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智障学生数学课有效性的源头

2015-08-15吴亚英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智障源头数学课

吴亚英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常州 213164)

数学课,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实践与研究的历程,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正确态度,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智障学生的数学课,应立足在智障学生的生活基础上,将数学课生活化,即数学课的教学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问题解决都来源于生活,让数学课真正走进智障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课充满生活的气息,引导智障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生活成为数学课的源头,成为学生的老师,这样就能使数学教学和生活中的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切实提高数学课的有效性。

一、有效性源头之教学具贴近生活

教学具是数学课的载体,数学课离不开教学具的运用,智障学生的数学课更是如此。教学具的特性及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智障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教学具的选择不仅要在内容上贴近智障学生的生活,还要在活动中能让智障学生操作方便、便于探索。只有选择合适的、智障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具,并充分加以利用,才能激发智障学生的探索欲望,让智障学生学有所得。因此,我们从智障学生的身边和生活中选择教学具,让生活切实成为数学课的源头,对学生的学习将是最恰当的帮助,会大大提高数学课的有效性。

《10以内的数》数学课中,我们看到老师拿出饼干,让学生边吃饼干边数数,学生对数有了感性认识;《认识前后》数学课中,老师陈列出一排玩具小动物,“小鸭子和小熊,谁排在前面、谁排在后面?”“长颈鹿的前面有谁、长颈鹿的后面有谁?”,来自身边的形象直观的学具,让学生分辨起来,变得方便和容易。“平均分”中,十个学生怎么分5块桃酥饼?这里,生活中常见的桃酥饼,走进了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中的材料,不需要像科学活动中那样精密,更多的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在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中,可以用手帕、书籍、玩具、皮球、可乐罐、盒子等让智障学生区别圆柱体、正方体等各种形体;在“认识图形”教学中,我们可以让智障学生找一找教室里、家里有没有这些图形;学习“数物对应”,可以利用小棒、纽扣来操作……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易操作的教学具,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用品来辅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数学的源头,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是这么贴近我们的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具是数学课中智障学生赖以思维的物质基础,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开发学生智力的深度。合理使用教学具,使教学具源于学生的生活,源于学生好奇的事物,在这种生活化教学具的操作摆弄中,学生摆脱了正规数学教学中的压力,表现出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无束的心理,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数学经验。如利用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利用瓶罐等进行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教学;利用生活中的种子、豆类进行分类、间隔排序练习等等。由于教学具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数学课的有效性,在生活化的教学具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学生在这里尽其所能地去发展、去创造、去完善,去做一个“完人”。

二、有效性源头之教学内容走进生活

“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这种教学是“最好的一种教学”[1]。数学课的内容,应和智障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应与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应来源于智障学生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智障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让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当智障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有关时,会全身心投入,这时,不仅智障学生的学习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提高了数学课的有效性。

笔者执教的《鞋子世界》,是一节认识鞋子尺码的数学课。这节数学课的生成,是偶遇学生不知道自己穿多大鞋子开始筹划的。教学从猜谜开始,提示谜底是鞋子。鞋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学生对于这样的数学课内容充满期待,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了主动认知的轻松感。当他们利用“鞋码对照表”,观察、探究、建构,知道了自己穿的鞋子尺码、即自己穿多大的鞋子后,脸上都浮现出一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了认知鞋子尺码、帮听课老师查找鞋子尺码、还为老师们送上相同鞋码的鞋子的时候,他们溢出一种胜利的骄傲,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运用知识解决了问题,还体会到了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很有趣、很有用。又如引导智障学生认识昨天、今天、明天以及星期几等常见时间单位的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平时孩子们轮流做值日的经验,“昨天是谁值日?今天是谁值日?明天该轮到谁了?”引导学生认知什么时间是大课间活动、什么时间是午餐等等,都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内容。数学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又是有用的,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会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把生活作为数学课的源头,从而加强了数学课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生活化,能使智障学生对数学产生认同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动机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整合教学内容,将理性的知识设计成“活生生”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教学《以元为单位的商品标价》时,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教学时淡化分的认识和使用,深入对元、角的认识,更进一步加深对整十元的认识,然后采用购物这一情境,使用真正的人民币,让智障学生扮演收银员和顾客,在“收”与“付”中,学生对商品标价,从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认识,且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接轨起来,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2]。生活,是智障学生数学课有效性源头的动力。

三、有效性源头之教学形式融合生活

教学形式要来自于智障学生的生活,贴近智障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智障学生数学课生活化。《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3]数学课中可以根据数学的不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相关的生活经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创设一个个形象真实的、身临其境的、科学有效的生活的教育情境,让智障学生在情境中与人、与事物相互作用,建立起连接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纲要》中指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不仅体现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在课程的组织上。从生活中生成教学形式,用好生活这个源头,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保证了数学课的有效性。

数学课《小小计算器》,教师设计妈妈去买菜,宝贝带上计算器与妈妈一起去菜市场。碰到老爷爷、老奶奶买了三样菜,但不知道其中花菜的价格,宝贝用计算器帮老爷爷老奶奶很快算了出来。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形式,激发了智障学生对花菜价格探索研究的兴趣,为教学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数学课《小小采购员》,把课堂情境设在假日里:同学们想买些什么礼物和水果去看望亲戚?真实地还原了生活的场景。学生通过选礼物和水果、买几样东西怎么付出钱、最后延伸到一共付多少钱可以找回多少钱,一个个环节,与生活场景真实相连,整个过程,学生们都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的有效性在生活中展示出来,在这些创设的情境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布鲁纳说:“学好一门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一门学科基本结构。”[4]基本结构是抽象的、理性的概念化知识,必须将这些知识以智障学生可接受的形式教给他们,而融入生活的教学形式是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现实生活是形成数学概念的源泉,生活周围的一切事物,大都包含着数量关系,并以一定的面貌存在于空间。皮球是圆的;柜子是长的;街道有宽窄;楼房有高低……这一切,都是生活呈现给教学的现实有效的情境,从生活中搜寻来,用到教学中去,智障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生活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自己建构知识。智障学生的数学课,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回归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提炼教学方法,让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有意义,才积极有效。

四、有效性源头之应对“生成”依赖生活

数学课是让智障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阵地,学与教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师生、生生等的多边交流、反馈活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教学的“旁观者”。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教学中,若遇到教师在预设时没有碰到的问题时,给学生时间,鼓励他们学会思考,或者提醒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了对数学课的兴趣。生活,永远是数学课有效性的源头。

在《鞋子世界》数学课上,其中有一个环节——“观察自己的鞋子尺码”。每个学生观察好自己的鞋码后,报给小组长,在作业纸上做好记录。学生们都在观察、查找自己的鞋码。三个组快要完成时,突然第一组的小组长发现了问题:同组女生的鞋子上,没有鞋码,到处都找不到。原来是因为鞋穿久了,鞋码被磨掉看不到了。小组长没有办法,看着我。我突然想到可以用尺量出脚长,再依照鞋码对换法,就能知道鞋码是多少了。量出脚长是240mm,启发小组长,用鞋码对换法,可以换算到鞋码是多少。小组长思考了一下,很快说出鞋码是38。学生在老师的提醒、帮助下解决了这个问题,脸上是喜滋滋的表情。面对即时的课堂生成,立即调整、应变,依赖生活中常用的方法,运用师生双方的智慧,使教学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前进,保持了课堂的有效性,共同互动、融合,共同生成、重组具有高生命力的课堂。

课堂动态生成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是最贴近他们的数学,也是学生最想知道和探究的数学。教师要了解智障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实际,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找出问题。如我校学生运动员要去澳门参加“特奥会”,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旅游中的数学》,讨论走怎么样的路线合理、省钱,住宿怎么安排最节约,游玩时要注意哪些文明礼仪……学生们了解到了去澳门参加运动会,生活上会遇到哪些问题、该怎么样解决。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生成课堂教学,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对数学的生活化理解,让课堂的动态生成,来源于生活,拓展于生活,让数学学习体现出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活力。生活,是智障学生数学课有效性强有力的武器。

生活,是智障学生数学课有效性的土壤。在数学课中以生活实践为基础,能让智障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帮助智障学生更轻松地领悟数学的抽象关系,增进智障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提供智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让智障学生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表达,快乐成长。有效的智障学生数学课,离不开生活这个真正的源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5]这是智障学生数学课有效性永远不能切割的源头。

杜威在论述教育问题时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智障学生的数学课,必须不断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实施切合智障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的教学,把生活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好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的教学源泉,深化智障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唤起智障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智障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做“人”的快乐,这才是智障学生数学课真正的有效性的体现。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小学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5.

[4]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93

[5]高桂花,高桂青.回归生活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6):149.

猜你喜欢

智障源头数学课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常回源头看看
有趣的数学课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