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实践研究

2015-08-15福建省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

学苑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细节内涵文本

福建省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 林 清

一、准确掌握教材精髓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但是,教材在“教学化”方面做得再好,也无法完全取代教学环节,教材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深入理解教材精髓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下面两点:

1.合理建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也给教学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文本来二次开发,合理建构教学内容。例如,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专题形式来建构的,如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是以动物为题材:《老人与海鸥》《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等。在这些文本中,动物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令人触动,在教学中,本人非常重视让学生从文本所渗透的细节中去体会感情的表露,当然,教学内容的建构也需要对文本素材的适量补充,本人也在这几节的教学中,将同类题材的优秀作品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丰富视野,对单元专题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2.适度解读文本。

教材与课程标准是对教学的一个大致约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理解来对课文加以阐释,对学生进行引导。这就如同课标中所说的那样: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但是,每一篇课文中的“可教点”都很多,语文教师往往会落入“我喜欢”、“我认为”的思维陷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警惕,适度解读文本,以每个单元核心能力培养为教学中心,明确具体教学目标,通过细读单元内的各个文本来构思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最后再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来落实教学目标。这种适度解读文本的教学过程可以将语文教学锁定在“课程的语文”上,而不是“教师的语文”。

二、深入把握文本内涵

文本内涵就是指“文本中存在的某种精神、某种信念、某种情怀。”深入把握文本内涵,随着文字来感受文本中内蕴的情感,是学生内化感情、理解课文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说,深入把握文本内涵是文本细读必不可少的过程。这需要从下面几个角度来切入:

1.文本的社会环境。

文本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本包罗万象,成文的年代和背景也各不相同。只有深入了解文本的社会环境,才能够深入了解文本。所以,对文本社会环境的讲解也是文本细读的主要环节。

例如,六年级(下)的《为人民服务》被选入小学教材一直略有争议,文章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在新的时代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还无法深刻理解这种精神。但是,要是深入讲解文本时代背景,就能够从中提炼出属于新时代的精神。当时,延安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不仅要面对严峻的军事斗争的考验,还要投入紧张的生产中。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状态之下,张思德依然投入到了大生产运动中,并在生产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如果不讲解清楚时代背景,是无法深入领会文本内涵的。

2.文本的文化背景。

时代背景之外,还须深入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同样是《为人民服务》,如果只讲解时代背景,学生肯定会觉得在如今这个时代,并不需要人流血牺牲。这就需要深入到文本的文化背景中:中国的文化是以牺牲个体利益来实现群体目标,体现出“集体主义”的浓厚文化特色。也正是在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之下,出现了众多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共同形成合力建设成新中国。

3.文本作者的经历。

文本中一般都可以品读出作者的经历,所以,了解作者本人的经历也会对文本细读有所助益。例如,五年级(上)的《窃读记》是作者林海音的自况。在讲解本课时,介绍林海音经历,比照阅读她的另一些代表性作品,从中更能体会到作者在《窃读记》中的心境,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三、关注写作特色

一篇文本的写作特色会从文本中渗透出来,细读文本,可以从细节与篇章结构中领略到每篇文本的独特之处。

1.把握文本细节。

细读文本自然会将着眼点落在文本细节之处,细节看似不经意,却可能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精妙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刻画出人物性格、烘托环境气氛,而且可以深化主题。

例如,六年级(下)的《一夜的工作》。初读并不会发觉文本的精彩,但是,细读文本就能够发现别有洞天。如“宫殿式”的房子,表明房子本身并不普通,“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表明里面的陈设却非常普通。两相对比,可以体会到总理对于物质的淡泊,凸显出总理人格上的伟大。通过文本细读,由简单的文字描绘体会出了文本的深度和丰富的内涵。从文本中也能够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2.洞悉文本结构。

细读文本是要对细节进行深入的把握,但是,这不等同于忽略文本结构。因为,文本局部与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对结构有深入了解同样有利于理解文章细节。

例如:在五年级(下)的《刷子李》一节中,以文本结构为线索,在曹小三的日记中印证刷子李的“神奇”,但是,刷子李裤子上的白点却使其在徒弟心中的形象打了折扣,之后,却发现那白点是烟烧出来的小洞。这样围绕文本结构来细读文本,将文本自身所具有的一波三折呈现于课堂之上。

四、体会语言特点

1.领悟语言风格。

语言是文本的核心要素,优秀作家在经历不同历练与写作实践之后,都会逐渐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文本细读也需要抓住文本不同的语言风格,来体会作家独有的语言气质。例如《北京的春节》为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在语言上就有非常自觉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并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去记忆,而是由学生挑选出印象深刻的语句,进行重点掌握,认真品读文字细节,培养学生的语感。

2.分析修辞方法。

修辞并不是小学语言阅读教学中的重点,但是,教材中的修辞手法比比皆是。所以,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修辞手法的解析。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就是明显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在教学中,如果只是讲解这句话的原意“鱼多”,无法深刻体会出文本的意图。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就会提及: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表现“鱼多”,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等。当然,不会特意强调夸张的含义,只是在结合文本情境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与效果。

3.品味重点词句。

词汇是文本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体现文本主旨的必需。特别是关键词句,更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以重点词句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节,重点描绘了严监生临死前的摇头:“摇了两三摇”、“又狠狠摇了几摇”、“把眼闭着摇头”。对于“摇头”的重点描绘中能看到他视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本人在教学中就让学生重点挑出这几次“摇”头,从中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这一人物的经典形象。这类重点词句往往是提纲挈领的关键,或提示中心,或统领全文。通过重点词句可以深入地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以重视。

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有效引领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1]李卫华.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文质、窦桂梅主编.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细节内涵文本
活出精致内涵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挖掘习题的内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