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发展
2015-09-10傅铭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变迁,传统文化必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寻找到新的适宜生长的土壤、养料和气候,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传承,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构建适应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养料和气候,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由自为向自觉转变。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新型城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FO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民族或国家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创造思维,影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代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城镇化为中心,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的城镇化进程,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内涵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的特定历史阶段,如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使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烙上中国的印迹,具有中国特色,是当代中国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研究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传承问题,做好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传承工作,利用传统文化发展当代文化,构筑现代道德、哲学、法律和文学艺术思想,移风易俗发展当代风土人情,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范式,构建具有人文价值的当代建筑艺术和产品及产品制造方式和表现方式,在与世界的交流交往中将中国特色文化推向世界,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贡献,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的基本特性是一种辩证的思辨关系,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认为,去中国化很悲哀。文化离开了民族和国家的特性而发展,除非形成新的具有本民族、本国家的特质文化,否则都将昙花一现,缺乏生命的持续力。因此,讲究传统,发展特色,才能有效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元素,创造时代辉煌。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应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创造精神,才能发挥中国人民的创造智慧和创造能力,在充分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精华的基础上,形成当代中国特色文化,创造新的文化高度。
传承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功能。一般来讲,传统是指具有历史沿革的道德、哲学、法律、文学艺术思想,风俗习惯和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人文建筑,产品及产品制造方式和表现方式,它是民族或国家世代延续发展的结果,也是民族或国家世代发展的延续,对民族或国家未来发展发生影响的历史文化成就。文化则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或国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范式、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建筑艺术、产品及产品制造方式和表现方式的总和,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形态的文化,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观念形态的文化,既是人们长期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也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历史积淀。
传统文化则是兼具传统和文化两方面属性,是文明演化汇集的一种具有民族或国家物质与精神特征与风貌的特色文化,是民族或国家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建筑艺术、产品及产品制造方式和表现方式的总体表征。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既受民族或国家自身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民族或国家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受民族或国家经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和民族或国家当代人创造智慧、创造能力和努力方向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创造源泉和努力方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高度发达的城镇体系,城市与城市,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科学合理的分工和优化布局,就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同样,文化是城镇的生命和旗帜,没有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与城市,城市群与城市群“千城一面”,中国的城镇化将失去灵魂和个性,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目标仍然不能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传承传统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功能。
因此,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城镇发展规律,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髓。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者,应当根据不同城镇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和自然风貌特征,发挥创造性、创新艺术和产品,保留独特的传统文化产品和元素,呵护弥足珍贵的“乡愁”,才能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树立个性城镇文化和特色城镇文化,防止千城一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传统文化只有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才能得到传承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从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社会属性从农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文化只有适应这种变化,并在变化中得到升华提高,才能获得新生。
首先,新型城镇化以人为中心,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相关人员向城镇集中集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提供了新的機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相关人员向城镇集中集聚,有利于传统文化寻找后续传承人。在传统农业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般都是父传子、子传孙,传承面极其窄小,一旦子孙中出现自然智力障碍或突然夭折,相关技艺传承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理念,在与农村结合紧密的小城镇或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寻找更适合的传承人传承相关技艺,从而有效地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能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其次,新型城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早期商品出现的传统文化产品,获得了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以农民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或是计划经济模式下割裂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社会,传统文化的生存根基主要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受产业自身条件的限制,文化消费能力低下,文化消费市场非常有限。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一方面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为城镇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留在城镇中的农村劳动力获得了更高的劳动报酬,增强了他们的消费能力。这些人无论消费现代文化或是传统文化,都拥有了更强大的支持能力、购买能力,从而为早期商品形式出现的传统文化产品消费打开了市场。同时,继续留在农村的人口,由于人口数量的减少,单个人平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等劳动资源量增加,在农业生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也意味着个人收入量的增加,从而增强了继续留在农村的人口购买传统文化产品消费的能力,传统文化在农村的市场空间也获得了进一步扩张。当然,在政府的宣传舆论引导下,运用鼓励消费传统文化产品的财税政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的市场发展空间,将会获得更为有力的扩张,产生更加宏大的市场容量。
最后,新型城镇化推动了社会劳动者跨区域流动,为传统文化的整合发展和特色发展开辟了道路。传统文化只有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体现在新型城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开辟了新的道路,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而且体现在新型城镇化为传统文化的整合发展和特色发展开辟了道路。随着社会劳动者跨区域流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运动融合,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相互接触、了解、学习的机会增多。他们在相互联系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创新,从而为传统文化的整合发展和特色发展开辟了道路。
可见,新型城镇化发展與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并不矛盾。传统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的宝贵文化元素,它能给新型城镇化带来区域特色和地方特色,防止中国城镇出现千城一面的历史悲剧,使城镇各具特色和个性,具有灵魂和活力,受人欣赏、受人喜爱,成为文化旅游的艺术精品让人类共享,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财富①。同时,传统文化又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而扩大了传承面,扩大了市场空间,获得了融合发展、整合发展和特色发展,获得了创新升发的源泉、动力和现实可能性,传统文化因此获得传承发展。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措施
虽然传承传统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功能,传统文化只有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才能得到传承发展。但是城镇化必定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历史变迁,传统文化只有适应这种变迁才能得到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要适应新型城镇化这种历史变迁,必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寻找到新的适宜生长的土壤、养料和气候。这种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养料和气候,并不必然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它需要人们用心的培育、扶持和建设。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新型城镇化传承传统文化功能的发挥,必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构建适应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养料和气候,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由自为向自觉转变。
加大传承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大气候。如何传承传统文化,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只有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在21世纪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地方大拆大建,文物古迹屡遭破坏,损失无法弥补,令人心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一旦消失将永远无法重生,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和重要手段,更没有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压制不择手段的利益追求者。因此,加大传承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大气候,及时惩戒破坏传统文化古迹的大拆大建行为,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坚持传统文化教学,培育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一代代新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人们的理解和欣赏,并在理解和欣赏的过程中,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创造,使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没有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一代代新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切努力都将无疾而终。因此,应当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文化哲学精髓、道德精髓、法律精髓、科技精髓和文学艺术精髓,增强新一代公民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能力和鉴赏水平,开启民智民学,传承古典艺术产品的制作方法和表现形式,让中小学生见习中华民族古代先贤的智慧和审美情趣,让中小学生不仅有知识,更有中华文化。
强化传统文化思想艺术对城镇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城镇建设的行动指南,体现着城镇自身的追求和市民对城镇发展的抱负。一座城镇的未来状态或面貌,街道布置、建筑物风格,大多体现在城镇发展规划中,并由城镇发展规划指导来实现。正始芬兰裔美籍建筑师埃罗·沙里宁所说,“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城镇发展规划无论好与坏,科学与不科学,都体现着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追求和抱负。但是,这种追求和抱负,能否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理想,吸引城镇之外国民的目光,增强他们参与城镇建设的热情,是城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强化传统文化思想艺术对城镇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不仅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城镇发展可以借鉴的优秀文化元素,使古代建筑设计思想和艺术复活,而且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镇发展的文化追求,让市民过上有魅力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
在城镇发展规划中注入传统文化思想艺术,体现和强化城镇追求和城镇发展抱负,必将进一步激发人们热爱所在城镇的特色发展和特色追求。“如果建筑的价值是在行销一种有魅力的生活,如果生命的意义是在推动一个向美好不断前进的社会,那么用一生的热情去探索时代精神的建筑美学世界,以及可以让人喜乐满怀的创意品质,美丽的玫魂,必将盛开在你我眼前。”②强化传统文化思想艺术对城镇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就大有希望,中华文化兴旺发达指日可待。
建立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财政税收及金融政策体系,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传承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和产品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构建新的传统文化产品,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获得发扬光大,造福当代人和后代人,这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真谛所在。闻名世界的中国结非物质文化艺术品,经过现代式传承教育方式,已经广泛地走入中国百姓的家庭,成为家庭装饰的美好饰品。蜀綉、羌绣、苏绣、杭绣、汉绣,也在传承中发扬光大,造福当代人和后代人。要使众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产品走入百姓生活,政府应当根据传统文化资源和产品的特性,建立完整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体系,支持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获得新生,完成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首先,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政策,加大对传统文化产品产业链的支持力度。由于传统文化产业和产品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特别是产业化的起步期,政府对传统文化产业链的投入偏小,影响和制约了传统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和繁荣。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的温饱基本解决,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逐渐增多,面对这样的阶段性变化,政府应当拿出更多的资源,支持传统文化产业链的发展。
其次,完善针对传统文化产业的税收机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由于传统文化产业多数产生于农业社会,产品和产品制造方法都具有小商品生产的许多特性,不能与机器大生产相竞争。但是这种传统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又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准必不可少的财富,因此不能仅仅依靠价值规律来自发地调节传统文化产业生产。政府应当用自己看得见的手,通过税收优惠制度,甚至是税收补贴制度来保护和完善传统文化产业链,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最后,对于国民需求巨大而且必须的传统文化产业,政府还应积极采取措施,通过贴息等金融手段,促进金融资金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开发各类优势文化资源,传承有意义有价值的传统文化③。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做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由自为向自觉转变,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有智慧,也有方式和手段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副教授)
【注释】
①傅铭,陈学明,郝儒杰:“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对策研究”,《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6期。
②黄南渊:《建筑学的春天—一个城市设计家50年的实践与追求》,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③傅铭,徐勤:“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金融支持研究”,《西南金融》,2014年10期。
责编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