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融通区域学与玩
2015-08-15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幼儿园王一萍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幼儿园 王一萍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的方式为主,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在整个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自动的,是独立的、“个性”化的。
但对于在发展中的幼儿园来说,区域活动仍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教师对其理解不深,忽视了区域所独具的情境性、游戏性和趣味性,使得本该发生的教育过程被失落,区域成为了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良好区域情境的创设对于更好地发挥区域的教育功能,使得区域活动相对统一的集体教学活动,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探索欲望。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情境
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教学主张,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创设能引发“积极思维”的情境。区域活动情境比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更真切,活动中解决的问题都是幼儿的真实问题。它能引发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兴趣与操作的欲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
1.材料提供形式的巧改变。
案例:故事形象站起来
“我们把废旧的衬衫盒收集起来,制作成了故事舞台,加上立体的毛毛虫、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还有大树叶等,请语言区的孩子根据“好饿的毛毛虫”故事的情节选择相应的材料,一边操作一边讲故事。”
立体的背景,能活动的故事角色形象,引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一段时间过后,我们又在故事舞台上投入了些角色,“毛毛虫过了几天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它会飞到哪里去呢,请小朋友把故事继续往下编。”原有的旧材料焕发新的生机,孩子们思维兴奋,投入状态积极。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对语言区活动的兴趣、持续的时间及创造性的发展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与我们在语言区中,创设游戏性的活动情境有关。通过“小记者”节目、“喇叭花电话热线”“大拇指奖”等活动,使得幼儿在语言区获得了直觉体验,提高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发挥创造力时更流畅、变通和独特,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2.作品呈现方式的巧设计。
案例:让小鱼回归大海
美工区新增设的游戏是“石头小鱼”,请孩子们运用水粉颜料在石头上画出小鱼的头、身体和尾巴,当孩子作画结束后,把自己的小鱼送回到用蓝色KT板做成的“大海沙盘”内,让小鱼回归到大海妈妈的怀抱。
蓝色的大海,美丽的石头鱼使得美工区成了孩子们青睐的区域。美工区作品呈现方式的调整大大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加喜欢美术区了,幼儿在自己的作品前充满了自信,完成作品的坚持性也提高了,收获了喜悦。这些变化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得活动区内趣味和目标并存,幼儿参与活动的思维变得活跃而有条理,区域活动变得生动有序。
3.主题更换过程的巧渐进。
案例:手帕老鼠
美工区里我们投入了手帕给幼儿折着玩,一段时间后孩子便不感兴趣了。我们调整了主题:“折手帕老鼠”。给孩子们提供了折手帕老鼠的图示,并在最后三个环节配以儿歌提示,‘食指伸一伸,拇指向里压,身子翻一翻,尾巴出来了’,于是孩子们的活动兴趣被激发,连班上几个动手能力不强的男孩也被吸引过来了,纷纷拿起手帕模仿着玩起来了。
在此次活动之后,美工区内我们不断创设新的情境,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不断丰富区域活动的主题,并利用观看图谱和视频等形象生动的方式来提升孩子的认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如“瓦片世界”,提供瓦片让孩子在瓦片上作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倍增,审美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将活动区的内容和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情境有效融合,孩子有了内在的情感驱动,变被动的学习和枯燥的练习为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二、探寻有效创设的策略
情境是幼儿与区域活动的中介,情境的调整时机与幼儿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情境创设的主要依据是教育目标,“目标在前、创设在后”已被广大教师付之实践。情境的创设还必须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适时适宜的调整情境就如同给孩子插上一对隐形的翅膀,既可以支持幼儿的建构学习,又对他们的建构过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目标定位的调整策略。
区域活动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应改变关注表层和只看眼前的现象,从而关注深层,关注幼儿的长远发展,从幼儿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着眼。
情境:孔雀开屏
孩子们摆弄用尼龙搭扣制作的孔雀羽毛,可提高手指肌肉的灵活性。达到初步目标后,将羽毛变成三种颜色或制作成大小不同的羽毛,引导幼儿按照颜色分类和按大小排序,获得了认知上的感性经验。
如此一种活动内容,隐含了不同的目标,适应多人使用、多次使用,满足了每一个幼儿操作时改变使用方式的需求。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在落实近期目标的同时,应更多关注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只有当这三类目标有效实现,才能真正体现区域活动的价值所在。
2.活动形式的调整策略。
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教师的间接指导,使幼儿自发、主动地参与,并不断地思考、分析和操作,教师采用游戏化的形式,丰富而有趣的游戏形式,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情境:学习冲配果汁
生活区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果汁粉、水和冲配说明书,引导幼儿学习看着说明书来冲配自己喜爱的果汁,学会看说明书的本领。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导幼儿看“图示”学习系鞋带。
在区域活动中,重视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非表面兴趣,而是真正具有学习内驱力的兴趣。生活区中的活动,教师为幼儿创设了环境,鼓励幼儿进行探索性学习。孩子们积极动手,兴趣很浓。每个孩子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了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了激发。“会学”比“学会”来的更有意义。
3.内容选择的调整策略。
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什么样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教师要及时捕捉孩子的需要并迅速做出适宜的调整——改变材料的难易程度,只有适时的调整策略,才能保证幼儿持续顺利的游戏。
情境:学习剪纸
美工区孩子们可以从随意剪纸→剪细面条→剪曲线条;从剪报纸→剪橡塑纸→剪马粪纸等等,材料不同,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得区域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游戏中教师通过增设新材料来调整游戏内容,是考虑了幼儿在游戏中过程体验不够,而调整后接近幼儿生活,备受欢迎,且材料操作性强。因此,对材料内容的调整可从情境化、主题化的方面去考虑。
4.空间品质的调整策略。
区域活动在空间设置上,是介于集体教学活动与自主性游戏活动之间的,有半开放、半松散的特点。在空间上,它是让孩子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因此在设置区域时,要考虑到各个活动区的相对独立性。隔断物材料的选择做到经济实用,不过于精致,一味追求花俏。
情境:大披萨
小班美工区内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份用硬纸板做成的饼底,几个孩子在上面用水粉颜色随意地添画“番茄酱、乳酪”等,活动中,其他区域的孩子会忍不住去看看,甚至踩在饼底上。经过观察思考后,我们用尼龙线沿着饼底拉出一道栅栏,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同时也避免了其他区域间的干扰。
空间的调整是一门艺术。每个区域的活动性质不同,有的需要安静的活动条件,有的可以在活动时议论纷纷,那么在区域创设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尽量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并采取扩大和缩小、全开放和半开放等方式,为幼儿的不同游戏提供空间保证。
区域游戏的开展,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及时地调整区域游戏材料,创设最优化的情境,使之更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