文献:

[1]陈阳.群体身份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71-376.

[2]曾盼盼,俞国良,林崇德.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科学,2011,01:21-26.

[3]陈阳.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特点及促进:基于群体身份认同视角[D].辽宁师范大学,2015.

项目信息: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罪错青少年群体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L11DGL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助人行为农民工子女
大学生心理骨干感恩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组织中的助人行为: 前因、后果及作用机制
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学校环境对农民工子女信任行为的影响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警惕农民工随迁子女遭遇教育“隐性不公”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
微观视角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