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化策略与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2015-09-10李广荣
李广荣
摘 要: 文章以组织社会化为视角,研究组织社会化策略与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工作绩效的关系,并且以角色清晰与任务掌握为中介变量,探讨角色清晰、任务掌握及工作绩效等变量在社会化策略与教师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程度,以期为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职教师引入新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 组织社会化 高职新进教师 角色清晰 任务掌握 工作绩效
高职院校要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进程中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要关注其核心力量——教师,关注教师的职业化发展,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存在不可回避的种种现实问题。学校新进教师在工作初期,由于难以较快地适应教学单位,而导致低效绩效、低组织承诺及个人发展方向错位等问题,这直接引起两个层面的负面效应:对于学校,投入在招聘、选拔、培训、管理等环节的物力、财力及时间等方面的机会成本巨大,必然削弱了教学单位在师资结构层面的稳定性;对于新进教师个人,上述问题的存在,势必阻碍其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产生显性或隐性的职业风险。
为了能够有效推进高职教师的个人成长与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有机结合,本文结合组织社会化理论,以进入高职院校三年及以下的新进教师为考察对象,研究组织社会化策略与教师工作绩效的关系,并且以角色清晰与任务掌握为中介变量,探讨它们在社会化策略与教师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程度。
一、研究问题
1968年,美国学者Schein首先引入“社会化(socialization)”概念于组织,以研究教师适应组织的机制,提出“组织社会化”的观点,解释新进教师由“组织外部人(outsider)”角色顺利转变为“组织内部人(insider)”的过程。就本项研究而言,其主要问题是考察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工作适应、影响因素和结果的具体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在我国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对新进教师的工作绩效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比如对角色清晰、任务掌握的影响和角色清晰与任务掌握在组织社会化与教师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等,以此得出对新教师组织社会化制约因素的准确分析。这将有助于能够丰富我国高职院校组织社会化领域的研究,而且促进新进教师不断优化其长远发展的职业化策略。
二、研究方法与假设
基于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本项研究首先在分析与归纳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以调查数据为依托,就新进教师组织社会化的结构和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进而研究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教学工作绩效的影响效果和教师社会化策略中角色清晰与任务掌握的中介效应。
本项研究有三个假设,分别为组织社会化策略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角色清晰对工作绩效有中介作用与任务掌握对工作绩效有中介作用。
三、问卷设计与分析工具
鉴于本项研究架构中涉及教师工作绩效的分析,必然涉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本项研究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教师填写的问卷与学生填写的问卷。本问卷共四个量表:个人基本信息、组织社会化策略、角色清晰、任务掌握和工作绩效。教师问卷包含组织社会化策略、角色清晰及任务掌握三个主体内容,问卷内容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向高逐渐过渡。此外,在问卷之首,附有完整清楚的指导语与个人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行业、教育背景、工作年限等),并明确地告知被试者会保密个人资料。以上设计旨在便于受试者可以轻松和坦诚地作答,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该研究调查对象有教师与学生,范围包括广州、珠海、中山与深圳等珠三角高职教育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城市,答卷形式为开放式,包括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发放问卷总数为450份,收回有效答卷372份,问卷回收率为82.67%。问卷分析的分析以SPSS16.0作为统计分析的工具,采用描述性分析、信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方法处理收回的答卷。
四、数据分析
1.样本描述
在收集到的372份有效样本中,调查对象的性别等个人属性基本情况如下:
(1)受试中男性比例为49.9%,女性比例为50.1%,样本比较均衡。
(2)受试者中27-31岁的样本量为280人,比例为75.3%,22-26岁者共有70人,占18.9%,其他只占5.8%。
(3)受试者工作的时间大多在3年及以下,301人,占样本的80.9%;4-7年的为45人,占12.1%,8年以上者样本量最小,仅为26人,占7.0%,表明调查对象的工作年限比较符合本项研究的要求。
(4)从学历的统计表明此次被试的教育程度较高,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占95.4%,博士生毕业的为4.6%。
(5)受试者中工科专业人数最多,占26.8%;商科次之,占17.1%;文法占13.4%,其后为外经贸人数,占7.9%;其他最少,仅为6人,占1.7%。
2.信度分析
本项研究的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化策略、角色清晰、任务掌握与工作绩效四个变量的α值分别为0.747、0.845、0.806及0.835,均高于0.7,说明这四个变量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与稳定性,数据因而具有参考价值。参见下表:
3.相关性分析
在本项研究中,社会化策略、角色清晰、任务掌握及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检验;由数据可知,社会化策略与任务掌握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04**(**表示p<0..01,即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说明这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为显著相关;角色清晰与社会化策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2**,说明这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为显著相关;角色清晰与任务掌握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2**,说明这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为较显著相关;工作绩效与社会化策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79**,说明这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度较低;工作绩效与任务掌握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51**,说明这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仅为低相关;工作绩效与角色清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57**,说明这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度较低。
4.回归分析
为探讨社会化策略与教师工作绩效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检测任务掌握与角色清晰是否具有中介作用,从而验证本项研究提出的假设,现对上述变量进行如下回归分析:
(1)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教师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
以组织社会化五个维度为自变量,以教师工作绩效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知,R的方值为0.045,解释度为4.5%;F值为3.765,显著性为0.002(p<0.01)。因此,假设1成立,即社会化策略对工作绩效有显著作用。
(2)角色清晰在社会化策略与教师工作绩效的中介作用
本项研究角色清晰这个变量是否在社会化策略和教师工作绩效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首先,对社会化策略与角色清晰作回归分析;其次,进行社会化策略对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最后,将角色清晰加入第二步的回归模型中,观察标准回归系数的变化。参见下表:
在第一个模型中,自变量社会化策略对因变量角色清晰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632,并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在模型二中,自变量社会化策略对因变量工作绩效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184,同样达到了较高的显著性水平;在第三个模型中,两个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39与0.072,但是其中社会化策略的标准回归系数是不显著的。因此,根据Baron和Kenny提出的分析方法,如果第三步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回归系数)不再显著,那么这个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起到完全的中介作用。因此,根据这个判断,角色清晰在这两者之间是完全的中介作用,即假设H2成立。
(3)任务掌握在社会化策略与教师工作绩效的中介作用
首先对社会化策略与任务掌握作回归分析;其次,进行社会化策略对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最后,将任务掌握加入第二步的回归模型中,观察标准回归系数的变化。参见表4-6:
在第一个模型中,自变量社会化策略对因变量任务掌握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702,并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在模型二中,自变量社会化策略对因变量工作绩效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184,同样达到了较高的显著性水平;在第三个模型中,两个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04与0.268,但是其中社会化策略的标准回归系数是不显著的。因此,根据Baron和Kenny提出的分析方法,如果第三步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回归系数)不再显著,那么这个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起到完全的中介作用。因此,根据这个判断,任务掌握在这两者之间是完全的中介作用,即假设H3成立。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主体目的是探讨组织社会化策略与教师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角色清晰与任务掌握在教师组织社会化与其工作绩效之间所起的作用机制。本项研究成功地证明了教师组织社会化策略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借助回归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化策略对教师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角色清晰与任务掌握完全中介于社会化策略对教师工作绩效。简而言之:1.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教师工作绩效的正向作用,该策略是教师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价值观念适应新组织的价值体系,认同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并有效融入组织的过程。2.角色清晰在社会化策略对教师工作绩效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完全的,即角色清晰与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3.任务掌握在社会化策略对教师工作绩效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也是完全的,即任务掌握与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越是能胜任工作的要求,教师离职的倾向越小,工作绩效和团队工作效率越高,角色创新可能性越大。
上述结果,基本符合本项研究的预期假设,较为合理地解释了现实中高职院校人力资本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应引起注意的是:如果教师缺乏从业心理素质,缺乏清晰的角色认知,不能合理支配自己的工作时间,知识结构没有达到工作的要求标准,工作绩效则必定低下,角色创新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项研究由于主客观原因,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局限:本项研究的样本取样存在一定的不足,人力与物力的限制使得样本区域分布不够均衡,没有采取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项研究的结果变量主要采用的是主观评价指标。
基于以上结论与不足之处,主要展望为:详细分析控制变量与因变量在本项研究的作用;在组织社会化策略与教师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仍需要进行研究,比如角色清晰与任务掌握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工作满意度、教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个人一组织匹配等变量的不同视角,并且可以从组织和教师这两个交互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Schein E H.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d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J].Industrial Management Review,1968(9):1-16.
[2]Van Scotter,J.R.Relationships of Task Performance and Contextual Performance with Turnover,Job Satisfaction,and Effective Commitment[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0(1):79-95.
[3]王明辉,凌文辁.教师组织社会化研究的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4]王雁飞,朱瑜.组织社会化理论及其研究评价[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5).
[5]李强,姚绮,乐国安.新教师组织社会化与入职期待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