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薯粉虱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控对策探究

2022-01-18韩聪聪任立云

广东蚕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烟粉甘薯作物

韩聪聪 任立云

甘薯粉虱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控对策探究

韩聪聪任立云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近些年来,甘薯粉虱接连不断地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多地区暴发,而且甘薯粉虱的寄主范围较为广泛、繁殖能力比较强,对蔬菜类作物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此外,各个区域的农户防治措施不合理等各类因素,使得在对甘薯粉虱的农业防治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文章针对甘薯粉虱的分布区域、发生情况、危害程度等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以期能够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甘薯粉虱的防治问题。

甘薯粉虱;分布;防治;发生情况;危害情况

甘薯粉虱又被叫作烟粉虱、白粉虱、棉粉虱,农民俗称“小白蛾”,属于同翅目粉虱科昆虫,分布比较广泛,在世界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甘薯粉虱的植食性较为杂多,其寄主植物达70多科600种以上,能够传播50多种寄生病毒和植物病毒,是危害非常严重的世界性害虫,给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均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损失[1-4]。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害虫危害发生程度相关记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甘薯粉虱在我国的发生与危害就接连不断,给我国各个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农业收入损失[5-7]。现今,甘薯粉虱的发生与危害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相关部门需要紧密地关注粉虱的活动轨迹和动态,有利于探究出防治甘薯粉虱的综合措施,减少其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1 甘薯粉虱害虫在国内的分布

根据调查研究,在发现甘薯粉虱初期,由于当时其并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没有被列为需要重点防治的害虫。但是,在1990年以后,甘薯粉虱的入侵和危害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分布的地区和寄主范围也在慢慢地扩大,其中主要在我国的广西、广东、云南、台湾、福建、新疆、河南、河北、山东等接近30个省份大范围分布。如今,甘薯粉虱已经成为各个省份重点防治的害虫。

2 甘薯粉虱的发生与危害情况

2.1 甘薯粉虱田间发生动态

选取南宁市郊区的多个农场、蔬菜基地、公园、温室大棚等,对蔬菜、花卉等进行长期的观测,发现甘薯粉虱喜欢待在双层大棚、温室等相对温和环境中不同品种的花卉、蔬菜等作物上过冬,次年春天就会随着春风迁移到露地。

此外,通过在南宁市野外田间观察发现,3月上旬郊区的田野露地里就已经有甘薯粉虱出现。5月下半月到6月上半月,当日间气温达到13 ℃以上,夜间气温无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温室和大棚中经过长时间空气流动和通风后,能够观察到一部分甘薯粉虱成虫迁飞到温室外的田间、露地中的部分作物上,啃食所种植的瓜果、蔬菜、大豆等作物并在上面栖息。随着气温不断地回升,甘薯粉虱在不同类型的作物上进行繁殖,虫口密度开始逐渐增加。在郊区周围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发现在日均低温稳定在25 ℃,且最高温度不超过33 ℃的6月下旬,甘薯粉虱的繁殖数量会显著增加;7月—8月由于广西的日均最高温度较高,甘薯粉虱的数量有所下降;9月—10月,田地里的甘薯粉虱数量迅速达到最高值。此外,随着寄主的不同,甘薯粉虱在田间达到的高峰值也有所不同。之后随着天气转凉,田地里的寄主数量会随之减少,则有相当大一部分甘薯粉虱会飞到大棚、温室等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受其喜爱的作物上,直到12月初,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4 ℃以下,户外田地的甘薯粉虱基本消失[8-13]。

2.2 甘薯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2.2.1 甘薯粉虱的寄主植物调查

调查时间及地点:2020年—2021年在南宁市郊区及各个县、镇的农村、蔬菜基地、大型公园等,对各种花卉、蔬菜类等进行观察调研。

调查方法:观察植物,并轻轻翻动植物的叶子,发现叶片上有甘薯粉虱的成虫、若虫时,则以叶片为单位对其进行统计。对大规模种植后甘薯粉虱发生较为严重的作物判别害虫危害严重程度,零散分布的植物选取危害稍严重的植物来判别危害严重程度。参考国内外相关甘薯粉虱危害程度的标准[14],按照四个等级进行划分(如表1)。

表1甘薯粉虱危害程度的标准划分

危害等级一二三四 划分标准<50头/叶50头/叶~70头/叶71头/叶~90头/叶>90头/叶 记录方式++++++++++

2.2.2 结果与分析

(1)甘薯粉虱的寄主种类。

经过调查发现并记录了南宁市郊区的甘薯粉虱寄主植物共6科34种(变种),分别为葫芦科8种、豆科5种、茄科6种、菊科6种、十字花科5种、旋花科4种,具体如表2所示。

表2南宁市郊区甘薯粉虱寄主植物发生与危害情况

科名寄主名称危害程度科名寄主名称危害程度 葫芦科黄瓜++++菊科油葵++++ 南瓜++++向日葵+++ 西葫芦++++茼蒿++ 甜瓜+++雏菊++ 冬瓜+++金光菊+ 丝瓜+++苍耳+ 西瓜++十字花科花梆菜+++ 佛手瓜+萝卜++ 豆科四季豆++++大白菜++ 大豆+++甘蓝++ 菜豆+++小白菜+ 豇豆+++旋花科甘薯++++ 绿豆++打碗花+++ 茄科番茄++++小蓟++ 茄子++++牵牛花+ 辣椒+++/// 甜椒++/// 马铃薯++/// 枸杞+///

(2)甘薯粉虱对不同科寄主植物危害选择性。

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确定危害等级后发现,甘薯粉虱虽然喜食作物具有多样性,但是在相同的气候下对不同的寄主作物有明显的趋向性。甘薯粉虱的寄主作物科目明显地汇集在茄科、葫芦科、豆科、菊科、旋花科、十字花科,相应植物种数分别约占寄主植物总数的23%、22%、18%、16%、15%、6%(如图1)。在不同类型蔬菜上,甘薯粉虱对黄瓜、南瓜、四季豆、番茄、茄子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在花卉上,甘薯粉虱对向日葵、油葵、雏菊、牵牛花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在杂草上,甘薯粉虱对打碗花、小蓟等表现出明显的喜好。

图1 甘薯粉虱在各科寄主植物上所占的比例

3 甘薯粉虱的综合防治措施

目前,针对甘薯粉虱的防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在甘薯粉虱暴发期大规模、频繁地使用内吸性农药或者本身毒性很强的治虫药剂,不仅会让粉虱的抗药能力越来越强,也会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害虫天敌数量减少,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另一方面是甘薯粉虱体表自带一层蜡粉,农药难以进入其体内,因此达到很好的毒杀效果极其困难。所以对甘薯粉虱进行防治时,不仅要合理地使用化学药剂,更应该重视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防治手段的综合运用。

3.1 物理防治

3.1.1 黄板诱杀

甘薯粉虱有较强的趋黄特性,在温室里可以用黄色的硬板或者纤维板对甘薯粉虱的成虫进行诱杀,也可以在作物的种植期和成熟期将黄色的捕虫板悬挂在作物的上方,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初期甘薯粉虱的成虫危害,而且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维持平衡[15]。

3.1.2 防虫网隔离

甘薯粉虱的主要寄主是蔬菜和花卉,种植容易受到甘薯粉虱侵害的作物后,可以及时将细密的纱网覆盖到作物上进行阻隔,建立防护网带,以有效地减少粉虱侵入和粉虱在作物上产卵[16]。

3.2 农业防治

甘薯粉虱的取食环境主要在湿度大、不通风、透光差的密植作物区,因此,在种植作物的初期,栽种密度不应过大,要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布局,有效间隔作物。还要注意,田间的不同作物要进行轮作,不应连续种植单一的作物,如在5月种植菠菜,等到菠菜收获后不能继续种植藜科的蔬菜,可以种植葫芦科的蔬菜,因为增加粉虱的寄主选择性反而能够减少甘薯粉虱卵和若虫的滋生,也能够降低甘薯粉虱成虫对作物的适应能力。

3.3 生物防治

甘薯粉虱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分别在脉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中,已经发现的寄生类的膜翅目昆虫主要有浆角蚜小蜂科的长跗浆角蚜小蜂[17]、恩蚜小蜂属的浅黄恩蚜小蜂[18];而捕食性的天敌主要有脉翅目草蛉科的草蛉等。在甘薯粉虱暴发的初期可以选择性地释放浅黄恩蚜小蜂和草蛉进行生物防治。具体而言,当甘薯粉虱成虫的密度达到0.4头/株以上时,每株释放浅黄恩蚜小蜂13头能够对甘薯粉虱进行有效控制,并且要放够3次,每次间隔14 d左右[15]。

3.4 化学防治

防治甘薯粉虱的各种方式中,化学防治是一种能够在危急时刻应对粉虱危害的最可靠的手段。由于田间的粉虱世代重叠,且其寄主广泛,因此最重要的是能够在甘薯粉虱暴发的初期就科学合理地选用化学药剂,有效控制其卵和若虫的数量。对甘薯粉虱进行化学防治主要包括以下两种防治方法。

(1)对作物进行农药灌根。在作物种植初期,采用1.8%阿维菌素EC 2 000倍~2 500倍液或者2.5%联苯菊酯EC 1 500倍~2 500倍液,按每株作物30 mL的药液量倒入土壤里让植物根系吸收,即进行灌根处理,这样能够对甘薯粉虱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2)对作物进行农药喷雾。当甘薯粉虱发生情况较为轻微时,应该尽快在作物叶片上喷洒雾状的药液,主要喷洒的农药有30%的噻虫嗪悬浮剂4 000倍液、1.8%的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分别在3 d和7 d后轮换进行喷洒,这样能够在发生初期有效地控制甘薯粉虱害虫,并等到成虫消失7 d左右再喷洒1次,这样能够达到80%以上的防治效果。

4 总结

自20世纪后期甘薯粉虱在我国发生危害至今,甘薯粉虱对我国近30个省份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和转型,“南菜北运”等众多蔬菜基地的建设和温室大棚的使用,也使得南方地区尤其是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等地主要的蔬菜基地、田园、温室大棚中,粉虱发生和危害情况每年愈发严重,对南北地区的蔬菜、花卉种植造成了直接的威胁。甘薯粉虱繁殖速度快,暴发迅猛,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该让农户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的观念,将各种防治手段相互结合,并且农业部门要加强对粉虱动态的监测,尽量让农民少采用化学防治手段,从而降低粉虱的抗药性,还要加强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综合运用的探究,促进我国蔬菜、花卉种植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1]张芝利.关于烟粉虱大发生的思考[J].北京农业科学, 2000(S1):1-3.

[2]张芝利,罗晨.我国烟粉虱的发生危害和防治对策[J].植物保护,2001(2):25-30.

[3]邱宝利,任顺祥,林莉.番茄寄主上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C]//中国昆虫学会.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246-251.

[4]张慧杰,张战备,雷逢进,等.重要经济害虫烟粉虱的发生[J].昆虫知识,2002(1):79-80.

[5]许怀萍.烟粉虱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综述[J].农技服务,2008,25(12):67-69.

[6]褚栋,张友军.近10年我国烟粉虱发生为害及防治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18,44(5):51-55.

[7]罗晨,张芝利.烟粉虱(Gennadius)研究概述[J].北京农业科学(S1),2000:4-13.

[8]王联德,黄建.烟粉虱的为害及其生物防治策略[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6(4):365-371.

[9]林克剑,吴孔明,张永军,等.利用诱集寄主苘麻防治B型烟粉虱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7):1379-1386.

[10]林克剑,吴孔明,魏洪义,等.烟粉虱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种群动态及化学防治[J].昆虫知识,2002(4):284-288.

[11]王慧,孔维娜,马瑞燕.烟粉虱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20-424.

[12]孙会忠,董钧锋,宋月芹,等.四种粉虱种群超微形态特征多样性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1):70-76.

[13]王树芹,郭玉玲,庞淑婷,等.不同类型药剂对B型烟粉虱的毒力作用评价[J].浙江农业学报,2008(5):367-371.

[14]SUMMERS C G,ELAM P,NEWTON A S J.Colonization of ornamental landscape plants by 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Perring[J].Pan-Pacific Entomologist,1995,71(3):190-198.

[15]李丹丹.白粉虱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3):29.

[16]吴秋芳,花蕾.烟粉虱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6(6):19-24.

[17]高祖,徐志宏,楼普灿,等.桑粉虱朴虱蚜小蜂研究初报[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2):217-218.

[18]王卫明,李晋南,钮菊林,等.桑粉虱的生物学特性调查研究[J].蚕业科学,2002(4):324-328.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2.08

S435.31

A

2095-1205(2021)12-21-03

韩聪聪(1995- ),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烟粉甘薯作物
覆盖作物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烟粉虱味觉受体基因BtabGR1和BtabGR2的克隆与表达模式分析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试析鲜食甘薯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控措施
专题性作物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近10年我国烟粉虱发生为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四川省凉山烟区烟粉虱发生规律研究
洪都拉斯Monty Farms公司被准许销售甘薯
地下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