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09-10彭华
彭华
“问题教学法”并不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才提出来的新概念,而是早已有之的,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看出,杜威的“问题教学法”是充分体现了他所主张的“做中学”的活动原则的。他认为,学生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达到了解这一事物的。“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
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就是: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须达到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致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如“丈二金刚”,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展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需先疑”的观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学生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最有力的驱动力。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串课堂本身。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 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
其次,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宜在课堂上包办,而应该把时间、把任务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
第三,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
实践证明,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为学好语文乃至各门学科奠定良好的智力基础,从而使现代中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