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高中体育教学实效
2015-08-15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陈志扬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陈志扬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高中体育教学实效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陈志扬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产生极大的教育合力,对教育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产生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对广大一线的高中体育教育工作者有所启迪。
高中体育教学 和谐 师生关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代世界经济发展风云变化使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师生关系这一古老的话题也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又重新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更是打破传统思想,提出“教育即交往”的理论,成为当下教育界时髦且深刻的命题。对于以运动为主的高中体育教学而言,如果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没有融洽的氛围,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探索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是十分有益的。本文以《背跃式跳高》的教学为例,在直面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种种不和谐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以期能以学生为中心,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齐进步、共成长的过程。
不和谐现象一: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掌控全局,总是按照自己的老一套去教学。以“背跃式跳高”一课为例,某教师教学流程如下:教师示范——教师讲解—教师再示范或学生示范——学生分组练习——师生小结。教学过程似乎显得很顺利,学生没有太大的积极性但也没有明显的对抗情绪,围绕教师限定的圈子进行练习,即使在教师课堂巡视的过程中,也没有学生进行提问。
原因分析:这样的教学过程似乎没有问题,但是教学效率在哪儿?学生对体育的激情又在哪儿?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又如何体现?虽然,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以“讲解、示范、练习”三要素进行教学,但是过多的支配、控制学生,反而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是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决策略:崇尚“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首先,体育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新课改下,教师从原来的灌输者的身份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益于自由平等的环境氛围的创设。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当今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希望在行为上有更多的自主权,而不是处处受教师的限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采用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大胆放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以多媒体的形式将所要学习的动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一动作加深印象。然后在教师讲解环节,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难点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以便使学生做到边思考、边观摩、边练习。在学生进行分组练习的环节,教师向学生出示拟定的练习内容,对易犯的错误提出纠正的方法步骤,要采取点拨指导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精讲多练的原则,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氛围中身心愉快、主动活泼地上好体育课。
不和谐现象二:师生之间交流不足
在“背跃式跳高”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讲解示范动作时,有学生则在轻声和同伴低语,在练习时,也有学生“偷工减料”。在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教师课堂巡视时,笔者又发现教师无法一一顾及每一组、每一位学生,只是象征性地选择了两三个小组给予动作指导。由于时间的原因,课堂小结也匆匆结束,课后教师匆匆离去,准备下一堂课另一个班级的体育课教学。
原因分析:师生交流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和学校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体育教师仍有传统思想作祟,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讲、模仿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师生间的交流以单向为主,且交流的内容也不外乎是教学内容,难以与学生形成心灵的沟通。随着教师匆匆离去的背影,只有等到下一节课才会再和学生见面,难以形成心灵沟通。
解决策略:建立交流平台,增强师生互动
强烈的实践性和师生互动性是体育教育的显著特征,更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有利因素。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把师生互动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让每个学生享有普遍交流的权力,对自己想知道的体育知识,对自己还没有掌握的运动技巧,都可以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来,从而让教师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学习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挚友、练习的指导者。在本节课中,教师在采用讲解示范法、完整分解法的基础上,结合提问作答法和游戏竞赛法、表扬鼓励法,来达到传授背跃式跳高助跑起跳的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目的,这不仅能让学生真切体验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也能在互动中学习和发展,这正是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要求。
课内的师生互动具有局限性,体育教师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地了解每位学生的状况,成为学生课后可以交流心声的朋友,那么就必须放下架子,通过课外主动接触学生。比如积极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在学校的体育比赛中,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指导甚至投入其中成为参与者,通过打破传统的只在课堂上师生会面交流的局限性,以课外的互动扩展师生交往渠道,更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不和谐现象三:重教学轻育人的消极影响
在课堂上,笔者发现某些学生虽然是体育方面的尖子生,特长突出,但是言行却比较粗鲁;有些学生尽管学习认真、练习刻苦,却对教师不够礼貌和尊重;还有些学生将体育课视为可以完全自由的课程,对教师的课堂安排采取抵制的态度;部分学生对学校和教师过于挑剔,上课不努力学习,平日不参加体育锻炼,而体育教师却疏于用制度或课堂常规约束管理他们。
原因分析:上述的种种现象都是因为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所导致的,对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尽管某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兢兢业业,但却只重视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
解决策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第一,用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课堂氛围是体育教育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体育课堂情景和气氛中,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动机等的产生。而教师积极的情绪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有利于营造催人奋进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二,避免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的有利影响。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把握各种稍纵即逝的积极情景,并能够充分利用它们来调节和改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环境质量。同时也要注意及时合理地处理好场地局限、天气因素、学生间冲突等消极因素,以防止这些消极因素对正常教学气氛的干扰。
第三,要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俗话说“以学为师,以德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时刻给自己充电,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励学生、感动学生。比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讲述“背跃式跳高”的发明者福斯贝里的故事,让学生知道背跃式跳高技术原来是由福斯贝里式的跳高技术改名而来,福斯贝里是第一个采用背跃式过杆技术并获得重大成就的运动员。这是跳高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这样的小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更能让学生在福斯贝里高超的才能中感受到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精神。
总之,新课改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理解和尊重学生,以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这已经成为新时代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这也不是靠简单的改变一下就能构建和谐体育课堂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地增强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最终共同营造一种愉悦的、兴奋的、共享的教育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