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5-09-10司贵军

考试周刊 2015年80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司贵军

摘 要: 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从时代发展的要求看,其作用呈下降趋势,网络资源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利用网络这一巨大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的重组,可以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作者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探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2007年我有幸参加原州区教育资源优质课评比活动,获一等奖,课后反思,认为恰当利用课程资源是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使我特别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参加2011年固原市五个百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这使我更加坚信,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能优化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现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中课程资源的应用,谈谈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教材目标分析

本节知识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举例说出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目标要求通过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及模拟探究活动,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确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认同坚持合理规划,确保生物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教材资源的分析、开发和利用

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素材,确定了教学的基本环节,即从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但教材提供的资源素材难以满足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2.1教材提供的“寻找纸蝴蝶”活动,这一素材的优点,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缺点是一张小小的风景画上,粘贴的纸蝴蝶因其立体结构而凸显出来,加之不同学生对色彩和立体图形的敏感度不同,活动结果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得出相反结果。资源开发: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使用图片制作工具,选择以红色花、黄色花为主的自然环境,配置数量均等的红色、黄色两种蝴蝶,制作出蝴蝶生活在鲜花中的模拟自然状态的情景图。课堂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制作的图片,学生距离图片一定距离,背对图片,每次转身走到图片前,将预先准备的标签粘贴在找到的蝴蝶上,再转身走到出发点,拿上标签,再找第二只蝴蝶,如此反复(模拟食虫鸟每次捕捉一只蝴蝶)。活动要求两名学生同时参与,限时一分钟,形成竞争,活跃氛围。最后分析找到的蝴蝶颜色与其所在的背景颜色是否一致,算出色彩一致与不一致的蝴蝶被捕捉的比例,活动效果十分显著。虽然这一素材很好,但我觉得资源还显得单一,学生还感受不到动物从体色上适应环境的普遍性,我利用网络资源,又展示了叶蝉、变色龙、蜥蜴、北极熊的保护色,使学生从体色的变化中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2教材提供的“竹节虫”拟态图片,能很好地体现形态对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但图片是静止的,很多学生在活动中,无法辨别图片中的“竹节虫”,即使教师指出“竹节虫”的位置,学生也半信半疑,甚至怀疑教师说的话不真实。资源开发:教材配套的碟盘中,有一段展示“拟态”的视频,昆虫先是静止的,当用手触碰时,昆虫会快速跑动。课堂应用:对视频剪辑处理,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视频,在昆虫静止状态画面出现时,利用停止键,让整个画面静止,学生观察一分钟,确定认可的昆虫位置,并表达。然后教师利用播放键,播放视频,当视频中出现用手触碰,昆虫快速跑动画面时,学生观察,对比自己认可的昆虫是否和跑动的昆虫一致,当学生发现自己确定的昆虫只是一节枯枝,或者仅是昆虫的一只足,甚至根本无法辨认昆虫位置时,学生感到十分震惊,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了动物从形态上对环境的适应。此时再展示“竹节虫”拟态图片,学生会观察得更加仔细,也对教师的点拨指导十分相信。

2.3教材提供的“睡莲”、“仙人掌”图片,睡莲没有展示叶柄结构,无法观察叶柄如何输送空气,仙人掌刺状叶减少水分散失,都比较抽象,学生很难体会生物从结构上对环境的适应。资源开发:利用网络资源,选择啄木鸟攀爬在直立树干取食的图片;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牙齿图片。课堂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啄木鸟,由于啄木鸟是当地常见鸟,学生对其结构及攀援生活比较熟悉,通过观察,很容易理解啄木鸟结构与其生活方式的关系;通过比较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牙齿图片,分析牙齿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关系,学生很容易从结构上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4生物在“生理和行为”方面适应环境,教材只有一段文字描述:靠昆虫传粉的花,具有鲜艳的颜色或芳香的气味,我认为这一素材缺乏典型性,并且“生理和行为”本身比较抽象,因此选择素材既要典型,又要紧密联系生活。资源开发:利用网络资源,选择蛇的冬眠,树的落叶,这些都是学生很熟悉的生物现象。课堂应用:提问:我们北方,冬天在自然环境中还能见到蛇活动吗?学生回答,不能。尝试说出原因:不冬眠就会冻死。说明蛇的冬眠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并展示蛇的冬眠图片。提问:冬眠时蛇还会进食吗?蛇冬眠时的心跳、呼吸和活动时的心跳、呼吸相比较,有变化吗?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分析表达。再展示树的落叶现象,根据收集资料分析落叶是对北方干旱、寒冷冬季的适应。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动物在“生理和行为”方面适应环境,植物也在“生理和行为”方面适应环境,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2.5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并确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认同坚持合理规划,确保生物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严重污染的水体图片。课堂应用:展示严重污染的水体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当生物生存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后,生物将面临什么结果?是对变化了的环境重新适应,还是被淘汰?这一资源的补充,能避免学生误以为生物总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对变化的环境发生适应,正确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当生物已经适应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生物将不能生存,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确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

总之,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框架,教材提供的资源,受地域、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只有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2002.4.

[2]教师学习指导—生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