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任务驱动 高效课堂教学

2015-08-15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学苑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驱动信息技术评价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袁 甫

任务驱动教学(Task Based Learning)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德兴起的“范例教学”,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任务驱动”就是教师设定课题、给出任务,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或相互协作,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因此,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积极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既然2013版信息技术新课程纲强调课堂要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感悟,从关注课堂走向关注课程,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最常见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应该在目标、评价、组织形式等方面升升级,以期提升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科价值。

一、着眼终身发展,教学目标多元化

1.关注行为与创新。

21世纪最缺乏的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教育、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重要手段,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来进行。

如在情境设置环节中,Scratch教学往往是以虚拟机器人、图形化编程工具为切入点的,如果我们引导学生Scratch还可以像PPt一样,制作有声音的绘本动画,是不是就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呢?再如在总结评价环节中,在课堂上如果能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在看过别人的作品并分析优缺点之后,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并总结出和上幅作品相比有何进步,这是否就是一次微创新呢……

2.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不是灌溉而是点燃火焰”,要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焰,我们除了要让学生看到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外,如物联网传感器在银行、酒店的应用,再如机器人在救灾、登月中的应用;还要通过信息技术老师自身教学功底的展现,既有语文老师的出口成章,也有数学老师的严谨科学,更有班主任的和蔼可亲,用信息技术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孩子喜欢上这门学科!

3.关注过程与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鱼网、钓竿、鱼叉……方法太多也会让学习者眼花缭乱。在任务驱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在看教材、小组合作、老师讲解、专题网站、教学视频等过程中掌握一两个知识点,接着教会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在学习资源如主题网站、视频资料等方面,要注意积累和更新,尽量将公开课使用的平台、资源,在日常教学中也能进行应用。

二、从学会到会学,学生评价多元化

1.过程性评价。

有一个著名的“割麦”实验:心理学家将割麦能手分成两组,让他们在一个大麦田里从麦田的两头以相反方向开始割麦,其中一组在每隔一米的地方插有红旗。结果插有旗子的一组速度为另外一组所不及,尤其是越接近旗子,这一组的速度越快。第二天,专家们将这两组的条件调换过来再做一次实验,结果前一天没有插旗子的一组却比插旗子的一组割得快些。这个实验说明,接近了目标,便自然勾起了及早达成目标的欲望,从而会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加速目标的达成。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天然优势就在这里,一个任务就是一面红旗,对每个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可以使学生不断提升及早达成目标的欲望,从而加速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2.课程评价。

现在很多学科对老师评价已经开始多元化,如论文、课堂、学生成绩,而对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没有任何考试负担的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的多元评价体系还相对缺乏。一节公开课、一篇获奖论文、几个好孩子的作品是否能客观、完整地展示信息技术老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对每一个孩子学习状态的掌控?在云计算、大数据的今天,也许我们很快就能有这样一个网络平台,将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年级、每一个模块的学习状况都系统地记录下来,并成为老师提供更适合这个学生学习任务的依据;而一位老师所教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是这位教师教学水平的真实体现。

3.紫格尼克效应。

“紫格尼克效应”最初由一位叫紫格尼克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他做了一个实验:给13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让他们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令其中途停顿。一小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多数孩子对中途停顿的作业记忆犹新。紫格尼克得出结论:人们对业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为了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而课堂40分钟仅完成一部分任务的情况,此时老师就应该充分预设好课堂在什么时间结束,应该布置什么样的任务,既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实践与合作学习,又能使学生课后有能力、有动力完成课堂上没有实现的教学目标。这也要求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仅仅看课堂上的表现,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解决课后布置的任务。

三、学习方式多样化,组织形式多元化

1.翻转课堂。

任务驱动模式下的翻转课堂,并不是完全将课后与课堂时间颠倒,而是利用好“翻转”的理念,进行前置性学习和完成课堂40分钟没有完成的学习任务。当然,这需要老师做更加细致的工作,将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务,如寻找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完善制作电脑作品等等放在网上,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笔者建议信息技术教师用好Moodle这款免费又好用的专业授课平台,它集发布资源、批改试卷、收集作品等功能一应俱全,最重要的是Moodle使用范围广、人数多,遇到技术问题时会有一大批老师帮助你一起讨论、解决。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司空见惯,但仍有许多细节需要重视。第一是控制人数,有老师做过实验,当一个学习小组人数达到或超过五人时,就会有至少一个人游离于小组之外,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根据机房的布置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第二是小组任务,现在很多课堂小组仅是在解决问题时起到作用,让优秀的孩子完成老师的职责——教那些动作慢一点的学生,实际上孩子们之间平等的合作意识就这样被老师破坏了。如果我们在让孩子小组合作时,能够布置一些必须组员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特别是机器人模块教学中,搭建实体、程序编写、测试改进……这些环节大家一起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3.友善用脑。

“友善用脑”理念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以教(学)会学习为理念,强调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的新的学习方法。它提出了“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以及课堂成功的五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通过多种策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最终通过理念、行为、文化使课堂更加地轻松、高效、快乐。

简单来说,首先,在课堂老师应尽量不批评学生,尽管学生安静后确实能够跟着老师的步调进行下一步学习,可因为违背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客观规律,被批评的学生表面上跟着老师做着各种“机械性”动作,大脑思维却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停留在刚刚被批评的瞬间,从而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效果;其次,教材、同伴、老师、视频、网站……让学生选择自己舒服的、高效的学习方式或途径;再次,任务之间可以有轻柔的音乐,也可以适当回顾、再次记忆前面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孩子们精神集中的时间,大约在5到10分钟,通过音乐、回顾可以让大脑得以休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新纲要、新教材给我们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应用好学习科学和网络技术,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黄子玲.“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omputer-KnowledgeandTechnology电脑知识与技术.第9卷第22期 (2013年08月)

[2]蒲荫鲲.浅谈学生“自圆”心理的开发利用.教学实践.2013年第 1期

猜你喜欢

驱动信息技术评价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