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专职科研人员薪酬制度研究
2015-08-18郑阳子
郑阳子
【摘 要】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科研机构为了更好地吸引和稳住优秀的科研人员,必须对其薪酬制度进行根本性地改革,提出更加合理和科学的薪酬体系方案。
【关键词】高校 专题科研人员 薪酬制度
美国斯坦福大学现任校长John Hennessy曾说过,科研是学校发展的中心。专职科研人员作为高校科研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薪酬制度改革也日渐成为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作为吸引、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合理规范高效专职科研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已成为国内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国内高校专职科研人员薪酬制度背景及现状
自1993年,起国家开始对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津贴制度,引入激励机制,加大工资中活的部分,建立工资水平稳步增长机制。改革之后高校科研机构的工资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和补贴。其中津贴作为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因本身所占比例不高,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忽视,科研机构基本是按人头和职务平均分配,绩效和实际收入不对称的矛盾日益突出。之后国家也多次对工资制度进行调整,但其结构均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为了适应高校与国际化接轨的要求,吸引高层次海归人才的加入,纷纷开始试行“年薪制”。年薪制的本质是“基本工资+绩效”的薪酬模式。这里的基本工资部分实际上还是沿用了过去的薪酬发放模式,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而绩效部分则是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要,与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或水平相联系。从薪酬激励角度出发,绩效工资更符合当前和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但由于大部分高校科研机构未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绩效考评方法,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其绩效考核结果往往难以与实际奖励挂钩。
二、国内高校专职科研人员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传统薪酬分配机制与市场、物价脱节。国家虽然近些年一直在加大事业单位薪酬机制的改革,但实际上其改革后的薪酬水平仍然没有和市场、物价联系起来,形成了工资年年在增加,其实际购买力却呈现下降趋势的局面,科研人员的生活水平普遍没有得到提高。
2.薪酬分配方式单一。中国目前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多实行本土高校毕业博士和海归博士双轨制,即前者仍沿用传统薪酬分配,而后者则采用年薪制。这实际上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同工不同酬,仅仅以出身论英雄的局面。本土博士为了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不得不暂时放弃本职工作出国深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时间和财力的损失。
3. 年薪制中绩效部分来源和评定标准混乱。目前高校普遍会在科研人员的劳工合同中约定履行年薪制发放下应具体完成的工作量,其中包括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立项等。其中针对论文的发表又建立了科学的指标体系,针对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制定了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同时,科技管理部门反映科研人员的收入缺乏合理的确定机制,项目来源多样,评定标准不统一,单存为了绩效工资而多投竞争项目,降低了经费使用的效率。
三、建议
1. 统一薪酬分配形式,以“基本工资+绩效”的薪酬模式作为高校未来专职科研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内部首先应该统一内部薪酬发放模式,以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作为绩效工资的发放依据,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科研人员本身的学历背景。
2. 扩大高校专职科研人员队伍,设计不同的薪酬体系。高校研究机构的专职科研人员不应局限于科研机构所招聘的在岗工作人员,应吸收机构内部的在研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海外特聘教授以及访问学者等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究,制定灵活的薪酬体系,调动所有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举例说明,在研博士后除完成本身的科研计划外,可根据其在所参与的科研项目中的贡献,给予其一定比例的项目提成,促使在研博士后接触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不仅积累了经验,经济上也有了更好的保障。
3. 统一年薪制中绩效部分的来源和评定标准,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专职科研人员面对劳动合同中论文发表压力的前提下,还需按时按量成功申请到相关纵向项目以确保绩效工资的发放。实际上纵向项目及时申请成功,其资助经费往往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很难转化为科研人员的实际工资进行发放。因此,科研机构应对科研项目中人员成本的比例加以规定,纵向项目一般不超过30%,同时鼓励科研人员承接企业横向项目。横向项目主要是与企业合作,不仅能够将科研更好地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这部分科研经费不会受到预算的限制,可以更好地转化为人员工资成本,方便统筹计算。
四、结束语
2014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其中对工资和福利具体做出了规定:“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体制。”由此可见,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更加重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薪酬增长。国内高校科研机构需更加着眼于人才的激励,创新专职科研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其付出与收入之间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吴建国,李和风.激励理论在科研院所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
[2]王继红.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分配探析[J].HR经理俱乐部,2008.
[3]王展军,蒋国华.科研评价与大学评价[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