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教无定法——关于《游褒禅山记》同题异构的几点思考
2015-08-15江苏省张家港乐余高中孙雁群
江苏省张家港乐余高中 孙雁群
九月,学校的美丽课堂展示热火朝天,一课三议,三课一评,同题异构等等。语文组三位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上了三堂同题公开课《游褒禅山记》。三位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各有特色,三个目标,三种课堂,引起了我对教无定法与即时调控的几点思考。
教无定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量变到质变;由实践到理论。另一方面,要考虑教师的个人因素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的个人阅历、个人素质和教学经验决定了教学课堂的不同呈现;而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也决定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教无定法的关键词就是要立足课堂,即时调控,找出最切合当下课堂的方法。
一、教无定法要学会放手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要善于开发来自学生的资源,组织学生集体协作、交流分享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不断生成,智慧或思想不断碰撞地创造性学习过程,所以要善加利用课堂学习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学生资源。陆老师的课堂侧重对《游褒禅山记》的文词理解,把学案设计成文言和翻译对照的形式,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子留白,让学生对应翻译填空。这堂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也就明确了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要点:(1)含有关键词(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句子。(2)句式较特殊的句子(出现倒装和省略的句子)。学生在完成学案后相互讨论交流,总结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应该是本课的亮点。但陆老师可能考虑到课堂容量,已经把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如“留、删、补、释、调”等事先告知学生,相关的技巧也一一呈现。这样,学生在做文言文翻译时,很可能会方法先行,生搬硬套,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可以完成的内容被教师越俎代庖,一堂可能有所生发的课堂就变成了一堂简单的练习课。
二、教无定法要做到即时调控
即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情与反馈对进度、难度进行适当调整,巧妙处理临时出现的情况。金老师的课堂侧重对《游褒禅山记》的文意进行疏通。在完成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设计的学案是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并用方框标记。然后在课堂演练:(1)这篇游记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2)王安石通过记这些人和事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设计思路明晰,重点突出。但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中,学生在讨论什么人做什么事环节时,在枝微末节上反复纠缠,如有人“怠而欲出”,有人责备“欲出者”等等,导致对第2个问题讨论得不够充分。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巧妙点拨,即时调控。通过引导和板书对前两段记叙性文字明确概括:第一段,王安石介绍褒禅山;第二段,王安石游褒禅山(后洞)。这样就可以抓大放小,果断纠正学生讨论泛而不当、偏离中心的现象。
在组织学生归纳王安石的观点时,“深思慎取”是由褒禅山别名花山“谬其传”为华山而得来,这个学生应该很快可以完成,不宜花太多时间(学生口头回答即可),而应将讨论分析的重点落实在第三段,要给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厘清作者的思路,注意“叹”、“故”、“然”领起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并在学生充分讨论明确后用板书演示呈现。
三、教无定法要懂得大胆舍弃
毛老师的课堂侧重文本探究,将重心放在阅后设题写作。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王安石“悔”的是什么?王安石“叹”的是什么?王安石“悲”的是什么?王安石“得”的又是什么?学生争抢着上台板演,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然后组织讨论并进行阅后设题写作。同时,毛老师阅后设题写作的标题也已经呈现在学案上:
(1)说“去悔”——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2)说“进取”——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3)说“不盲从”——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4)说“深思”——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但因为设置问题较多,课堂容量过大,导致前面讨论热烈但阅后设题写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展开,不能及时呈现学生的作品,也就缺乏相应的比较与鉴别。考虑到课堂容量和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毛老师的教学内容应做一些调整,或者说,舍弃部分教学内容,使课文目标更集中有效。比如王安石的“叹”(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王安石的“悲”(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可以在疏通文本时一并解决。而王安石的“悔”和“得”有交叉,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讨论,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阅后设题作文。这样就能够及时呈现并点评(或学生互评)学生的作文,让学生体验课堂学习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四、教无定法也需要更多的学习与交流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考虑到课堂是活动的和变化的。老师们经常听课、学习,就是一个互补和提高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一节课听下来,不同的人收获是不相同的,有人听课后感叹别人的学生素质高;有人听了后觉得别人是这样教的,自己就依样画葫芦——照搬。这两种人听课后的收获都不会很大。会听课的人会注意到别人是怎样根据教材的不同指向,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思考,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启发,有引导,有延伸,立足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从而教学相长,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