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2015-08-15浙江师范大学2012届教育管理研究生黄林海
浙江师范大学2012届教育管理研究生 黄林海
新课改以来,对于数学教学理念的落实日益关注,因其直接牵涉到教学层面,并对教学过程予以渗透。由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好新教材一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要真正做到教学理念的落实,把教学质量提上去,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而许多学生经历了小学六年的数学的学习过程,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可以说,在同一种教材的教学中,起跑线还是有差异的。我经过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对初中数学的兴趣教学略有一点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自身对数学的热爱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刚进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热爱初中的新奇生活,亦对每门功课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数学亦是如此。可是有的学生在经历了数学课几周后,兴趣就开始消退,畏难,觉得数学学起来没有意思,从而导致学习数学的热情减少,甚至丧失兴趣。尽管新教材内容安排更加新颖合理,也注重了生活化,但学生就是不买账,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才能更有效避免上述情形发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一、在初始阶段的教学要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
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开端又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刚拿到数学课本时,一般都感到新奇、有趣,求知欲强烈。此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契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好,让学生在一开始上数学课时就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习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并同时要消减部分小学数学没学好的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初始阶段的教学宜新不宜深,宜趣不宜怪,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如在开学的第一课就宜多采用一些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并编排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觉得数学这门学科趣味无穷,但又不高深莫测,它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它活生生地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然后在第一章的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在课堂上的测试也尽量不要太难,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就建立起来了,同时对学好数学也就有了一定的信心。
二、数学课堂教学宜求新、求活,重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在初中三年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持久地保持对数学的热情,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时刻重视教学的创新、灵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提高其生动性与趣味性;而要做到这个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课堂教学的引入要引起重视。引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原则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共鸣或重视,引导他们参与到这节课的教学中来。如教学“圆”这一节课时,就要以让学生在课桌上利用圆形与方形的橡皮做实验,从课桌这头滚到那头,看哪种橡皮滚得快。进而,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橡皮滚得快一些,道理何在呢?这样一来,就把问题设置在适当的情境下,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不仅得到快乐,也更想知道这其中的道理。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从而对学好这一课充满期待。当然,课堂教学的引入并不总是创设情境,也可以以讲故事、让学生提问、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的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应深入浅出、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让学生在上课不久,就进入到这节课的氛围中来。
其次,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有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了没用,甚至有极端学生认为只要会基本的加减乘除就行了,因此要让学生参与到一些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了解到生活中的数学并不是那么简单。例如,在上“概率”这一章时,就一定要充分利用现实中的例子,并做一些教学用具,让学生进行体会。比如讲解转盘游戏时,就应该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转盘,多做几次操作,从而加深其印象。
另外,对于比较单调、欠生动的教学内容也应想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利用小组竞赛、多人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需要在平时就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并学有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
1.培养阅读习惯,注重细节教学。许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出现漏看题目条件、错看题目条件、不会摒弃无关条件、不能正确取舍条件、错看结论、主观臆测习题等错误,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如何对题目进行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在细节方面要加以重视。如在题目中的关键语句下作标记,如何循序渐近剖析条件等方法,以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对题目能正确解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
2.培养讨论的习惯,形成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考能力及学会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探索型的习题中,就应该大胆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热火朝天的讨论,使他们的思考更加全面,而在讨论结束时,让学生进行总结,使思维的周密性得到锻炼,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本质。
3.培养观察能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解决复杂图形、动点习题及有关分类讨论的题目时,常常会忽略一些细节问题,这就决定教师要通过合理设问,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细节方面加以重视,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便会逐步形成,求知欲也会大大增强。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新教材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在学校的课堂中往往都是间接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经验,学生缺乏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外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之美、数学之趣。例如,在上“生活中的数据”这一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中去收集他们感兴趣的数据,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中的事。当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不大,有时就可以让他们组成几个小组进行采集,一方面降低了实施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观、集体观的形成是有好处的。丰富的课外生活不仅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也让他们的心智得到了锻炼,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尤其对一些后进生,在这些活动中,还会出现不少的“闪光点”,教师若能利用这些“闪光点”对他们进行教育,这将是他们转化为优生的一个契机。
当然,初中数学的兴趣教学远远不止上面几点,本人只是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加以总结而已。兴趣教学的道路任重道远,教师只有本着一颗虔诚的教育之心,耐心而细致地抚育下一代人,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之趣,从而拥有对数学的一份热情与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