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2015-08-15江苏省建湖县恒济镇中心小学鲁建云
江苏省建湖县恒济镇中心小学 鲁建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的强弱决定着他们获取知识的多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储备来自阅读,这是学生写作的前提,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另外,阅读还应讲究方法,有些学生读书就像小和尚念经一样,读过就忘了,这自然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边阅边思,动笔勤记,学会交流,真正理解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所产生的心灵共鸣,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句和词汇,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主动阅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爱模仿,课堂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对他们影响极大,阅读氛围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妨设计一些特别的教学环节,如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讲一些生动的故事,播放一些直观性的多媒体片段等作为课文阅读的前奏,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迫切地进入到主动阅读当中去。
以学习《草原》一文为例,鉴于我们江苏的学生大多没有见过草原,对辽阔的草原缺乏感性的认知,于是我在课前预先下载了一些草原风光以及牧民们在草原上生活的情景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进行播放。随着短片画面的加入,孩子们一个个瞪着惊奇的目光领略着异域风情,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目露向往的神情。短片播完,我顺势切入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新课文《草原》,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我们的大草原的。”同学们还沉浸在刚刚播放的短片的氛围中,一听新课文,立刻来了阅读兴趣,纷纷打开书本主动阅读起来。因为有了刚才对草原感性的认知,同学们对课文中草原的描写就不再陌生了,有种似曾相识、似曾到过的感觉。
阅读氛围的营造,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阅读兴趣。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动力,在阅读动力的驱使下,学生们自觉阅读、主动阅读成为必然,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是语文阅读教育中所提倡的,远比教师枯燥的讲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组织阅读讨论,养成阅读交流习惯
阅读文章时,在享受文章带来愉悦的同时,还要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同,这是正常的。为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语文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互动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文章的阅读讨论,能帮助学生拓宽认知空间,纠正认知偏差,在交流、争辩中达成共识,打破传统的以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的教育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行为,这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例如,《牛郎织女》是一篇凄美的爱情故事,阅读文章后,我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看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达到什么程度,从而达到通过对人物的认识来理解课文的寓意的目的。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交流,品味和感悟。有的说,牛郎勤劳善良,老牛善解人意,织女手巧贤惠,而王母亲娘娘则残暴凶狠;有的说,牛郎和织女分别代表两个不同阶层的青年男女,他们冲破思想枷锁幸福地结合在一起,却被封建的家长活活地拆散了;有的说,王母娘娘法力无边,代表的是封建保守势力,顽固而专制……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慢慢地把课文的寓意都交流出来了,并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这种通过自己的阅读交流总结出来的结论,会让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激发出学生潜在的感悟力,让他们在今后的阅读中,有所思有所想,学会表达,潜心倾听,善于总结,在不同声音的碰撞中产生出智慧的火花。
三、拓展阅读范围,锻炼学生勤读勤记
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来自课堂,更多的是来自课外。拓展文章的阅读量,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是顺应学生需求的有效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内外阅读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好词好句记录下来,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储备,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参照借鉴。可见,广泛阅读,勤读勤记的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用一生。
课外书箱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告诉学生哪些书可以泛读,哪些书需要精读,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可见精选读物的重要性。我认为,首先,小学生应从以下几类读物中精选:选择贴近生活的文章,这样才会有阅读的兴趣;选择浅显易懂的文章,避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选择名家名作,努力提高自我表达能力。随着阅读所得的不断巩固、扩大、加深,随着阅读行为的持续发展,学生会逐渐形成阅读志趣。其次,教师在文章阅读后要布置一些作业,如随笔、阅读感想等,并定期进行抽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会自觉留意文章的精华,笔录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逐渐养成勤读又勤记的好习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顺应这一教学理念,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养成自主阅读、互动交流、勤读勤记的好习惯,从而有效地释放学生的个性与潜能。
[1]张庆著.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