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个性体验激发探究精神

2015-08-15江苏省新沂市高流初级中学

学苑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桃花源预设个性化

江苏省新沂市高流初级中学 高 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导为辅”已经走上正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已经形成,但是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精神,我们还做得远远不够。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对徐州市推行的学讲计划,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起初感到极其别扭,学生也很不配合,整堂课上下来,老师感到郁闷,学生也不知所措。但笔者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态度,仍坚持摸索新思路、新方法。终于,在一次学校举行的学讲计划研讨课上,找到了和学生共同进步的方法。

首先笔者对《桃花源记》一课做了认真的课前准备,并将教案改了又改,删了又删,努力体现一些学讲的精神。预设教案准备好了,每一个过渡准备得也很自然,整个流程自己都能烂熟于胸,就看课堂效果如何了。

自然,新课开始,以情境导入为主,笔者以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导入课文,然后让学生了解作者、读课文,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翻译课文。学生也积极配合,有疑问的再同组内交流。

接下来让学生以“桃花源美在不信你看 ”的句式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学生很快就弄懂了课文并能做到口述课文,整堂课至此都在我的预设之中。

到了本文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课前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笔者更加胸有成竹。问: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作者虚构的?(笔者心中的答案是虚构的,然后说说理由,再问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可是课堂上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五六个学生说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这下打乱了我预设的答案,我一时感到不知所措,看着听课老师兴趣正浓,无奈之下,只得请认为桃花源是虚构的学生说出理由,来反驳那些认为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学生的答案。于是他们说出合理而充足的理由:1.秦时战乱,人们流离失所,不可能出现一个和平社会;2.村人举村迁徙不可能不被官府发现;3.洞口仅容一人通过,深不可测;4.渔人“处处志之”寻找时“不复得路”;5.刘子骥寻而“未果”……

可是,反对这种看法的同学却并不退却,也举出了自己的实例:从历史角度看,秦时战乱,国家人口稀少,人们流离失所,人们大规模迁徙,死尸遍野是常事,直到今日还发现一些大规模墓葬群,非洲到今天才发现一些原始部落不是明证吗?从地理角度来看,珠穆朗玛峰曾为海底,因此桃花源的存在,也有可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埋身黄泉了。比如楼兰古国之谜;从课本内容分析,刘子骥找不到,原因是桃花源中人本身不想让外界知道他们的秘密。

……

理由越来越多,认为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一方反倒占了上风。这时课堂成了辩论会,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也赢得了听课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学生们在听课老师鼓励下,辩论的积极性更高了。笔者连一句话也插不上,看着这一幕,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笔者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因而没有能够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学生的潜在能力无形中被抹杀了。

于是笔者出示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中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诗句,并对这句诗作了详尽的解释,才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平息了下来。再问作者写《桃花源记》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有的学生说作者积极追求理想社会,有的说作者消极避世……正所谓水到渠成,我只是在黑板上写下了“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语)”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积极追求。

课后回想起来,这一堂课直至下课学生还在争论,为师者竟难以插上一言,究其原因,笔者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并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只要导得好,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或多或少都能得到提高。以前的种种不适的原因是自己上课,预设好了答案,尽管教案很新,但在生成上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而去要求共性了,由此以前的不适感便冰消雪融了。

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要求老师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追求课堂上的“实、趣、活”,仅仅依靠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学法,上几节研究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研讨时间,而不必去按照自己预设的答案去上“死”课。其实,我们的课堂应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这样才能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在以后的课堂上,笔者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不断地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实现需要的满足,努力把课堂变成学生成材的舞台。

相信,能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精神,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走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桃花源预设个性化
再造“桃花源”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桃花源记》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语用预设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