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时代下物理教学的艺术性
2015-08-15内蒙古乌兰察布凉城四中马满奎
内蒙古乌兰察布凉城四中 马满奎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我来谈谈物理课堂教学艺术的几个方面及表现。
一、激发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他们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二、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但如果兴趣没有发展成为稳定的求知欲,学生就不可能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产生理智感。有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的独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得到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