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15-09-10杨雄敏
杨雄敏
摘 要: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构建教学模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构建适合校情的教学模式要经历建立模式、操作模式、研究模式的过程。建模、用模、研模这一过程可以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变学校教学生态,重塑教学文化,这些都为实现有效教学产生了积极作用。而要通过建模实现有效教学,学校还要形成相应的校本化的主导策略。
关键词: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校本化;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教学一致追求的目标,甚至有学校提出了“高效课堂”的口号。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人认为:“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至于如何实现有效教学,不同的学校基于校情有着自己的方法。很多学校把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作为重要的校本化实施策略,这引起了广大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思考。笔者将结合湖南省株洲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做法,谈谈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对有效教学的作用及其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教学模式,老师们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是坚定的赞同、支持;一种是坚决否定、反对。反对者担心一提教学模式就容易使课堂教学“模式化”,束缚教师的手脚。“模式”似乎和“呆板、僵化”等词语有着对等的关系。许多专家认为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用个人的技巧和智慧来驾驭。
但是,支持者认为构建教学模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经途径。近些年来,许多课堂教学改革先行的学校,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如江苏省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省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实施“教学合一”教学模式,等等。有的校长甚至认为:“课改难在何处?无论当下变革还是未来课堂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符合自主学习理念、科学化、本土化的新课堂操作模式,充分发挥模式的价值。”以这些学校改革的经验,看似模式又不可缺少,这让许多校长和老师们很是纠结。那么,课堂教学是否应该有模式?
朱永新教授说:“离开模式什么都是‘浮云’。这个时期或者未来时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个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过去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有模式而不唯模式。”这些提法都是辩证的、也是科学的。但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却并不容易。我想,大概只有那些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名师可以做得到。对于大部分普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更需要有一个教学模式的参照,先入模,再出模。我认为:模式的作用首先在于规范师生的课堂行为。老师长期的课堂教学行为和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甚至接受了课改理念的老师真正走进课堂中他又会不自觉地进行老一套的做法。因此,刚开始时只有用课堂教学模式去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方能逐渐改变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习惯,也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二、建模的主要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立适合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实现有效教学。自2010年下学期我校开始新课程改革以来,经过老师们不断的实践与研究,我校建立并逐步完善“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建模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
1. 建立模式
课改之初,我们先是学习模仿,课堂强调老师少讲,学生多学,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围学形式,要求老师将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后,学校组织课改的核心成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阅读了十多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吸收这些模式中的精华,结合校情和学情反复研讨,最终确立了有着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2. 操作模式
模式建立后就是推行该教学模式,先是通过培训让教师领会该模式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熟悉模式的操作策略;再是要求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操作此模式,学校制订课堂评价标准并对教师的课堂进行验评,让教师熟练掌握操作此教学模式。
3. 研究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通过老师们操作模式,发现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修订模式的表述,如“突破三个时段”的表述就进行了修订,把原先的“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果在课后”改为“功在教前、效在课中、果在学后”,这样就更加强调老师功夫要花在施教之前,学生学习的成果不仅仅限于课堂之中,也不仅仅限于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全面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随着老师们对教学基本模式(基模)的熟练运用和深入研究,各学科组再根据“基模”,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各学科的教学子模式(子模)。从研究操作“基模”到研究确立“子模”应该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一个大的突破,它既使全校有统一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又保留了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科老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三、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该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立足于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以自主生态课程为支撑,以鼓励学生积极体现自我价值为动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导学案为主要载体,以多元化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该模式概括为:①凸显三种课型,即自学课、展示课、验收课;②突出五个环节,即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拓展提升、巩固测评;③突破三个时段,即功在教前、效在课中、果在学后。
“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图示如下(图1),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其中的关系。
“自学课、展示课、验收课”三种课型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一种课型是后一种课型的基础,后一种课型是前一种课型的提升和发展,但每种课型其目标和操作策略各有侧重。“五个环节”分别的作用在于:明确目标——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交流展示——分享成果;拓展提升——提升能力;巩固测评——落实双基。落实“三个时段”:“功在教前”要求老师在施教以前要做足功夫:一是要求精心编写导学案;二是要精心做好集体备课。“效在课中”,要求以落实三维目标为指南,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评价标准,以达成学生课堂学习的高参与度和高认知水平的目标。“果在学后”就是要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全面提高,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自我价值得以全面实现。
四、形成的主要结论
经过笔者及所在的学校几年的研究与实践,从建立模式到操作模式再到研究模式,这一路坚实的走来,有效地验证了当初的设想: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此,我们有如下认识:
1. 构建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国内外研究有效教学的特征无不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开展。我们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优化师生的教学行为。
顾泠沅教授说:“课堂教学涉及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我们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转型?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其实质是在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重构,这是优化教与学这两大要素的关键。它要求建立起“学为中心”的课堂。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书中就已经指出:“教学过程正逐步地被学习过程所取代,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在让学生学会学习上发生根本的变革。”
要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上发生根本的变革”,我们的课堂必须实现两大转型:一是由教师传授型课堂向学生学习型课堂转型,体现“学生学习为本”的理念;二是由知识掌握型课堂向学生发展型课堂转型,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课堂转型其实就是育人模式的转型 ,是教育的转型。我们通过构建教学模式首先解决了改变老师们教学理念的问题。
2. 构建教学模式,改变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但是理念不等于行为。有了适合的教学理念后关键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教学行为的改变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三种课型”“五个环节”,以及“功在教前”,就是给老师提供了这样的框架,规定了必要的流程和操作策略。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课堂既要尊重教师的“主导”,又要摆脱教师的“控制”,要从教师知识灌输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倡导教师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将“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有效教学并不是不要教师讲授,而是要做到“讲授不是‘一言堂’”;“真正的有效教学只有一个主题,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意向性”。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与“不教”的关系,做到“三不教”:一是学生自学能学懂的教师不教;二是学生自学有困难但“互学”能解决的教师不教;三是学生自学有困难、“互学”依然有困难但“展学”中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教。
可以看出,在处理教师的教学行为问题上我们的根本目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学力,激发学习活力,增强教学魅力。通过教师操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角色也由过去的讲授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平等中的首席。
过去,以教为主,一味地灌输和训练,甚至简单地“告诉”,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漠视,是对学生学习机会、学习权利的剥夺。而这些,说到底是对教学本义和教学使命的曲解和异化。我们通过建立恰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变现有的以记忆和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流程,将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在“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中,无论是“三种课型”,还是“五个环节”“三个时段”,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力的目的。
我们认为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是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归根结底需要在教学质量上得到验证。这一点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分析我校近三年的中考质量纵横比较数据,可以看到明显的进步。从学校中考人平总分及其在株洲市公办学校所处的位置来看,连续三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作为在公办初中学校生源基础较弱的学校,教学质量能够进入株洲市公办初中学校前列,更是让我们在早些年不敢想象的事情。纵向来看,见下表:
2012—2014年学校中考各科AB等比例比较
各学科AB等所占比例既能反映学优生所占的比例,又能反映出学生总体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状况。从上表可知这三年各学科AB等比例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些学科增幅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通过以语文学科的柱状图(图2)为例,我们更能直观地看出来。
有人可能会产生质疑,增强学生的学习时间,通过课外辅导等手段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我校自课改以来就规范课程设置,严格按上级文件开设课程,不挤占音、体、美、劳等非文化学科的课时(包括校本课程等)。我们的学生在双休日不进行全员补课,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也很少有人在培训机构进行文化补习。事实证明,我校通过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让师生走上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之路。我们追求有效教学,但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把提高考试成绩作为目标,就像我们国家过去追求GDP的增长一样。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这应成为有效教学的真正追求。
3. 构建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是,教师的职业倦怠等因素使教师固守着传统的教学行为不愿改变。怎样才能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呢?笔者认为,必须让教师进入一种研究的状态,研究要有一定的载体,而教学模式就是这样一种载体。教师操作模式,熟悉教学流程,掌握教学策略,本身就需要教师用心琢磨。建模、用模、研模本身就是一种研究状态。在用“基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之与所教的学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这样学科“子模”就应运而生了。这一过程无异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次蜕变。
对于有人提出模式会束缚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笔者不敢苟同。就像练习书法首先就是从临帖开始,从模仿到破帖有一个过程,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实学习任何东西都是这样的,首先就是要练好基本功。通过建模、用模、研模,把基本功练好了,教师何愁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毕竟,我们强调用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要将教学模式化,建立模式不是我们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师生的发展才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事实证明,我校通过“研模”教师能得到快速成长。一大批老师成为学校“课改能手”“课改先进”“课改之星”,我校教师参加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占到明显优势。从图3可见,教师撰写论文参加各级各类获奖、参加各种教学竞赛获奖,获奖人数及规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4.构建教学模式,改变学校教学生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
学校教育即是一方生态,必须达到生态平衡才能有利于师生成长。课堂教学即是学校教育生态的一个部分,需要达到教学生态的平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状态即是生态失衡的表现。生态失衡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认为自主生态课堂是一种基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心理成熟度等因素,由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环境所构成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我们构建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追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教学平衡。在自主生态课堂中,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当,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生态中,自主学习、对子互学、交流质疑、展示提升、迁移运用等。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在分层、自主学习基础上,师生、生生相互促进,协调统一。课堂围绕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释疑解惑,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构建教学模式,重塑教学文化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文化基石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重塑新的学校教学文化。新的教学模式在刚开始是强制推行的,但是深入研究后,便能上升到一种自觉行为,也就形成了学校的教学文化。一旦形成文化自觉,何愁教学的有效性不提升呢!在我校“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学校师生逐渐形成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文化。
一是行为文化。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话霸”,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前,老师精心设计导学案、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课中,老师仔细地聆听、适时地点拨、平等地对话;课后,老师及时地反思、总结提炼。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中体会教师职业的幸福。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设计者、表演者,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时而安静独学,时而讨论交流,时而板书演算,时而大胆展示,学生的那份大胆、自信在课堂中展露无遗。
二是团队文化。课堂上“师徒”的结对帮扶,以学习小组为评价单位,小组内合作讨论,让学生不再感觉课堂中的无助,为小组争光不为小组抹黑成为学生的共识。教师通过建模、用模、研模加强了沟通,在编修导学案、集体备课过程中使分享成为共识,集体备课的强化使备课组成为坚强的整体,组本教研文化逐渐形成,为学校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是创新文化。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建模、用模、研模是一个不断革故鼎新的过程,绝不能躺在“模式”上睡大觉。通过构建模式我们走上了一条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老师们对教学流程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策略的提炼等将永无止境。老师们的创新精神必然传递给学生,师生在创新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五、建模、用模、研模要注意的操作策略
1. 编修适合学情的导学案,为建模、用模、研模提供载体
自学是“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的教学起点。什么是真正的自学?我认为有明确目标、有深度思维参与且能够引发行为反思的阅读实践活动,就是自学。自学需要依托一定的辅助性教学工具进行,而导学案就是这样一种工具。事实上,编修导学案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表现。
导学案的编修要符合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如“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导学案编写要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关注学生怎样“学”。强调紧扣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主干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研究,自求解决。导学案编写时要求做到四个“吃透”: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情;吃透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编修导学案就为研究教学模式提供了载体。
2. 建立校本管理评价机制,为建模、用模、研模提供动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也与课堂教学管理评价密不可分。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校本化的课堂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评促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有效教学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学生学习的高参与度和高认知水平。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我们结合学习小组建设,以评价为手段,通过及时的肯定与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一种跃跃欲试、思维活跃的状态。
另一方面,以评促教,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制定了《课堂评价标准》,从学生主体、老师主导和教学实效三个方面评价课堂教学。我们还成立了课堂巡堂组和验评组,建立了验评课制度、巡堂课制度、教研组“晒课”制度,根据《课堂评价标准》对所巡课堂和验评课堂进行打分,及时反馈,及时整改,促进老师们用模、研模。
3.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建模、用模、研模提供支撑
教育的核心力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我们通过搭建活动平台,创新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以适应变化了的课堂、学生和教学。
(1)努力加强组本建设。我们强化学科集体备课,增加集体备课时间,优化集体备课流程,强调集体备课成果呈现,并制定集体备课考核条例,检查集体备课的成果。同时,我校举行集体备课竞赛、主题教研活动竞赛等,进一步提高老师集体备课水平,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使教研更具内涵,提升教师教研的能力和水平。
(2)以“三级”建模的方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所谓“三级”建模,即学校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个人根据学校基模与学科教学模式形成的个人教学风格与方法。学校要求教研组引领老师根据“基模”研究形成学科子模式,老师再根据学科子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在这个研究的过程,老师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学校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以课题为抓手,发挥核心骨干力量的作用,带动学科组研究课堂教学子模式,研究实施教学模式的主导策略,以此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可以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我校构建模式实现有效教学的主导策略:以“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导学案为主要载体,以学习小组建设为基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支撑,以校本管理与评价改革为动力保障,推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内驱力,构建自主生态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学习小组建设能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校本管理与评价,导学案的编修和校本管理与评价又能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图4
总之,构建适合校情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有效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建模、用模、研模的过程将改变老师、改变学生,也将改变学校管理,并形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相应策略。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学模式必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完善模式,形成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将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第七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