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黄板监测不同茶树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的种群消长及日节律变化
2015-08-24李喜旺辛肇军孙晓玲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8
李喜旺,辛肇军,孙晓玲(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
利用黄板监测不同茶树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的种群消长及日节律变化
李喜旺,辛肇军,孙晓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
黄板诱杀是监测与防治茶园黑刺粉虱成虫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本文利用黄板对不同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的种群密度、年消长动态,以及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内色板诱集到的粉虱成虫数量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1)中选 2号、中选3号和中选7号上黑刺粉虱成虫的发生数量显著低于目前茶区大面积种植的福鼎大白茶;2)在杭州黑刺粉虱成虫数量具有明显的4个高峰期,其中春季和秋季的虫口发生数量较高;3)色板在上午9:00~11:00期间诱集到的黑刺粉虱成虫数量最高。
黄板;茶树品系;黑刺粉虱;种群消长;日节律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隶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总科(Aleyrodoidea)、粉虱科(Aleyrodidae)、刺粉虱属(Aleurocanthus)。在多数地区年发生4代,以若虫刺吸茶树叶背汁液,引起营养不良而致叶片提早脱落。该虫的排泄物亦能诱发茶煤病,其残留在叶背面的蛹壳又为螨类提供了安全的越冬场所。黑刺粉虱属广布性害虫,是我国茶园中发生较普遍且危害较严重的害虫之一。20世纪60~90年代,黑刺粉虱曾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华南和海南等茶区呈间歇性暴发[1],近年来在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等省局部茶区仍危害严重,并有暴发成灾之势[2]。作为外来入侵害虫,黑刺粉虱于 2004年在日本京都首次被记录,随后迅速在日本国内蔓延[3-4]。业已证明,黄板诱杀对黑刺粉虱成虫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由于其对环境相对友好、无农药残留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目前,有关色板挂放高度、密度、朝向以及色板与信息素的联合使用技术等方面研究结果已被陆续报道[5-7]。然而,我国尚无利用色板监测黑刺粉虱成虫发生动态,以及色板诱杀黑刺粉虱日节律等方面的报道。
茶树品种的抗病虫性研究对茶树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和抗性育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一些茶树品种对黑刺粉虱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8-11]。李品武等[9]的研究结果证实蜀永 307 上黑刺粉虱虫口密度极显著高于早白尖5 号、福鼎大白茶和南江1 号;陈常颂等[8]和王庆森等[11]通过单位叶面积的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2个指标的调查,明确了优510、优3、丹桂、玉龙和九龙袍等品种对黑刺粉虱的抗性较强,而G31、白鸡冠、福云10号和铁观音等品种对黑刺粉虱的抗性较弱。然而,其他茶树品种对黑刺粉虱抗性强弱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由于黑刺粉虱栖息在茶丛中、下层聚集分布,若虫体表有蜡层保护[12],化学农药防治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抓住黑刺粉虱成虫在丛间枝梢飞动的特点挂放色板是防治该虫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黄板对不同茶树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的种群密度、年消长动态,以及一天中不同时间内色板诱集到的黑刺粉虱成虫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以其为抗性育种和该虫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样地和茶树品种(品系)
不同茶树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数量和动态变化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品系比较区进行。供试的 13个茶树品种(品系)分别为中选1号、中选2号、中选3号、中选4号、中选5号、中选6号、福鼎大白茶(对照)、中选7号、中选8号、中选9号、中选10号、中选11号和中选12号。上述品种(品系)在试验地单行双株种植,行距1.5 m,株距0.33 m,树高0.50~0.70 m,蓬宽0.80~0.90 m。
色板对黑刺粉虱成虫的日诱捕节律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门前茶园进行,茶树品种为龙井43,树高0.85~0.90 m,蓬宽1.00~1.15m。试验地面积15亩,常规管理,肥力中等。
1.2 供试色板
供试色板(0.24 m×0.20 m):漳州英格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由 PVC材料制成,可利用铁丝将色板固定在安装杆上。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茶树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数量和动态变化
试验于2013年5月7日至2013年10月30日进行。每茶行挂放色板2块,色板下缘到茶蓬上缘的距离为0.10 m,2块色板间距为5.00 m,色板到路边的距离≥5 m。试验设3个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7 d 调查1 次,并更换粘板,记录并分析数据。如遇雨天,提前或延后1~2 d调查。
1.3.2 色板对黑刺粉虱成虫的日诱捕节律
试验于2013年9月24~27日在黑刺粉虱成虫发生高峰期进行,共开展2次。每次挂放色板6块,挂放的色板距离路边10 m以上,2块色板间距15 m以上。色板于早晨5:00放置,每隔2 h计数并更换一次色板。
1.4 统计与分析
不同茶树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发生量、时间动态变化和色板日诱捕节律的差异显著性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采用Statistic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茶树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的种群密度差异
由图1结果可以看出:中选3号区域的黑刺粉虱成虫数量显著低于中选1号和对照福鼎大白茶区域,但与其他 10个品种上色板诱杀到的数量之间无显著差异;福鼎大白茶区域的黑刺粉虱成虫数量显著高于中选2号、中选3号和中选8号,但与其他9个品种上色板诱杀到的数量之间无显著差异。
图1 13个茶树品种(品系)区域色板上诱集到的黑刺粉虱成虫数量Fig.1 Adult number caught by traps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area of tea strains.
2.2 不同茶树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的消长动态
图2 13个茶树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的消长动态Fig. 2 Population dynamics of A. spiniferus in the 13 tea strains
图3 色板诱杀黑刺粉虱的日节律Fig. 3 Daily trapping dynamic of A. spiniferus
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调查时间色板诱杀到的黑刺粉虱成虫数量在不同品种(品系)上有所不同,但其消长动态具有一致性。色板诱杀到的黑刺粉虱成虫数量具有明显的4个高峰,第1个高峰发生在5月中旬,第2个高峰发生在6月中上旬至7月中上旬,第3个高峰发生在8月初至9月下旬,第4个高峰发生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其中,以第1和第4高峰的发虫数量高于第2和第3高峰,尤以第4高峰发生数量最多。
2.3 色板诱集黑刺粉虱成虫的日节律
在黑刺粉虱成虫田间发生高峰期通过 24 h的连续系统观察,结果详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段里,色板对黑刺粉虱的引诱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在上午 9:00~11:00期间,色板诱集到的黑刺粉虱成虫数量最多,极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11:00~17:00期间色板对黑刺粉虱成虫的诱集能力逐渐下降,每2 h的观察结果之间均具有极显著差异。17:00~09:00期间诱集到黑刺粉虱成虫的数量较少。
3 讨论
黑刺粉虱是我国茶园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茶树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栽培方式和采摘标准的改变,该虫的发生日趋严重。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大量杀伤天敌。目前,黄板诱杀已成为该虫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6-7, 13]。然而,调查时发现黄板亦会对茶园中的有益生物种群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的色板防治通常是在虫害发生初期挂板,几乎涵盖茶树的整个生长季节,因此势必对茶园中有益生物类群的组成结构造成一定影响[14]。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黄板可有效监测黑刺粉虱成虫的发生动态。因此,可以在茶园中随机放置5~10块黄板并定期调查,当发现有成虫出现且发生数量开始上升时立刻进行大面积挂板防治。此外,黄板仅上午9时至下午5时之间对黑刺粉虱具有诱杀能力,尤以9时至11时之间色板上的诱虫量最高。结合种群消长动态的研究结果,认为利用色板诱杀黑刺粉虱成虫应于该虫活跃的时间段内(上午9时前)悬挂,具体挂放时长与防治效果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此外,为有效消除翌年黑刺粉虱的为害,还应于第四个高峰期的1龄若虫盛发期时选用15%溴虫腈2000~3000倍液、10%联苯菊酯5000倍液或1.2%苦参素水剂(虫杀净)500~1000倍液等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对黑刺粉虱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1,3,7-8]。不同茶树品种对黑刺粉虱的抗性强弱主要与叶片的组织结构和新梢中苯丙氨酸含量有关,黑刺粉虱单位叶面积产卵量与茶树品种新梢苯丙氨酸含量、栅栏组织厚度和下表皮角质层厚度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气孔密度、海绵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世代存活率与下表皮厚度、下表皮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可溶性蛋白质、丙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1,8]。上述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茶树抗虫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中选2号、中选3号和中选7号上黑刺粉虱成虫的发生数量显著低于目前茶区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福鼎大白茶,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开展抗黑刺粉虱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了科学参考。但是,上述3个品种抗性机理方面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展开。
[1] 韩宝瑜,崔林.茶园黑刺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J].生态学报,2003,23(9):1781-1790.
[2] 亓黎,王荣富.茶树黑刺粉虱的生态学特性及可持续控制途径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99-101.
[3] YAMASHITA, K., HAYASHIDA, Y.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the citrus spiny whitefly,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 on tea tree in Kyoto Prefecture[J]. Plant Prot. 2006(60),378-380 (in Japanese).
[4] KASAI, A., YAMASHITA, K., YOSHIYASU, Y. Tea-infesting population of the citrus spiny whitefly,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Homoptera:Aleyrodidae), does not accept citrus leaves as host plants[J]. Jpn. J. Appl. Entomol. Zool.2010,(54):140-143 (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5] 刘丰静,曾明森,王庆森,等.生态诱虫板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的控制效果[J].茶叶科学技术,2010,(2):4-6.
[6] 彭萍,唐敏,侯渝嘉,等.黄板诱杀茶园黑刺粉虱及假眼小绿叶蝉效果及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1):87-90.
[7] 张艳冬,何忠全,刘映红,等.应用性诱复合板控制有机茶园黑刺粉虱效果初[J].2010,23(6):1905-1909.
[8] 陈常颂,王庆森,黄建,等.茶树品种新梢主要生化成分与黑刺粉虱选择性的关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6):576-580.
[9] 李品武,彭萍,王晓庆,等.黑刺粉虱在4个茶树品种上空间分布型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3):954-958.
[10] 王庆森,陈常颂,吴光远,等.黑刺粉虱对茶树品种的选择性[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3):251-253.
[11] 王庆森,黄建,陈常颂,等.茶树种质叶片组织结构与其对黑刺粉虱抗虫性的关系[J].茶叶科学,2009,29(1):60-66.
[12] 张汉鹄,谭济才. 中国茶树害虫及其无公害治理[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2-255.
[13] YE GY, XIAO Q, CHEN M, et al. Tea: Bi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 and mite pests in China[J]. Biology control,2014,(68):73-91.
[14] 王志萍,文兆明,黄婷婷,等.数字化标准色板与普通色板诱杀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比较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105.
Monitoring Population Dynamic and Circadian Rhythm of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Adults on Different Tea Varieties (Strains) by Using Yellow Sticky Trap
LI Xi-wang,XIN Zhao-jun,SUN Xiao-ling*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Zhejiang 310008,China)
Yellow sticky trapping is one of the main approaches that were used to survey and control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adults. In this paper, yellow sticky trapping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A. spiniferus on different tea varieties(strains), its annual population dynamic, and the number of insects trapped in the different time of a da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A. spiniferus adults in Zhongxuan 2, Zhongxuan 3 and Zhongxuan 7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Fuding Dabaicha, a cultivar widely cultivated. In Hangzhou, there were four peak densities of A. spiniferus population, with highest population density in spring and autumu. The highest number of A. spiniferus adults trapped in a day was between 9 am to 11 am.
yellow sticky trap; tea varieties; Aleurocanthus camelliae; population dynamics; circadian rhythm
435.711
A
2015-01-02 初稿;2015-03-19 修改稿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403030、201303012)。
李喜旺(1986-),男,学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茶树保护。
孙晓玲(1974-),女,博士,研究员,Email:xlsun197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