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透析:成因、贡献及其转型

2015-09-10范鹏

党史文苑 2015年4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贡献成因

范鹏

[摘 要]抗战时期,在延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一群体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对提升中共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延安整风中,中共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延安知识分子进行改造,最终使延安知识分子实现了群体转型,成为具有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关键词]延安时期 知识分子群体 成因 贡献 转型

一、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成因

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荒僻小镇,吸引着无数胸怀强烈抗日救国愿望的热血青年和进步知识分子,从祖国各地乃至海外竞相奔赴这里,形成了当时国共对垒政治格局下的一种十分奇特的政治文化景观。到了1940年代初期,延安已迅速形成了约4万人规模的知识分子群体,一时之间“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1]P112。1943年12月22日,在为总结延安整风审干运动的经验教训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任弼时发言说:“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四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言,初中以上71%(其中高中以上19%,高中21%,初中31%),初中以下约30%。”[2]P279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来源较为广泛,背景相对复杂。“这些文化人的绝大部分都是抗战爆发后一两年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汇集到延安的。他们有的是受党组织的派遣,更多的则是出于对延安的仰慕心情投奔光明而来。”[2]P251知识分子走向延安既是自身选择的结果,也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紧密相关。在理想、现实、使命等多种因素的驱动下,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选择奔赴延安。

(一)民族危机之下对抗战救国的社会使命感是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根本原因。中国知识分子素有爱国情结和社会使命感,怀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随着列强的侵门踏户,天朝上国的迷梦逐渐幻灭了,中国在经济上、制度上、文化上全面落后于西方的事实残酷地摆在整个民族面前。从此时始,中国国内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国家复兴被视为中华民族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几乎整个一个世纪的中国处于民族危机之中,内忧外患时代的主题就是民族救亡,“五四时期启蒙与救亡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时代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的主题又一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的主题”[3]P29。抗战爆发后,随着大片国土沦入日军之手以及国民党政府抗战节节溃败,中国知识分子日益面临着“走向何处”的问题——留在沦陷区?投奔国统区?或走向延安?对强烈主张抗战救国的广大知识分子而言,他们不得不抛弃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重新找寻能担当起抗战重责的依靠力量,于是,前往延安对他们来说便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是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直接因素。中国共产党是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创立的,党成立之后也比较重视知识分子问题。但在遵义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内一度盛行过分强调党员的工人出身背景,却歧视、排斥和不信任知识分子的“左”的风气。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也随之作了调整,结束了党长期以来在吸收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关门主义倾向。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4]P618—6201939年12月10日,在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呼吁“抢夺”知识分子:“现在各方面都在抢知识分子,国民党在抢,我们也要抢,抢得慢就没有了。日本帝国主义也在收买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如果把广大知识分子都争取到我们这里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那末,我们虽不能说天下完全是我们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们的了。”[1]P181

(三)“重庆”和“延安”的对比反差是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现实因素。随着南京的失守,国民党政府被迫迁往武汉,后来又迁到了重庆。身处战时陪都的重庆,“蒋介石及其政权之顽固保守和在南京的时候一模一样”[5]P291,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延安是一个人人想去的、充满阳光的、愉快和蔼的地方。那里的革命士气和热情非常令人感动……中共领袖之间那土生土长的民主,和重庆是一个惊人的对比”[5]P294。“在共产党治理下,延安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方面充满革命色彩的相对独立的世界。”[6]这些都促使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了对延安的强烈认同和无限向往,纷纷冲破各种束缚和困难,奔向延安。

二、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贡献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是中国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一个群体,它对中共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对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深远的历史作用。

(一)提升了中共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人才资源准备。抗战爆发后,中共缺乏干部尤其是知识型干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在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和其他各根据地中共干部队伍中,不仅干部数量少,而且文化素质低下,文盲很多。这些干部虽有革命积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靠经验办事,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当时就指出,“中国的救亡抗战,必须用跑步的速度去准备。”[7]P256

为了培养大批革命急要的干部,也为了对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进行教育和改造,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创办了多所干部学校,广大知识分子是以教员或学员身份从事干部教育的。据1938年抗大统计,全校657名教职员中,归国者14人,外来教授12人,本校第四期结业留校591人(主要是知识分子),八路军干部40人。抗大第四期学员的文化程度分别为:文盲152人,小学594人,初中1417人,高中1440人,专门学校145人,大学428人,研究院11人,留学生25人,其他57人,共4269人,其中初中以上3466人,约占总数的81%。这是抗大历史上学员人数最多的一期,也是知识分子比例最高的一期。这些学员毕业后除部分留校外,许多人奔赴前线,大批人员被派往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华中各根据地。另据1939年统计,仅驻延安的中央机关、人民团体,接受在职教育的干部就有2000人,1941年增至4000人。中国医科大学在1940年9月至1945年11月举办13期,培养了上万名医务干部。

同时,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大批善于从事教育工作、政治工作的干部,毛泽东称之为“干部之干部”,他们在培养干部中发挥了特殊作用。通过中共的培养教育和革命斗争实践的锻炼,大批学生出身的、在抗战前后奔赴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逐渐成长为知识型干部,在抗日救亡及中国革命的胜利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共到达陕北以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一直处于零星和分散的状态,很不系统,而且水平不高。通过总结土地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中共意识到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习、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重要性。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中发挥着领袖人物群体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他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1.编译、出版了大量马列经典著作,同时利用报刊发表文章、出版著述。中共到达陕北之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主要集中在国统区的中心城市,基本上处于不公开的隐蔽状态。随着中共在延安稳定下来,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终于拥有了一个相对比较良好的环境,并实现了公开化。翻译和编辑马列经典著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首要前提。1938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设立了第一个编译马列经典著作的专门机构——马列学院翻译部,集中了王学文、吴亮平、艾思奇、何思敬、王实味等一批专业编译人才,专门负责马列主义著作的编译工作。报刊是延安知识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要理论阵地。很多延安知识分子纷纷通过《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新华日报》《新中华报》《解放》周刊和《群众》《八路军军政杂志》等发表文章,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李达著的《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称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马列主义的哲学教科书”[8]P17,代表了当时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周扬编译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观点。

2.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延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陈伯达、张如心、张仲实、杨松、艾思奇、和培元等人从学理角度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其中以艾思奇最为突出。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是艾思奇,他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运动。”[9]P384他在另一篇题为《论中国的特殊性》的文章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谈了自己的理解:“能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之下实践马克思主义,能在一定国家的特殊条件之下来进行创造马克思主义的事业。这里就一定有‘化’的意思,也就有‘创造’的意思。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创造’,是在不变的正确原则基础上的新的理论和事业的创造,是给马克思主义的总宝库放进一些新的贡献。”[9]P481艾思奇等人的理论活动为毛泽东于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和号召作了极其重要的铺垫和准备。

3.系统研究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动了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走向成熟和在全党确立指导地位的重要时期,也是“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形成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延安知识分子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如心是将毛泽东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结合起来表述的第一人,同时也是第一个使用“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这一概念的人。这为后来王稼祥、刘少奇关于“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邓拓也对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定义、内容及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三)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新中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也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反映抗战主题,他们克服了当时物质、技术、资料等客观条件的局限,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延安文艺、史学、教育及科技等事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延安的文化生活,振奋了延安军民及全民族的抗战精神。

在延安的很多艺术家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抗战实践相结合,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延安时期很多著名知识分子都有在延安各类教育机构任职的经历,他们在普及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十分落后,一切依赖外界。知识分子来延安后,延安自然科学院、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等一批具有相当水准的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教育和科研机构陆续建立。它们为边区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骨干,推动了边区的经济发展,初步改变了边区的落后面貌。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今天由昨天发展而来,明天则是今天的延续。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很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特别是科教文化中继续发挥了领导和骨干作用。

三、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转型

“知识分子组织与参加政党是中国二十世纪政治社会文化转变的最重要的领导力量。没有知识分子的领导,农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革命行动。”[10]P58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延安后,如何处理知识分子与政党、国家的关系,如何对待和安置他们,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如何使他们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中共在延安时期面临的并且不得不完成的重要任务。

(一)整风前中共对知识分子的认知。知识分子自身的阶级属性、思想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共对其态度也是复杂甚至是矛盾的。一方面,中共肯定了知识分子具有的革命性。1939年5月1日,毛泽东在为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写的纪念文章中明确地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4]P559,“除去一部分接近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并为其服务而反对民众的知识分子外,一般地是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遭受着失业和失学的威胁。因此,他们有很大的革命性……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4]P641。另一方面,中共领导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于知识分子身上的缺陷,主要是轻视实践、脱离群众、自由散漫、骄傲自满、动摇不定、理想至上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知识分子在其未和群众的革命斗争打成一片,在其未下决心为群众利益服务并与群众相结合的时候,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是空虚的,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4]P641—642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中为数众多的是具有浓郁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或学识、资历甚浅的青年学生,“从他们的家庭出身看,从他们的生活条件看,从他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的”[4]P641。基于这种认知,知识分子群体被纳入延安整风的轨道,成为普遍整风的对象之一就在所难免了。

(二)思想改造和劳动实践。1.从思想认识入手,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清理小资产阶级思想是整风的主要目标。1942年6月5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延安一个月学习运动的总结》明确指出:整风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这个运动,是要以无产阶级的思想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不但要克服旧有的三风不正的残余,而且还要克服新的小资产阶级的不正的思想。不但要从老干部老党员身上去掉非共产主义的思想,而且还要从新干部新党员身上同样去掉这种思想”,唯有此,才能按无产阶级的思想和面貌,“来建设党,来改造世界”。整风中的通常做法是,先根据整风文件进行学习,然后结合自己的历史和学术活动进行检查反省。这种反省一般都是通过联系个人家庭出身,挖出自身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源。

2.积极引导知识分子参加生产劳动实践,转变他们的世界观和阶级立场。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时强调:“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他们的最后分界仅仅在这一点,而不在乎口讲什么三民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4]P559—560由此而知,与工农民众相结合既是革命者的识别码,也是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者的现实途径。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批评延安一些文艺工作者对于工农兵群众“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11]P856—857,明确了知识分子应当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方向。在党的号召和舆论引导下,知识分子开始了下乡入伍运动,特别是在大生产运动中,知识分子走进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生产、同劳动。

(三)走向群体转型。通过整风,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在思想意识、精神情感、阶级归属和组织状况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实现了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到无产阶级立场的蜕变,从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旧我”到具有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新我”的转型,成为了新型知识分子。

1.思想意识上,延安知识分子群体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广大知识分子通过系统学习整风材料,比较正确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而毛泽东的著作和理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正确理论和道路的代表。他们逐渐抛弃了之前的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转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其中不少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认识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他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中共的理论和事业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2.精神情感上,革命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的观念深入人心。延安知识分子把个人的利益与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体现个人的意义,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个人主义是革命的毒素。“在长期、耐心的‘自我’与‘他我’、个人与集体的思想和情感斗争中,延安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逐渐发生变化,个人主义思想已经完全被集体主义思想所取代。”[12]

3.阶级归属上,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经过延安整风,知识分子肃清了自身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发生根本转变,实现了自身的工农化,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成为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参加者,其中很多人还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力量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

4.组织状况上,实现了延安各界知识分子的大团结。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来源广泛,背景各异,但在共同的革命诉求之下集聚延安,并通过整风运动,最终克服了过去存在于他们身上的种种不良倾向和陋习,成为一个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领导下具有统一的组织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有机整体,成为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革命队伍。

综上所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把知识分子看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依靠力量,是革命的动力之一。中共也制定并执行了总体上比较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使延安知识分子在服务于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艰难转型。○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6]汪云生.试论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走向延安[J].学术界,2005(4).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张新标,刘卓红.改造与塑造: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9).

责任编辑 吴自锋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贡献成因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研究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