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40分钟,你准备好了吗——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点滴谈
2015-08-15浙江省浦江县前吴乡福和希望小学吴晓丽
浙江省浦江县前吴乡福和希望小学 吴晓丽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要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里,学有所思,学有所乐,学有所成,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潜心研究,从而使我们的低段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课前剖析文本的点面——吃透教材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剖析课文的点面。首先,要备出教师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在备课时,教师必须研读教材和文本,熟悉文本和与文本相关的背景、前后文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人对文本的解读等。只有将这些进行层层剖析,并铭记于心,教师在课堂上才会胸有成竹。其次,要备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备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吊起孩子的“胃口”——激发兴趣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导入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课前的巧妙导入,能激发起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一堂语文课,孩子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我们教师在一开始上课就要吊起孩子的“胃口”,激起孩子的求知欲,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搭桥铺路。在教学《狼和小羊》这篇刻画生动的童话故事时,我设计了两张幻灯片,一张是活泼可爱的小山羊,另一张是刚张开血盆大口的狼。我一边向学生展示一边问:“在你们的印象里,小山羊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们的回答如同开了闸的河水:“活泼”、“可爱”、“善良”、“乖巧”……接着我又展示狼的形象,“狼又给你们什么印象呢?”好多学生瞪大眼睛,说出了“凶恶”、“可怕”、“狡猾”等词。我故意沉下语调:“那么凶恶可怕的狼和一只温顺的小山羊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学生们于是便快速打开课本,准备学习了。这个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新奇感,为后来的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课中调动孩子的感官——促成实效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巧妙的导入做牵引,课堂的学习氛围已呈现一个良好的状态。此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孩子们无暇分心,从而促成教学的实效性。
1.锁住孩子的眼——集中注意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如何才能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呢?
(1)富有童趣的课堂导问。课堂导问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富有新意和童真的课堂导问,能立刻锁住孩子的眼,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
(2)鼎力相助的课堂“伙伴”。教师要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插图、实物、多媒体等“课堂伙伴”的帮助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教学《风筝和纸船》一课时,当我讲到“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时,通过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让孩子形象而生动地理解到纸船的“漂”是顺着溪水往下走,所以是三点水。同样“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时,也是如此。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孩子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很快便理解了“漂”与“飘”的不同内涵。
2.舞动孩子的心——促成自主学习。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乐学氛围,从而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
(1)演一演。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时,我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学生4人一组分好角色戴上了头饰,他们表演得很投入,惟妙惟肖的动作,充满激情的语言,把狐狸的狡猾、小兔和松鼠的盲从以及小猴的胆大从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充分复述了课文内容,又再现了故事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唱一唱。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唱起来,唱出情感。《快乐的节日》一文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课堂中,一边播放伴奏乐曲,一边让学生唱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积极的情感和乐学的氛围。
(3)画一画。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具体内容画一画,也是一种读书方式,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它们的变化特点,同时也表现出学生对小蝌蚪的喜爱。
四、课后反思自己的得失——促进成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如果能及时总结和反思课堂上的得与失,从“得”中吸取经验,从“失”中分析原因,恰恰就是找到上好下一次课的根源。让我们从反思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通过反思促进自己的成长。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们教师应不断学习和反思,不断探索和改进,努力使这群活泼可爱的“蓝精灵”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努力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从而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