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15-08-15河北省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
河北省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 张 霞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业精神,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全面贯彻信息技术改革精神,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信息时代的合格学生。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方法。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更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是我们面临的非常紧迫的任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为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我们向学生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提供了方便,教师可以选取网络中丰富的资源,把科学中著名的实验或事例设计成富有启发性和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材料,让学生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体验再发现的喜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其实,知识生成的过程往往更为重要。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随后教师通过设计阶梯练习,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练习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自信,必然也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他们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因为这样的自主学习,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认知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今天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典型的心理特征是我行我素,自视清高,但同时又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强。只有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交流形式单一,学生主动参与少,课堂气氛沉闷,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在新的信息技术标准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克服传统授课带来的“满堂灌”的弊端。首先,营造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轻松交流思想的空间,克服了师生单向交流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其次,提供了互帮互学机会,营造出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充分肯定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和互助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更能锻炼他们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