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青年对历史使命的认知变化轨迹

2015-09-10罗芳芳

党史文苑 2015年4期
关键词:历史使命青年认知

罗芳芳

[摘 要] 不同时代的青年,担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青年在探寻救国救民出路的过程中最终觉醒,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青年对其历史使命的了解经历了从懵懂到认知再到觉醒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青年 历史使命 认知 轨迹

不同时代的青年,担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千年未有的变局:列强一天比一天逼近,条约一天比一天苛刻,国力一天比一天贫弱,人民一天比一天痛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国家于危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然而,青年对其历史使命的认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与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寻救国救民出路息息相关。青年是在摸索救国救民出路的过程中才最终觉醒,并坚定不移地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一、懵懂期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列强一天比一天逼近,条约一天比一天苛刻,国力一天比一天贫弱,人民一天比一天痛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贫弱的原因何在?如何才能不亡国,不受帝国主义者的蚕食瓜分?谁来挽救这个国家?这一疑问,此时在国人的头脑中占了主要地位。

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青年,作为一个特殊年龄段的社会群体,“就是比一般成年人、老年人少受一切陈腐事物、陈腐观念的束缚,比较容易地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敢想、敢说、敢做、热气高、干劲足”[1]P11。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历史上每当国难当头之际,青年们都会勇敢地冲在最前列,用他们的热情、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捍卫主权、尊严、真理。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被拉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国人民的地位和命运从此改变了。“国势陵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2]P3进步青年在屈辱的岁月中备受煎熬,他们不甘沉沦,开始从昏睡中醒来放眼看世界,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青年,虽处蛰伏研究之时,然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林则徐是引导青年走向世界、学习西方的第一位导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林则徐的带领和引导下,大批进步青年开始关注外国事宜、翻译西方著作,掀起了研究学习西方的文化热潮,波及到包括地理、人文历史、枪炮轮船、政情风俗等诸多领域,如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大全,后来经魏源加以总结和发挥编入其所著的《海国图志》)、李兆洛的《西洋奇器述》、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姚莹的《康輶纪行》等。这些知识青年所从事的翻译活动不能视为简单的文化劳作,它根本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世界眼光,启发感染了青年,也增进了青年的见识,带动知识青年进一步了解世界,进而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途径。

在林则徐的带领下,进步青年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但是此时的青年并没有意识到要救国救民首先必须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直到太平天国时期,包括进步青年在内的中国人民才有了初步的觉醒。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在这场农民运动中,众多青少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太平天国的几位首领中,除洪秀全和冯云山外,其他的几位领导人多为青年人:杨秀清、萧朝贵约30岁,韦昌辉约28岁,石达开最年轻仅20岁。后期的主将也不乏青年人:陈玉成就是在太平天国革命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名20多岁的青年将领。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是不可否认,它是进步青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首次尝试,由此进步青年开始对封建主义的统治产生怀疑。

历史赋予近代中国的严峻现实是:落后就要挨打,不改变中国的现状就无法抵制强敌。在西方殖民主义的船坚炮利面前,腐朽落后的“天朝上国”毫无应战的准备,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经受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之后,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顿时感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渐被有识之士所接受。以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开始向西方学习,认为“确保未来安全的唯一途径在与‘寻求自强之术’”,而如何自强,则“必先练兵……亟宜力图振兴,使该夷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以期经久无患”。[3]P11同时“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如何“制器”?人才是首要。在此思想驱使下,派学生出国学习这些国家“长技”的留学运动便应运而生了。身兼重任的这些青年人一出国便抓紧宝贵时机,勤奋攻读,大都学有所成。然而这些出国经过先进思想熏陶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并没有按照原先设计者的愿望成为大清的“顺民”,有着强烈变革社会愿望的他们后来或成为清朝的掘墓人或直接呆在国外。

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救国的出路在哪?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经受过西方思想洗涤的进步青年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4]P1470。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志青年的努力方向何在?为忧患中的民族而担心的青年,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萌生了摆脱封建桎梏的冲动和勇气,不少青年知识分子认为学习日本,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变法是拯救祖国、振兴国家的唯一方针:主张西学,废科举,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大地上由此拉开。然而,维新变法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打压,最终以大批维新党人士的被捕杀,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的悲壮献身而结束。戊戌变法被扼杀在摇篮中,这也标志着进步青年主张变革社会的尝试彻底失败。此后中国人民又被重新拉回到黑暗的封建专制统治中。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探索出的所谓救国救民出路均以失败告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或是统治阶级中的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其阶级立场就决定了他们所探索的救国救民的途径并不是真正的救民于水火、使国家繁荣富强,而是想继续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或是农民阶级不满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而实施的反抗。一次次的抗争,失败;再抗争,再失败,不仅使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先进中国人充满着迷惑,也让中国绝大部分青年对国家政治产生了迷惘,“一般青年志气消沉,堕落尤甚”。加之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的青年受到家庭、社会、政治等的影响,“父兄诏其子弟者,唯以不入党会为言;政府之告其人民者,唯以勿生事为戒。青年思想受人束缚,往往陷于悲观”,“相与不谈政事”。[5]故此刻中国青年并没有清醒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未“促成向上之志向,以不断之奋斗,为国家争命脉也”,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支柱的青年一代,其历史使命的认知还处于懵懂的状态。

二、认知期

戊戌维新变法的失败,使进步青年更清楚地看到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进行改革,是不能救民于水火,是不能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特别是当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时却遭到中外反动派的联手镇压,更使得以孙中山为首的进步青年决心用武力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以改革社会,振兴中华。在孙中山的引导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彻底终结了延续上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此给予中国知识分子莫大的期望,但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使得“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6]P38-39。正如李大钊所说:“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7]P6袁世凯的违逆称帝,以及袁死而继起的军阀割据混战,使初露民主共和曙光的中国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境况。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更陷入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中国到底应该归于何处?中国的出路到底在那里?这成为当时中国青年最为关注的中心话题。

辛亥革命虽然以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而失败,但自此之后“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8]P248基于这种认识,一批进步青年开始认为如果不进行思想文化的变革,用旧观念旧思想运作新制度,学习西方是不能成功的。于是,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虽然新文化运动之初,倡导者们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文化,其目的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追求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但是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了包括中国青年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暴露无疑,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这引起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失望。正如毛泽东所说:“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坏境迫使人们活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管制,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这一时期在孙中山影响下的进步青年“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9]P111-112并付诸实践,最后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此给予青年极大的希望,亦激起了多数青年的救国救民热情,开始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觉醒期

辛亥革命的失败,又将中国人民推入了军阀混战的深渊,进步青年从实际斗争中感到要救国救民,必须寻求新的真理。回归封建专制已无可能,而继续效法西方的资本主义共和制度却又前途渺茫,中国知识分子陷入“双重文化危机”之中,他们急切地要探寻“第三种文明”。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起了工农阶级的“劳工政权”,对内打碎了帝国主义制度、肃清了封建残余,对外主张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十月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发了中国青年投身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欲望,并且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局势的稳定,渐渐地让寻求救国救民出路的青年从中看到了“世界文明之新曙光”和拯救中华民族的希望。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的进步青年开始感到,中国按照资产阶级国家的办法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俄国经过列宁领导的革命得到了解决。世界的潮流和中国的现实逐步让先进的中国人,尤其是一批年轻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必须选择新的出路。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4]P1471

“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那么我们想要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现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即是一种工具)。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的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10]P1基于此种认识,于是,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同时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先介绍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十月革命胜利不久,李大钊就连续发布介绍或讴歌十月革命的文章,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化、新世界”,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一批苦苦寻求中国振兴之路的青年人由此在思想深处受到了震动,受到了鼓舞,开始产生新的觉醒,看到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曙光。正当中国社会结构和思想界在悄悄发生深刻变动的时候,传来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这个消息不仅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更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的政治觉悟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效仿法国等西方国家发展道路产生怀疑,打消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幻想,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东方,转向俄国,注意从十月革命中找寻实现民族独立、复兴的道路,正如罗家伦所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大家都从睡梦中惊醒了。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11]

任何人思想的转变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由于受认识所限,中国进步青年对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亦经历了一个质疑、重新审视和接受的过程,在经历了“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于中国国情以及批驳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三次论争之后,尤其是在1920年9月27日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发表后,中国进步青年对俄国道路出现了一个根本的改变,有了“最后之觉悟”。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立志改造中国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进步青年,经过深思熟虑,通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初步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认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认识到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救国救民,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的最佳选择。于是,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的引导和带领下,在黑暗中摸索了几十年后终于觉醒,找到了十月革命这一条救国救民、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坚定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此后不久,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共的引导下,进步青年成立了专门的青年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作为共产党的后备军,在团结和号召进步青年的过程中发挥了中坚和桥梁作用,而进步青年亦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团中央党校.革命领袖论青年和青年工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B].1957.

[3]贾祯.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2)[B].中华书局,1979.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陈圣任.青年与欲望,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N].1916-4.

[6]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独秀文存[M].上海亚东图书馆,1986.

[7]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王德峰.梁启超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9]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

[10]李大钊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N].新潮第二卷第四号,1920-5.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历史使命青年认知
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担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