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心电图分析
2015-08-17陈明琰
陈明琰
【摘要】目的 对小儿川崎病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抽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312例小儿川崎病患者予以12导心电图检查。结果 本院收治的312例小儿川崎病患者中,心电图存在异常者201例(64.4%),正常者有111例(35.6%);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失常、ST-T不同程度的改变以及各类传导阻滞;结论 312例患儿中大部分川崎病患儿心电图都存在着异常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川崎病心血管病变的重视程度,对经由心电图检查之后的变化情况予以记录分析,可以起到有效治疗小儿川崎病的辅助作用。因此,使用心电图检查小儿血管的病变情况具有安全、准确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川崎病;心电图;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725.9 【文献标识码】B
川崎病又被称之为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在患儿中男婴发病率较高,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于发热、杨梅舌、手足硬性水肿、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等等,可引发心血管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儿生命安全[1]。因此,在我国医学临床上对疑似患有川崎病的患儿尽早的进行心电图检查,可有效的对已经存在的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及时的治疗,对于降低小儿川崎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小儿川崎病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312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14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3.8±1.2)岁。临床表现均符合《实用儿科学》川崎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理邦1012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常规描记十二导联心电图。
1.3 诊断标准
①发病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的患儿均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和心脏超声心动检查,根据这两种仪器的检测结果把患儿分成有动脉损伤组和无动脉损伤组,对两组患儿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②根据患儿心肌酶的检测结果是否升高,将患儿分成两组,一组为心肌酶升高组,另一组为无心肌酶升高组,分别比较两组间心电图异常情况。
③根据患儿的血电解质的浓度变化,将患儿分成两组,一组为伴有电解质异常组,另一组为不伴电解质异常组,分别比较两组患儿的心电图情况。
结 果
在312名川崎病患儿中,心电图异常者有201例(64.4%),正常者有111例(35.6%);其中,不同程度的ST-T改变者有75例(24.0%);传导阻滞患儿有52例(16.7%),其临床表现为:不完全性左房内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以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存在QT时间延长者2例(0.6%),房性早搏患儿3例(1.0%);窦性心律失常者108例(34.6%),其临床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慢或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室性早搏者2例(0.6%)。
讨 论
川崎病在我国医学临床上又被成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是一种由于全身小动脉发炎,导致的持续性、发疹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高热、眼角膜充血以及多形性皮炎等[2]。患儿被确诊为小儿川崎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
1.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2.双眼眼角膜充血;3.发病初期患儿的手脚硬肿,恢复期指端出现膜状脱皮症状;4.患儿身体上出现红斑,但是无水疱和结痂症状,5.唇发红干裂,出现杨梅舌,6.患儿颈部淋巴结出现非化脓性肿胀。以上临床症状只要具备5种,就可以确诊为小儿川崎病[3]。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是以冠状动脉为中心的全身性血管炎,不及时进行治疗可引发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其冠状动脉炎致冠状动脉扩张,其中一部分为冠状动脉瘤,也可因冠状动脉狭窄致缺血性心脏病而致心肌梗死和猝死[4]。
在本组研究的312例患儿中,心电图异常者有201例,占据总数的64.4%,以此也显示出绝大多数的川崎病患儿都存在心肌损害的病症。经由心电图检查发现有传导阻滞、早搏、窦性心律失常,提示心脏的传导系统负荷加重,直接影响到其传导性、应激性以及自律性;另外,ST-T的变化提示我们患儿的心肌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可能出现缺血和坏死的情况。患儿QT时间的延长则说明患儿心室的除极和负极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基于此,一旦对患儿行心电图检查后发现有异常问题存在,必须要考虑是否出现了川崎病的可能性;同时在医学临床上发现患儿出现疑似小儿川崎病的症状,应马上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查,以便于尽早发现患儿心血管的病变程度并进行及时的治疗,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川崎病患儿来说也不应该间断心电图的检查应严格定期复查。
综合上述,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川崎病心血管病变的重视程度,对经由心电图检查之后的变化情况予以记录分析,可以起到有效治疗小儿川崎病的辅助作用。因此应用心电图检查小儿血管的病变情况具有安全、准确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川崎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9-13.
[2] 朱美华,梁 敏,王志坚等.1991至2001年与2002至2011年川崎病临床特点的异同[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9):686-689.
[3] 李建国.不完全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305-306.
[4] 赵 辉,张红艳,陈丽波等.超声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12):230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