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3年北京高考地理试题第1题的商榷
2015-09-10蒋胜强
蒋胜强
题目
(2013年北京市高考地理试题)
读图1 回答1-3题。
1.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评析:
从高考学习网查询到试题第1题正确答案为B,即图中的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A选项为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经过查询资料和推理分析,A选项是正确的。因此,答案不够严谨,值得商榷,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题中地图入手,获取信息,分析选项
题中所涉地图为地形分布图,有经纬度、国界、省会、城镇、河流等信息。由于A选项值得商榷,因此从B选项开始分析。
B选项分析:漠河纬度仅53°不可能有极昼极夜现象。所以排除B选项。
C选项分析:黑龙江的重要支流额尔古纳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在呼伦贝尔高原向北流去,从大兴安岭北段又向东折去,最后流入太平洋。松花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东侧,流经松嫩平原与黑龙江汇合。因此,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高原都属于外流区。虽然“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大致是我国内外流域的分界线,但并不能说明大兴安岭就是内外流域的分水岭。所以C选项错误。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师生需要细心琢磨文字的意思,把握区域整体性,清楚整体中又有差异性,不能以偏概全。
D选项分析: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凌汛可能引起冰塞、冰坝等现象使得河流水位骤涨,最终让堤防溃决,洪水泛滥成灾。松花江地区属于中温带,冬季气温低于0℃,且有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所以有凌汛现象。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分析:根据中国四至点的位置,中国东至点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据国际在线2007年1月10日19:01报道:“抚远县的乌苏镇位于中国的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汇合处。这里是祖国大陆最早见到日出的地方。夏季,北京时间2时15分,旭日的霞光就撒满了小镇,乌苏因此又有‘东方第一镇’的美誉。”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廖品三的文章《祖国的第一缕阳光出现在哪里》指出:“鸡西市的黑瞎子岛虽然地处我国最东端,但北方冬季昼短夜长导致日出较晚,隆冬季节就见不到第一缕阳光了!冬季我国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是台湾东南的兰屿。那是按有常住人口的地方说的。如果把没有常住人口的海岛计算在内,冬季我国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就是钓鱼岛。根据我的计算,每年:从2月2日至11月10日共283天,祖国的第一缕阳光将照射在黑瞎子岛;从11月11日至2月1日共83天,祖国的第一缕阳光将照射在钓鱼岛。”
具体的日出时间如下:
由此可见,钓鱼岛是中国冬天太阳升起最早的地方。以上数据是国家授时中心的网页上计算的,不同的年分会稍有差异。
用地理原理可以分析以上现象,并说明题中A选项的商榷之处。
在夏半年,北半球各地被晨昏线分割的昼弧比例大于夜弧,昼长大于夜长,且北半球夏半年大于冬半年。图中甲地在中国的北方且是东至点,所以在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而且在二分日前后昼长也大于夜长。而在冬半年,北半球各地被晨昏线分割的夜弧比例大于昼弧,北半球各地夜长大于昼长,在北半球同一经度,纬度越低昼越短,日出越早。所以,在冬至日前后,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是低纬度的偏东地区钓鱼岛。
因此,甲地在半年以上的时间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且从时刻上说,甲地在中国日出最早,北京时间2时15分就能日出。
综上所述,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所以,A选项和D选项都是正确的。
二、结论
从命题意图上分析,第1题考查图中某地的地理现象。解题思路是先在图中确定地理位置后分析其地理想象的正误。由于A选项的语言组织不够严谨,从而产生争议。要使该题避免争议,试题A选项可做如下调整:
1.图中
A.在任何时间甲地都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在冬至日前后,钓鱼岛才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由此可以排除A选项,得出唯一正确答案D,即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三、结语
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高等学校的资格标准,是国家重要的教育考试之一。国家以高考成绩为依据,将学生分配进与其自身能力和素质匹配的学府。高考题是考查学生成绩的最主要载体,所以要保障高考题的质量。在语言组织方面,尽量减少争议,做到语言组织严谨,组织的语言要让大部分学生看懂。不能因为语言组织有争议,干扰学生选择正确选项,高考题的质量要在有专业人员的研讨下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