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仿风险的技术许可费分析
2015-08-24程金伟
程金伟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
基于模仿风险的技术许可费分析
程金伟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
介绍了技术许可费的定价原则、价格形式及定价方法,依托一个包含内部创新者的古诺双寡头竞争模型,演示了技术模仿威胁通过调整谈判初始点影响专利技术商品市场的动态博弈,从而论证了这类技术受让方不仅可以支付较低的许可费,还能引进不对其他企业开放的技术,甚至能获得补贴.最后,重构了许可费区间定价法.
许可费区间;许可利润分享;技术模仿风险;模仿成本
在独立研发能力不强的背景下,技术许可是国内企业节约研发和商业化成本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捷径.但目前国外专利企业漫天要价的现象比较普遍,DVD专利费争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因此,技术许可的核心问题是许可费定价.
专利技术具有智能形态、一次性生产、成本模糊且与价值弱相关、相似交易信息稀缺、收益不确定等特点,这导致众多价值影响因素都是定性且一直处在高度动态变化中[1].因此,专利价值评估,无论“嫁接”实物资产的依托财务评价理论的3种传统定价方法,还是采用侧重未来动态收益的基于期权[2]、技术生命周期[3]、托宾Q[4]、宏观经济增长[5]等理论的方法,都不太精确且主观性很强,最终达成的价值无非是综合考虑各类定价方法后,双方在精确程度和资源限制之间权衡的结果[6].专利价值评估是一项艺术[7].技术许可是技术资产评估中最综合、最复杂也最难以预测的一种情景,由于不同于转让的一次性买断,通常许可方既有权自己使用,也能再许可.许可费度量的只是技术的(有限)使用权价值,它取决于双方对目标技术效应的不同认知和谈判实力对比[1].这样,许可就演变为一种博弈,许可费定价相应地也应聚焦其交易属性,通过双方在专利产品市场讨价还价的交易价格来体现其使用权价值,这完全异于基于成本收益观点的从静态角度直接考察价值属性的专利权评估[5].
在上述定价策略框架内,大量文献考察了许可费价格形式的内在机理[8].许可费有固定费制、分成制和两部制3种形式.在文献[9]的研究样本中,固定费只占15%,相关解释可归结为“不对称信息”“许可方是否参与竞争”“技术产品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专利是否可被模仿”等因素.固定费制能促进共谋[10],两部制可激励许可方传授技术诀窍[11].若信息完全或许可方是外部创新者,则由于固定费制不存在产品失真且许可方能从受让方攫取最高的利润,它是最优的[12].文献[11,13]从“专利价值不可知的逆向选择”“许可方存在道德风险”“受让方存在道德风险”及“双边道德风险”的视角,一致得出了在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条件下两部制最优的结论,原因在于两部制特有的“风险共担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创新技术的不确定性[14],并降低外部创新者的风险[15].但对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若是“受让方不知晓专利质量”的信号传递问题,则高质量专利的外部创新者偏好两部制或分成制,因为其中的“可变费项”可作为传递“高质量专利”的信号,而低质量的只愿意采用固定费制[16],这与完全信息下的情形相同;若为“许可方不知晓专利对于企业真实价值”的逆向选择问题,文献[17]认为应对高效企业宜采用固定费制,对低效企业使用两部制.对于事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若企业风险中性,固定费制是最优的;若企业回避风险,则两部制是最优的[16,18].在产品差异化方面,有学者将专利质量和专利产品差异化引入Cournot和Bertrand模型[2],得出了分成制优于固定费制及其策略性替代形式的一般结论.具体而言,若两家企业的产品完全不能替代,固定费制是优先选择;若可替代,差异度高时选择两部制,较低时选择单一分成制[19];若产品同质,对于非激烈专利技术,分成制优于固定费制,这与外部专利人的策略恰好相反[20].此外,在Stackelberg模型中,对于较小的专利,分成制占优;较大的专利,固定费制占优[21].模仿也会影响许可费的形式,对模仿成本低且模仿概率高的企业,许可方总偏好固定费制[22].如果模仿成本较高,则许可方会选择“较低分成率+较高固定费”的两部制[15].
许可费定价方法包括综合评价或多属性效应理论定价(MAUT)及区间定价两大类.影响许可费的因素涉及法律、技术、经济/市场和社会4个层面[23].其中,综合评价法首先对这几层因素进行评测,权衡甄选出影响因子,确定其对许可费率的影响度,再根据行业专家确定的权重,结合国际惯例和可比交易案例,建立评测体系并构造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到许可费率[24].区间定价法认为许可要遵循利润分享原则[25],许可后,专利权人因丧失技术优势而遭受损失,受让方因受益于“许可技术效应”而获得收益,唯有收益超过损失时,占前者一定份额的许可费才能既完全补偿许可方,又不“侵蚀”受让方的保留效应,才能同时满足双方的参与约束.接下来双方再就“总利润增量部分”讨价还价以确定许可费,并形成了一个以“许可方利润损失”为下限、以“受让方利润增量”为上限的许可费区间[26],区间内的点对应双方谈判实力对比的所有可能,区间大小取决于许可导致的“市场竞争结构及双方利润”的调整幅度.现行“25%原则”和“未来收益评估法”[6]本质上都是这类方法的扩展形式.
1 技术模仿风险下的许可费区间
比较而言,区间定价法严格遵循许可费定价原则,基于专利产品市场动态博弈,通过揭示双方的“议价底牌”突出其交易属性,因此,它更能体现许可费的经济学内涵.不足之处是当前研究未考虑技术模仿因素.实践表明,约60%的新技术在市场化后的前4年被其他企业模仿[27].文献[28]在一项行业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调查中发现,在近一半的行业中,即使是那些已申请专利的重大创新,也会被其他企业在3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模仿.企业通常采用“反向工程”的方式,模仿的可能是替代技术,也可能是不受专利保护的专有技术,还有可能是在弱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的同一项专利技术.文献[29]进一步指出,现实经济中技术进步及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自主创新,还依赖于对外界先进技术的模仿与吸收,否则就很难解释大多数国家技术进步的内在决定机制.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量实证支持[30].可见,技术模仿是一种普遍现象,将其纳入区间定价模型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1技术模仿风险
技术模仿风险因新技术类型、技术生命周期以及许可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本文只考虑“可置信”的技术模仿风险.可置信意味着专利权人不许可时,企业模仿的利润较高,所以它必定被模仿.从对商品市场冲击力的角度,一项新技术可划分为“需求创新”(DT)和“工艺创新”(IT).基于DT的创新产品能引导新的市场需求,它的“革命性效应”会迫使不拥有该技术的厂商出局;IT的复杂性和先进性都远不及DT,它只能有限度地降低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但不会改变既有的市场竞争结构.DT最复杂,当其处于成长期且在“独家许可”下难以扩散时,它的模仿成本最高,且模仿只能获得部分新技术,此时专利权人面临着“技术山寨风险”的复杂性要低得多,从另一个角度,这也可看作DT已发展至成熟期,新的主导技术已在实验室里出现,此时模仿不仅成本下降,还能获得全部新技术,这称为“技术跟随风险”.当IT历经多次“普通许可”被广泛传播后,或者说,DT已步入衰退期,新的主导技术已经成功商业化时,“模仿”会导致“技术超越风险”,严格意义上,这里的模仿应该是研发或引进更先进的下一代技术.
模仿会提升受让方在初始状态的技术水平,从而改变双方的技术对比,专利权人不再因许可而必定遭受损失,受让方的利润增量也不再限于“许可技术效应”,它还包括节省的模仿成本,且“许可技术效应”也有可能为负值.这些都会对专利权人的许可策略以及许可费区间产生深刻影响.
1.2古诺双寡头模型
这里给出一个包含内部创新者的古诺双寡头模型以直观证明有关结论.
下文的字符含义说明:MC为边际成本;π为利润;上标Y表示许可;上标0和N分别表示不许可时的无模仿情形和存在模仿情形;下标1代表企业A,下标2代表企业B.
假定A和B两家企业生产商品T,MC1=MC2=C,,市场需求曲线为,市场结构为成本无差异且产品同质的古诺双寡头竞争.如A研发出某项新技术DT或IT,B的模仿成本为Ki,许可费率为r.简化起见,本文只考虑独家许可和普通许可两种许可方式.假定两家企业之间信息对称.
1.2.1DT的独家许可(技术山寨风险)
A研发出DT,MC1=0.许可前,若无山寨风险,均衡价格,B放弃生产,A垄断市场.
许可前,若存在山寨风险,且A不许可,B则投入K1,获得DT1弱于DT,MC2=α,0<α A向B许可DT,双方都使用DT,MC1=MC2=0.则 命题1独家许可下,对于需求创新技术,若企业不能模仿,专利权人封锁技术;若企业能够模仿,则专利权人选择许可,受让方的利润增量包括“技术许可效应”和“节省的模仿成本”两部分.此时,许可费上限大于模仿成本. 1.2.2IT的独家许可(技术跟随风险) A研发出IT,MC1=β,0<β 许可前,若无跟随风险,依据定义,IT不会迫使B退出市场. 若许可前存在跟随风险,且A不许可,B则投入K2,获得IT1≡IT,MC2=β,则 若A向B许可IT,双方都使用IT,MC1=MC2=β.则 命题2独家许可下,对于工艺创新技术,“企业能研发出跟随技术”的模仿威胁会降低许可费区间:下限变为0,上限等于受让方的模仿成本. 1.2.3IT的普通许可(技术超越风险) 本次许可前,A已将同一项技术许可给C,费率为ρ,ρ>r. 若无超越风险,则 若存在超越风险,A不许可,B则投入K3,获得IT3强于IT,MC2=γ,γ<β. 若A向B许可IT,则 命题3对于工艺创新技术的普通许可,只有当节省的模仿成本足以弥补“负的”许可技术效应时,“能通过研发获得超越技术”的企业才会接受许可;否则,专利权人会运用阻碍策略,通过反向补贴防止企业研发更先进的技术. 表1归纳了以上3个命题的主要结论. 表1 技术模仿对技术许可以及许可费的影响Table 1 The impact of imitation on the license and license fee 本文基于技术模仿风险,依托技术许可的交易背景,初步探讨了许可费区间的内在决定机制.许可费区间取决于技术类型和生命周期、许可类型、许可技术商品市场的竞争结构及技术模仿威胁等因素,因此,简单地将“受让方的模仿成本”视为许可费上限或遵循“25%原则”的做法都缺乏严密的理论逻辑基础.进一步的研究将在本文模型框架内引入信息不对称、产品差异化及市场结构等其他变量,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本文的模型分析对国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有以下启示:企业需审视自身,辨明是否能施加技术模仿威胁及模仿类别,从而理清许可费区间,并在技术许可交易中合理议价.此外,只有技术基础较高的企业才能施加可置信的模仿威胁,迫使专利权人做出让步,因此,国内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强化模仿威胁,在以较低代价引进技术后,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水平,最终形成一个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良性循环.从政策制定者视角而言,主管部门应对国内某些关键行业保持适度的产业禁入,并加强反垄断力度,通过减少“专利权人因许可而遭受的损失”来降低许可费区间,为国内企业真正走向自主创新之路营造合宜的政策环境. [1] 苏平.美国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方法选择及其启示[J].知识产权,2010(3):87-94. [2] ERNST H,SEBASTIAN L,ULRICH L.Determinants of patent valu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0,77(1):1-19. [3] 鞠春临,周泉佚,刘建宁.基于生命周期的技术定价模型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6(10):100-103. [4] BESSEN J.Estimates of patent rents from firm market value[J].Research Policy,2009,38(10):1604-1616. [5] 于冬.基于经济增长模型下的企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31-132. [6] 王卉群.国际技术许可贸易中确定技术许可费及保护知识产权的策略[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07:23-25. [7] ARNOLD T.Basic consideration in licensing[J].Les Nouvells,1980(6):25-29. [8] 岳贤平.国内外知识产权交易中专利资产评估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10 (8):152-160. [9] 张曼.我国专利技术许可费收取现状与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10 (6):11-14. [10] GALLINI W.Technology transfer under symmetric information[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21):147-160. [11] MACHO I S,MARTINEZ X G,PÉREZ J D C.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licensing contract design[J].Research Policy,1996,25(1):43-57. [12] MUTO S.On licensing politics in bertrand competition[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1993,5(2):257-267. [13] BEGGS A W.The licensing of patents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2,10(2):171-191. [14] BOUSQUET A,GREMER M,WOLKOWICZ M .Risk sharing in licens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8(16):535-554. [15] 李瑛莹.技术创新许可方式及阻碍模仿策略的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12-16. [16] 岳贤平,顾海英.不确定条件下技术许可契约的收费方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175-178. [17] SEN D,TAUMAN Y.General licensing schemes for a cost reducing innovation[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7,59(1):163-186. [18] 易文,徐渝,陈志刚.随机环境下技术开发和授权的最优策略[J].运筹与管理,2007,16(3):133-137. [19] MUKHERJEE A,BALASUBRAMANIAN N.Technology transfer in a horizontally differentiated product market[J].Research in Economics,2001,55: 257-274. [20] WANG X H.Fee versus royalty licensing in a differentiated cournot du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2,(54):253-266. [21] KAMIEN I,TAUMAN Y.Patent licensing: The inside story[J].The Manchester School,2002,70(1):7-15. [22] ROCKETT K E.The quality of licensed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0(8):559-574. [23] 冯丽艳.专利技术价值评估影响因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10(4):34-36. [24] 中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宏观经济参数获取研究课题组.浅议技术许可费评估[J].中国资产评估,2009(8):18-20. [25] 张伟,李永红.技术作价的价格谈判[J].管理与财富,2007(4):74-77. [26] 宋伟,盛四辈.采用区间价格模型评估技术资产[J].中国资产评估,2009(5):23-25. [27] MANSFIELD E.Imitation costs and patents[J].The Economic Journal,1981(9):907-918. [28] REITZIG M.What determines patent value insights from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3,32(1):13-26. [29] 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1):53-56. [30] COE D.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859-887. Analysis of License Fee Based on the Threat of Technology Imitation CHENGJin-wei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2,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license fee’s pricing principle,pricing form and pricing mode,a duopoly Cournot model involving inside innovator is applied to exhibit the technology imitation threat influence on the dynamic gaming of patent market through adjusting the status quo point.Licensees which can exert credible imitation threat could not only pay lower fee,but also introduce some technologies that are not licensed to other companies,and even receive subsidies under some conditions.Lastly,license fee’s interval pricing mode is reconstructed. interval of license fee; licensor’s share on licensee’s profit; technology imitation threat; imitation cost 1671-0444(2015)02-0267-06 2013-09-06 程金伟(1975—),男,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经济学.E-mail: chengjinwei1975@163.com F 062.9 A2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