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药物应用状况探析
2015-08-17田艳丽
田艳丽
【摘要】目的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药物的应用状况进行分析,为日后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查德州市及120个乡镇的4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病历调查以及电话了解的方式,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应用阿司匹林情况。根据患者的情况,分为规律服药组、不规律服药组、未服药组,每组患者均给予知识讲座、规范化管理等措施。对比三组患者管理前、管理后的阿司匹林使用情况。结果 管理前后,规律服药组及不规律服药组均出现显著变化,未服药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阿司匹林应用干扰因素较多,包括性别、脑血管病类型、经济水平等等。日后应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提高阿司匹林药物的应用效率。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药物;二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B
本研究主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药物的应用状况展开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德州市及120个乡镇的4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病历调查及电话了解的方式,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应用阿司匹林情况。患者情况如下:男性患者为2312人,女性患者为1888人;患者年龄在50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63.12±3.56)岁;共完成随访4198例。失访原因为患者迁居外地、外出打工。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情况,分为规律服药组、不规律服药组、未服药组,每组患者均给予知识讲座、规范化管理等措施。对比三组患者管理前、管理后的阿司匹林使用情况。在本次研究中,选择的培训内容为《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2]。另外,参与本次研究的医生,将会采用病历调查及电话了解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询问,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对患者给予服药指导,满3个月后进行随访1次。原则上的调查内容为:患者一般情况、是否出现并发症、神经功能评分等等。本研究还根据患者的阿司匹林使用情况,将入选对象分为3组:规律服药组,坚持服药,从未间断;不规律服药组,偶尔服药,没有任何规律;未服药组,从来没有服用过阿司匹林药物。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录入、整理、逻辑检查;选择SAS 8.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间率的比较应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管理前后,规律服药组及不规律服药组均出现显著变化,未服药组变化不明显。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阿司匹林应用干扰因素较多,包括性别、脑血管病类型、经济水平等。
表1 管理前后阿司匹林使用情况 n(%)
时间 例数 规律服药组 不规律服药组 未服药组
管理前 4200 1500(35.7%) 2300(54.8%) 400(9.5%)
管理后 4198 2593(61.7%) 1285(30.7%) 320(7.6%)
x2 582.38 565.62 0.77
P <0.001 <0.01 0.348
3 讨 论
3.1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从医学上来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3]。缺血性脑血管病对患者的影响较大:第一,患者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时,身体上的神经出现短暂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很可能由此引发其他疾病,造成更大的伤害。第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完全治愈率比较低,临床上的用药类型较多,患者长期服药后,身体抗药性提高,药物的药效越来越不明显,导致患者的发病概率提升。第三,缺血性脑血管病会随着身体的成长或者老化,出现差异性变化,此时的药物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及临床症状进行治疗,否则很难取得较为积极的成果。
3.2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药物的应用
本研究认为,根据现阶段的用药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解决问题。第一,规律服药组患者由于长期服用该药物,身体变化明显,日后需采用其他的药物进行治疗,或者是联合用药;第二,不规律服药组虽然没有长期服用,但间歇性的服用,导致药量、用药频率掌握不牢,患者的疾病未能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反而愈加严重。日后应根据自身的病情,遵循医生叮嘱,定期到医院检查,服用正确的药量,提高疗效。第三,未服药组应选择性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是继续不服用阿司匹林。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并非阿司匹林一种,患者完全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其他药物治疗,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家属都具有较大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 旭,马 甜.蚓激酶联合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J].首都医药,2010,06(05):39-40.
[2] 曹立梅,陈 旭,董智强.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9(08):823-825.
[3] 刘 江,董曼丽,张 蕾,赵 忠,翟 明,梁映萍,杨晓慧.社区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现状状况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1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