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心理探析
2015-09-10李亮
李亮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也出现很大变化,加上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多种心理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心理特点 影响因素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转型的内涵
“社会转型”通常是指某种社会性质或者某种社会秩序向另外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它有着广义与狭义的区分。从广义上来讲,社会转型并不是指社会制度或某一领域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生活结构形式和社会生活发展形势)整体性与根本性的变迁。而从狭义上来讲,社会转型在我国通常特指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转变、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这一发展过程。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可以概括为社会生活中各种传统方面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变。社会转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体现出其具有的社会价值这一特征。我国社会转型表现出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包括政治更加民主化、经济更加市场化、文化更加多元化、社会更加信息化四个方面。①
大学生就业心理及特点
大学生就业心理通常是指大学生在对未来就业问题的考虑、准备以及工作寻找等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现象。大学是大学生利用知识与技能来武装自己的必要环境,就业是大学生完成大学生涯的一个重要步骤,大学生活中的许多学习、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就业做准备。在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出极其复杂的特性,而年龄、性别及学校等情况的不同也会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就业心理倾向、素质和心态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②
大学生就业心理倾向有一定的起伏。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产生推动或者指向性作用的心理因素都可以概括为就业心理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认知或态度,极有可能左右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通常大学生就业心理倾向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职业需求以及就业动机等方面。大学生所处的地区、学校以及个人所学专业的不同,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出现一定差别,但总体来讲相差不大。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对于外部尊重即地位、声望等方面不是特别重视,而经济收入、个人发展机会等比较务实的因素成为重要的选择指标。发展机会好的工作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工作的稳定情况、福利情况也开始受到更大的重视。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比较稳定。就业心理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个人业务能力以及职业的成熟度等。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通常是在大学期间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基本能力,它对大学生的就业以及就业成功与否产生基础性的作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比较稳定,首先体现在大学生的业务能力较为稳定上。目前大学生活包含丰富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锻炼所养成的业务能力比较稳定,加上现在大学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本专业以外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业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职业成熟度是将大学生与职业进行匹配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成熟度或者是心理特点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各不相同。大学生个人的能力大小、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区别都会导致就业心态的不同,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大学生都希望竞争好的工作岗位,但部分大学生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参与竞争。这部分大学生通常是由于本身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或者其他条件不自信,害怕面临失败,或者对就业人才运作缺乏信任,不愿做竞争中的牺牲品等。其次,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理想远离现实。在经历大学的锻炼后,许多大学生为了体现个人能力,将自己的择业标准盲目调高,忽视了客观现实条件,通常要面临择业失败的结果。再次,现阶段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得不到大学生的信任,部分大学生对于竞争的公平性持怀疑态度,甚至放弃了竞争的机会。最后,一些大学生会在学业深造与就业之间、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产生心理矛盾,情绪出现不稳定的变化。
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对大学生就业情况产生很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能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从容应对复杂的就业形势,而有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表现出多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积极面。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第一,有着较强的自我肯定意识。当代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能全面、客观地了解自身特点,结合各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 。③对于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也能客观对待,在择业时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并尽全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尤其体现在学习成绩较好、所学专业较热门、学历较高的学生身上。第二,大学生主动竞争的意识逐渐加强。为了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职业,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竞争能力的锻炼,培养出主动竞争的意识。面对现阶段的双向选择竞争机制,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稳定不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具有竞争性与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三,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更加理性。当代大学生能够坦然、从容面对并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状态去适应所处社会环境,能够妥善处理所处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对复杂的就业现状,积极的就业心理能使大学生在面对困境时做出理性决策,并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心理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是最为明显的问题。现阶段复杂的就业环境与就业竞争机制是造成大学生就業心理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许多人缺乏进入社会的勇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恐慌心理。伴随着高校扩招以及新教改的开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他们都希望能拥有公平的就业竞争机会。但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行业限制与地方限制对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还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一些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很难获得较为理想的就业机会,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的心理阴影。在刚步入工作岗位时,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比较差,容易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有些大学生甚至会产生不自信、怀疑自身能力的情况。
焦虑心理的出现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又一问题。就业是大学最后阶段的重要一环,也是大学毕业生未来人生道路的重要选择,而社会经验的缺乏以及心理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在就业选择前出现焦虑心理,如情绪不稳定、寝食难安等都是具体表现。工作前,大学生会担心自己未来工作的性质、待遇、区域、稳定性等,而在工作后又考虑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问题,不断产生焦虑心理。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得过于急躁,同时无法对自己的就业问题进行清晰规划,最终无法得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还表现在期望过高方面。许多大学生在就业前往往忽视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与认识,将目光集中于单位的优劣好坏之分上,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消极就业心理往往会导致大学生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大部分毕业生都希望进入各方条件都较好的单位工作并拥有无限的前程,而当现实情况与期望相差过大时,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产生就业心理问题。
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
社会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调整,我国以资源和技术为支撑的产业不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对于某些专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减少。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出现明显的矛盾,大学生专业结构存在的差别也导致这一矛盾的加剧。结合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主要实行双向选择模式,大学生就业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化。而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建设还不是非常完善,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流畅度不强、缺乏就业公平性等,这都会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困扰。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异也会让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考虑自身利益,出现选择上的犹豫心理。受到国家大环境的影响,某些专业工作岗位因没有得到国家政策上的重点支持,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都不高,也会导致从事该行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落差,等等。
学校因素。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改革以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阶段许多高校专业的设置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甚至出现脱轨的现象,而学校对于专业设置的调整力度明显不足。部分高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专业人才过剩的局面。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从目前来看,高校对于大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相关课程的设置、专业人员的配备也很不足,这就很难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
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它对大学生性格、心理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由于国家政策及个人观念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缺乏独立性,当面临就业时往往出现手忙脚乱的状况。由于对子女的溺爱,许多家长忽视子女本身的意愿,按照自己所想为子女安排工作;部分家长依靠社会关系来干涉子女的就业选择;对就业形式与政策信息的缺乏,导致部分家长误导子女的择业观;家庭条件的限制会成为一些子女就业的障碍。④许多家长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并对子女提出不切实际的择业标准。
自身因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经济发展的转型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苛,但是大学生自身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与这一形势很难适应;长期在校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当面对就业的现实情况时,就会出现很大的盲目性;大学生长期处在轻松的大学生活中,突然面临就业选择时,缺乏心理准备,当遇到就业上的难题或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就业心理问题。就业矛盾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面对学习与择业时会出现时间上的矛盾,面对不同的就业机会时会出现选择的矛盾,期望与实际的差别导致心理落差的矛盾,同时还面临公平竞争机制与复杂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
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策略
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因此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展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
发挥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为了减轻大学生对于就业上的心理负担,要把未能及时就业的大学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要实现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完善人才需求信息,减少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与成本,以此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用人单位要消除性别、户口等方面的歧视,重视大学生的能力及综合素养,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⑤
加快高校专业结构改革,加大就业指导力度。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校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开拓新专业,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提升业务能力与社会经验。高校要完善市场人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同时准确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为毕业生提供准确就业指导。高校要开设必要的就业指导规划课程,同时建立就业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在大学生就业前进行就业观的教育,当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时可以为其提供咨询与帮助。
改善大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父母应关注子女的个人能力、特点及意愿,要了解当前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避免虚荣心理的干扰,从而帮助子女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同时,对子女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以免造成子女就业心理上的落差。父母应该鼓励子女自主竞争,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努力,以轻松心态面对就业。
大学生应积极进行就业心理的自我调整。大学生要准确分析个人能力及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要看淡眼前利益,以长远利益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选择职业时,不能盲目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避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对于一些当前利益不高但未来发展空间较大的工作,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在无法选择理想的工作时,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安定下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与能力的提高,再去尝试理想的职业。在出现就业问题时,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其中的教训,通过心态调整来改变求职的策略。⑥培养出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避免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大学生还要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在全面了解自我的前提下进行竞争。
结语
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社会各界都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以积极、客观、坦然的心态面对就业,为大学生的就业及人生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指导。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注釋】
①秦喆,王奥:“社会转型期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②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刘红委,牛殿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
④郑安云:“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与自我调适”,《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⑤范明:“社会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⑥黄群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12期。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